周剛
深圳市中營都市設計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67
摘要:建筑是文化的呈現載體,反映著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現代社會受全球化大潮的影響,各地區、各民族之間在建筑設計中的差異性越來越弱,逐漸呈現出千篇一律的局面,許多地區的建筑物設計失去獨特的民族特色。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來源于各民族文化間的差異、各地域民俗習慣的不同、各地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不同。地域性的建筑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地域差異造就了建筑設計風格的不同。建筑師需要重視地域性建筑的文化體現,從而在作品中延續更多的地域內涵,促進建筑設計風格更多樣化地發展。
關鍵詞:地域性建筑設計;文化體現;設計元素
1.地域文化建筑的內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內,以地理環境為基礎,形成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經濟、宗教、政治、藝術的綜合作用。從廣義上來說,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當地的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價值觀念、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社會行為等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是人們通過體力與腦力創造出來的成果,是沉淀與升華的物質和精神的結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為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隱蘊的內涵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和生活方式潛移默化的產生不同的影響,由于這種種的不同,建筑設計者跟隨不同地域的構思靈感,結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建筑。可以說,多樣的文化土壤可以滋養出迥異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與地域建筑是相輔相成的,是共同推動、不斷演進的。
2.建筑設計中的地域性因素
2.1尊重設計中的在地傳統元素即地域性因素
將傳統融入現代,對于建筑師來說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我國建筑創作經過四代建筑師的努力,至今這個問題并沒有很好的解決。
(1)傳統形式的繼承,將傳統形式與現代主義結合形成地域性特色現代建筑的模式。
(2)深層的挖掘,建筑創作所繼承的不單是傳統的表面形式,具體的符號,而是蘊藏在傳統深處的,文化框架式的精神,并由此逐步形成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傳統建筑學理論。
2.2建筑設計的地域性切入點
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方法是中國建筑師最具原創性,創作藝術水準最高的建筑設計傾向,事實上,從地域特點出發,由地域建筑文化產生的命題,是建筑創作的一個很自然的切入點。地域性建筑的設計手法主要表現在:自然地理的適應;文化延續;地方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傳統民俗風情。
2.3基于自然條件差異的表達
居住建筑是人類歷史中出現的最早,發展時間最長的建筑類型。原始社會中,人類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只能依附于洞穴、森林。因此,遮風避雨、尋求宜人的內部氣候環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動因。所以,在影響和決定建筑空間形式的因素中,氣候條件是最基本、也最具普遍意義的因素。它決定了地域建筑空間形式中最根本的部分。不難看出,處于相同氣候帶內的地域性建筑空間形式也呈現出相似性。特定地區的氣候條件決定了各地的傳統居住空間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就產生了各個地區特定的風格。
2.4基于經濟技術條件差異的表達
各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技術水平、建造水平的不平衡,使得建筑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點。技術不僅改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著人們以往固有的價值觀念。地域建筑技術的產生、發展除了與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外,主要由地域的自然條件所決定。如地域氣候、地質地貌、資源材料等等。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使建筑適應了地域的多種要求。技術是實現建筑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創造屬于人們的場所。地域主義應該對技術采取一種真實的、合理利用的態度。
3.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的表達方法
現代人探索歷史,離不開對歷史建筑的研究;現代建筑設計結合地域文化才更有活力,以地域文化作為設計和建設的依據,就是有意識地從地域文化入手,使地域文化有機的融合到建筑設計中。為此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點:
3.1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地域文化特征的產生和發展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某一地區建筑的風格特征,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地理環境造成的,建筑與地域性資源與特征的關系不能忽視,所以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分析場地地理資源:地質、水質、氣候等。各地因人文、地理、歷史的不同而形成了有差異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氣質,也正是這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理條件才構成了色彩斑斕的世界。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建筑的地理位置(氣候、地質條件、人文因素)。氣候人文因素和地質條件決定城市中建筑的地理位置(如地域輪廓和制高點的建筑以及在景觀設計中植物的配置)并賦予地域建筑靈魂。地域文化要在建筑設計中得到充分的表達,運用天然材料就是地域建筑設計的最佳選擇,不但就地取材有利于地區生態平衡,而且使建筑設計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
3.2在傳統建筑中尋求突破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將當地的人文景觀、風俗習慣、民族特色等地域文化與建筑設計進行有機融合。地域文化的融入并不意味著對傳統建筑的照搬照抄,隨著文化遺產熱愈演愈烈,各地爭相建造仿古街,這只是對傳統建筑形式的簡單模仿或是某一形式的局部泛濫,千篇一律、毫無文化內涵。要想從傳統建筑中尋求突破,首先,要理解建筑技術和材料的進步帶來的建筑文化的改變。對傳統建筑形式進行分析,抽取具有地域文化意味的傳統片段在建筑設計中表現出來。就是從建筑本身的性質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環境中,尋求其蘊藏著的“地域特色”與“地域文化”,設法實現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空間或形象上的若隱若現。其次,研究地方意識和民俗風情也是在建筑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傳統建筑設計時,我們除了研究它的傳統制作技藝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建筑空間的組織形式和功能分布,借鑒其經過漫長的時代變遷卻存留下來的精華。因為任何建筑都要經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只有真正具有存在價值和生命力的建筑才能被傳承下來。我們注重的不只是建筑單體本身,更注重的是建筑存在的方式。將傳統和現實結合,才不會使地域文化在全球化這個大框下的建筑設計中顯得牽強生硬。
3.3西方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共生
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要完全摒棄西方文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網絡化、中外設計師合作日漸頻繁的情況下,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滲透交融是一個共贏的方向。在保持建筑文化的前瞻性的基礎上,繼承發揚地域文化傳統,就存在一個正確對待西方文化的問題,西方文化是在當前網絡信息時代無法回避的文化環境,它影響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在近代東西文化碰撞的基礎上,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吸收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滋養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的同時,又不失去自己的風格。為此,建筑設計師在進行建筑創作的創意過程中,可以在現有文化的整體感覺中尋找靈感,在地域文化的積淀中尋找突破,利用現代觀念和高科技手段拓展建筑設計的空間。
4.結語
尊重地域特征,加強同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域融合是建筑設計的必然趨勢。地域性的建筑設計方法是中國建筑師最具原創性,創作藝術水準最高的建筑設計傾向,事實上,從地域特點出發,由地域建筑文化產生的命題,是建筑創作的一個很自然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王升.建筑化的地域性[J].安徽建筑,2012(2).
[2]羅德啟.貴州民居[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