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和平
摘 要:電學,作為物理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標準中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課標對電學的內容要求、活動建議、教學形式、學習評價、學生實驗等都做了相應的修訂。關注這幾方面的變化,將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放矢。
關鍵詞:探究教學;實驗;三維目標
一、把握內容要求中的“變”與“不變”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修訂稿》)依然沿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對科學內容的劃分,將課程內容分為“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能量”3個一級主題,以及14個二級主題。對電學內容的要求是分散提出的,主要的變化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更加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式
如對物質導電性的學習:《實驗稿》中要求“通過觀察、查閱資料,比較導體、半導體、絕緣體的不同”;《修訂稿》中則要求“通過實驗,了解物質的導電性,比較導體、半導體、絕緣體導電性能的不同”。
2.部分知識更換了說法,卻并未降低要求
如對歐姆定律的要求:《實驗稿》中要求“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修訂稿》中則只說“理解歐姆定律”。再如對電功率的要求:《實驗稿》中要求“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在《修訂稿》中同樣不見了“計算”二字。表面看似乎降低了對計算的要求,但仔細研究“本標準中部分行為動詞界定”可知,對“理解”一詞的水平界定為“解釋、理解、計算”,也就是說理解本身已經包括了對計算的要求,這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的。
3.個別知識點的要求做了明顯的調整
對電阻的要求有所淡化。《修訂稿》中提到“了解串、并聯電路電流和電壓的特點”,但并未提到電阻,在活動建議中,《實驗稿》中“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金屬導體電阻的因素”和“測量小燈泡工作時的電阻,畫出電阻隨電壓變化的圖線,并進行討論”兩條建議并未在《修訂稿》中出現。
對焦耳定律的要求有所強化。《實驗稿》中并沒有對焦耳定律提出明確的要求,而《修訂稿》則明確指出“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關注教學實施中的新“建議”
1.更加重視科學探究式教學
從《實驗稿》中“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參與科學探究”到《修訂稿》中“把發展科學探究能力作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這一表述上的變化,足以證明對科學探究的重視。在課程目標中,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出了總體要求,又在“科學探究能力目標”中,分別對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七個要素對應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并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這些目標進一步細化。從單純的一種科學探究活動,到實施探究式教學,給老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課堂模式。電學中很多內容的教學便要通過探究式教學來實現,如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特點,探究電路中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等。
2.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重新強化
新課標中對物理課程的實驗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內容要求”中,凡是“通過實驗……”這一措辭陳述的知識內容,都必須通過實驗來學習,這些實驗是必做的,是《修訂稿》中對物理實驗的基本要求。如:“通過實驗了解物質的導電性”“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等。同時,《修訂稿》中更加重視通過各種途徑開發實驗課程資源,鼓勵使用效果更明顯、實驗誤差更小的新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學,還可讓學生了解一些新的實驗技術。同時,大力提倡用身邊的物品做實驗,既可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又補充了實驗課程資源,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3.在內容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
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關注知識點的落實,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得到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容易被忽視。如何在學習概念和規律的同時,重視學生建立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科學方法,發展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呢?新課標《修訂稿》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具體有效的教學設計思路,要求教師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并使學生盡量有合作、交流、調查、質疑、辯論的機會,教學中與學生積極互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三、學生必做實驗首次被明確列出
目前,學生實驗技能操作的評價已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并在各地的初中畢業水平測試中單獨列為評價項目,并占有一定的分值與權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中,除對與實驗相關的知識提出了必須通過實驗來進行學習的要求之外,還首次單獨列出了《學生必做實驗說明》,共列出學生必做的實驗項目20個。其中電學或與電學相關的實驗主要有7個,分別是:第5個,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第6個,用電壓表測量電壓;第16個,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第17個,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第18個,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第19個,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第20個,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在上述實驗中,第18、19個同屬電磁學的內容,當然也是通常在教學中不作為學生探究實驗,而更多地作為演示實驗來處理的兩個,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課程標準中所列出的20個實驗,只是學生必做實驗的“最底線”,《修訂稿》中明確指出,“學校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實驗器材,努力開發適合本校情況的實驗課程資源,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多做實驗”,也就是說,新課標給我們留有較大的創造性開展實驗教學的空間。
總之,新的物理課程標準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從課程基礎性、實踐性、時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課程基本理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提出了課程目標,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引。深入學習、認真領會、準確把握,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對物理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陳運保.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物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