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廖思全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由于撤并學校等綜合原因,我校在校學生人數由建校初的近400余人下降為現在的150余人。現有教學班6個,班級人數最多29人,最少16人,均屬于小班額班級。人數少和學生占有空間增大,有利于教師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有利于每一位學生充分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我校教育的優勢。但是,長期從事大班教學所形成的“重教不重學”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適合“我講你聽”的秧田式座位形式,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而采取的“抓兩頭帶中間”的整體發展策略等,阻礙著我校教育優勢的發展。為此我校決定對以教師為中心的以講授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根本性改革,以促進學生高效參與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構建自主互助課堂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在歐美及全球發達國家,幾乎普及小班額教學成為學生個性良好發展的最佳空間。無數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只有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參與活動,不同層次的學生互相幫助、合作交流,學生才能保持對學校生活的向往,陽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不斷激發未來學習的潛力和動力。
我們要以培養學生基本素養為宗旨,其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自主、互助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從為“掌握”而“教”走向為“發展”而“學”,為學生發展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讓學生做學習真正的主人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
三、研究本課題的價值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像傳統教學那樣,只是把知識從教師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的是“教”。這正是兩種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最根本的分歧點,由此而發展出兩種對立的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該理論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對知識的自主建構,這一點對我們研究的課題起到了支撐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充分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課堂學習方式實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這一點與我們課題研究的“自主互助”也是一致的,也對我們的課題研究起到了支撐作用。
1.研究小班額教學現狀
完成這項研究首先要研制出“小班額教學現狀研究調研問卷”并進行現狀調研,然后匯總問卷,找到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寫出調研報告。
2.研究出適合小班額自主互助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3.研究出小班額自主互助教學的策略,并運用于課堂教學,進行效果檢驗
教學策略主要有參與合作教學策略、多層次教學策略、興趣教學策略、自主教學策略、交互教學策略、創意教學策略、評價教學策略、多媒體教學策略。
4.研究教學氣氛營造
教學氣氛的營造除設計部署各種適合兒童發展的班級環境,使教室部署更趨現代化、動態化、家庭化,掛上部分學生的作品外,還要常常更換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新用語,運用老師豐富的教學體態語言,創設(創造條件)方便于人際交往的教學時空。
5.研究組織形式的探索
從組織安頓的角度,對時間、空間和人數等進行可行的控制和應用,力爭實現全班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的最佳組合,大膽采用五官體驗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激發勉勵教學法、老師和學生交融教學法、活用資源教學法、動手操縱教學法、留有余地教學法等,全面實施(實際的行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
6.研究班級課程授教的高效
根據小班化的特征,做到備課(備課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法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備到每個學生,實行全班、分組、個別化教學相聯合,充實變更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加學生實踐和施展腦、五官、手、足和身體功能的機會,把課堂的時空交還給學生;作業實行面改,經過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集體反饋、個別指導修正、無書面家庭作業,追求作業的時效性;注重學生的各個方面發展,不但強調學科學習,也強調養成教育,強調健康的情感和發揮潛在能力,做到多和孩子們在一起,使教學相長的原則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獲取課堂效果與利益。
7.研究教學藝術
在課堂中,加快老師和學生交流頻率,老師和學生心靈的互相碰撞增多,極易刺激引發出老師的靈感和機智,促使老師去鉆研、探索出一套符合小班教育的教學藝術,使得老師可以大膽地去嘗試諸如書畫特色課、語數聯合課、說話活動課、音樂活動課、游戲美術課、綜合活動課、唱游與體育活動聯合課等。
參考文獻:
李月霞.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初探.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1).
作者簡介:楊娟,就職于重慶市合川區釣魚城完全小學,區級卓越課堂構建課題研究小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