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蕾
【文章摘要】
國際茶葉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使得我國茶葉出口面臨著嚴峻挑戰。本文從我國茶葉出口現狀出發,探尋我國茶葉出口發展的優勢條件,繼而分析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所面臨制約因素,并提出了推進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茶葉出口;制約因素;對策
我國茶葉對外貿易已有1500余年歷史。作為歷史悠久的茶葉生產國,不管是從茶葉的種植、采摘面積還是從產量上看,我國均處于世界茶葉的大國地位。近些年我國茶葉出口規模雖然持續增長,但是茶葉出口的發展形勢卻不容樂觀,有許多因素制約著我國茶葉出口的發展。
1我國茶葉出口現狀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茶葉出口從2002年的23萬噸增長到2012年的31.35萬噸,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二,出口規模持續增長。其中2012年我國茶葉出口31.35萬噸,同比下降2.82%,之所以下降是因為出口歐盟、日本的數量逐年減少。2012年茶葉出口總金額達到10.42億美元,同比上升11.11%,出口均價雖有提升但相比之下仍偏低。2013年,我國茶葉出口32.58萬噸,金額12.47億美元,同比分別上升3.92%和19.64%,雙雙再創歷史新高。
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包括綠茶、紅茶、特種茶,在我國出口茶葉中綠茶占70%,其中以眉茶、珠茶等中低檔茶為主。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綠茶出口規模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綠茶貿易總量的80%以上。2013年我國茶葉出口至12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0%為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茶葉出口超過萬噸的國家共有10個,其中位列前三的有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和美國。摩洛哥長期穩居首位,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量近20%。
2013年,浙江、福建、江蘇等東部沿海省份茶葉出口占比61%,比2004年下降十個百分點。湖北、貴州、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茶葉出口大幅提升,分別為5198噸、3000噸和1514噸,同比上升93%、456%和33%,從這些區域性的出口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中西部地區茶產業加速發展,茶產業區域結構逐漸趨于平衡。
2我國茶葉出口發展的優勢條件
從茶葉的出口現狀可以了解到,正因為我國茶葉出口發展在多個方面占有優勢,出口額才會穩定增長,品種多樣并不斷增多。
首先,我國有幾千年的種茶、制茶、飲茶的歷史,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我國的茶文化不斷帶動茶葉的出口,茶葉出口的一大增長點就在于茶文化;其次,我國茶葉資源生態優勢明顯,不僅茶區分布廣泛,而且茶的種類繁多,有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等六大茶類,可以說我國豐富的茶資源是茶葉出口發展的前提;茶產品獨特也是出口優勢之一,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綠茶生產國和出口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烏龍茶、普洱茶生產國和出口國;不僅如此,我國是世界范圍內茶消費最多的國家,巨大的消費市場意味著巨大的潛力空間,這有效地推動我國茶葉出口的發展;除此之外,我國茶產業人才資源豐富。茶葉研究所及高等農業院校每年都培養出眾多本碩博畢業生,茶葉專業技術人才輩出。
3我國茶葉出口發展的制約因素
盡管我國茶文化濃厚、茶葉生產和消費量大,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茶葉生產、出口總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但是我國茶葉生產量的增加并沒有帶動整個茶葉出口的增長。從總體來講,仍有許多因素制約著我國茶葉出口的發展。
3.1附加值低
從出口數據中可看出,我國出口茶葉大多是原料性貼牌中低檔產品,均價很低,遠低于斯里蘭卡、印度、肯尼亞等國。出口茶葉中原料性和大宗散裝茶、貼牌加工占很大比例,這說明我國出口的茶產品技術含量低并且附加值低,造成企業的利潤空間有限。近年來人民幣的升值使得茶產品生產成本提升,出口價格隨之增高,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增加了我國茶葉出口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3.2小農經營格局
我國東部地區茶葉經濟比較發達,但是西南地區茶葉生產還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為主,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存在大量家庭式的農戶經營方式。茶葉經營商也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且各廠商經營分散,缺乏聯合,未形成產業凝聚力。這造成了整條的茶葉產業鏈的收益普遍不高,茶農的生存狀況普遍較差,可見封閉的茶葉生產體系及小農經濟阻礙了我國茶葉出口的發展。
3.3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
從國際茶葉消費市場上可以看出,茶葉新產品已經成為拉動茶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并成為茶葉出口發展的新增長點。雖然我國茶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創新能力還是比較弱的。由于企業創造新產品投放市場的周期比較長,在這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促銷資金,因此我國企業一直不是很重視產業研發,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面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需求,這樣不僅不利于茶葉產品質量的提升,而且還限制了茶葉的出口。
3.4品牌張力不夠
近年來我國經常有地區性品牌脫穎而出,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可以說并未形成全球性品牌。中國茶葉品牌張力不夠的背后是企業是否有豐富的資源以及強大的實力,是否有品牌意識。品牌的真正核心是品牌的定位,我國企業尚未找到合適的定位。很多企業想把歷史名茶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但是未能積極宣傳歷史名茶背后的品類能夠給顧客帶來的獨特好處,擴展茶葉的品類,這是造成我國茶葉出口處于困境的其中一個因素。
3.5貿易壁壘
發達國家和地區常以保護健康為由,增加茶葉中農藥殘留的檢測種類,提高茶葉中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因此對于茶葉產品而言,農藥殘留的檢測標準可以算是常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我國茶產業受限于農藥等上游產品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殘超標問題,加上發達國家所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種類繁多、不斷變化,我國茶葉出口存在諸多風險。對中國茶葉實施貿易壁壘的貿易伙伴持逐漸增多趨勢,由以前的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延伸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我國茶葉出口面臨更多困難,形勢堪憂。
3.6國際市場需求
國際上茶葉主流消費為紅茶,而我國的紅茶產量只能滿足國內市場,在紅茶產品生產、貿易方面,我國的市場占有率相當有限,在國際市場所占份額可以說是微不足道。我國出口的70%為綠茶,生產和國際市場需求并不匹配。這是因為我國的自然條件限制了紅茶的品質,加工企業工藝條件不高使得紅茶產質量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國紅茶多為中低檔產品,尤其在取消茶葉出口補貼之后,多種因素作用之下造成紅茶出口的遞減。我國茶葉產品結構與國際市場嚴重的不匹配使得我國茶葉出口缺乏動力。
4擴大我國茶葉出口的對策
4.1走茶葉產業化、規?;慕洜I道路
我國茶產業小農經營格局必定影響茶葉的國際競爭能力和整個行業效益的提高。印度、巴基斯坦等產茶大國的政府為了擴大出口均大力扶持茶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推行茶葉基地建設,我國可借鑒這樣的做法,制定明確的茶產業發展政策,大力扶持茶葉生產,逐漸形成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不斷增強我國茶葉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國茶產業會逐步走上產業化、規?;慕洜I道路,隨著企業的實力會不斷壯大,茶葉產品的結構也會根據市場需求隨時調整,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4.2以科技推動產品轉型升級
茶葉產品的轉型升級需依靠科研。因此必須發揮科技先導作用,以科技引領茶葉出口的發展。目前對我國茶葉企業而言,當然可以走自主研發創新之路,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企業必須具備雄厚的實力;除去自主研發之外,企業還可以引進技術發達國家的機器設備,擁有了先進的機器設備就相當于擁有了嵌入其中的先進技術,或者向發達國家購買技術專利,包括茶葉制作配方、加工程序甚至包裝工藝,也可以通過高薪聘請國外技術專家或派遣技術人員出國學習的方式,間接獲取核心關鍵技術,總之企業必須通過科技提高茶葉產品的科技含量,進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獲得更多的利潤。
4.3執行行業標準確保茶葉質量安全
我國政府需盡快加強茶葉質量和安全體系建設,修訂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衛生標準,確保茶葉質量過關,有效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最終達到擴大出口的目的。衛生部和農業部聯合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在2013年3月1日正式實施,此標準是我國監管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唯一強制性國家標準,茶葉如果要上市銷售,必須符合25項農殘標準,這意味著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必須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強化產品質量意識,自覺控制茶葉農殘,因此執行行業標準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是至關重要的。
4.4著力打造國際品牌,拓展國際市場
品牌建設的加強不僅有利于出口茶葉附加值的提高,也有利于出口茶葉獲得國際市場消費者的認同。雖然我國是世界產茶大國,茶文化歷史悠久,但是國際市場多數消費者對我國茶葉產品了解有限。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國一直以來注重向國際市場消費者宣傳本國茶葉新產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我國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樹立品牌意識,逐步打造帶有中國特色的茶葉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不斷開展宣傳活動,普及中國茶文化,著眼于消費者,使茶葉成為具有中國文化屬性的商品,提高消費者對我國茶葉品牌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達到拓展國際市場的目的。
4.5拓展國際市場
綠茶出口的持續增長有力保證了我國茶葉出口的穩步發展,穩固了我國茶葉出口大國的地位。鑒于綠茶是拉動出口量增長的主因,我國企業應進一步向世界不斷輸出中國茶文化,助推我國綠茶產品拓展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國際市場需求是以紅茶為主,而我國主產綠茶的供給格局與之不相符。歐盟是世界主要茶葉消費地區,而我國茶葉迄今未能占據主要市場份額,我國綠茶出口地區主要是非洲、亞洲一些經濟并不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的消費能力畢竟有限,因此我國企業應在鞏固傳統綠茶市場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世界主要紅茶市場的消費口味和習慣,積極開發紅茶產品,開拓紅茶市場,逐步提高我國紅茶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許林. 中國茶葉企業競爭力分析. 經濟研究導刊. 2013 (15)
[2]劉義,盧山. 中國茶葉出口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02)
[3]李洋.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茶葉出口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商場現代化. 201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