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謝超
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00
摘要:21世紀,國民的經濟迅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對供電要求也在不斷增加。那么如何在配電網發生故障后立即定位,并減少搶修時間。分析得出的結果,不僅可以減少時間,還可以減少經濟的損失。配網故障搶修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高效地完成,直接反映出電力企業的服務水平,更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本文根據實際發生的故障現象,進行系統化、針對性的分析,并制定出策略用于提高配網搶修的效率。
關鍵詞:電力工程;配網;搶修時間;問題
引言
隨著城市建設迅速發展,人們對供電服務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配網的規模逐漸的擴大,部分設備已經開始老化。傳統的工作方式已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在這種形勢下,高速搶修配網可以提高供電的可靠性,保持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性,為緩解配網故障定位及搶修時間對配電網的影響。若是應用傳統方法進行故障定位會增加搶修時間,面對現在“時間就是金錢”的時代,無疑是對社會進步的扼殺。經過研究發現應對管理措施進行系統化的管理,保證研究人員的技能素質、深入搶修生命的周期化環節要涉及搶修工程中的任意一個環節。在組織中應該運用值班模式和物資運送的方法協調搶修工作效率。在搶修管理的每個階段都要制訂出一套適合配電萬工程系統的針對性提升策略,做好及時搶修保證經濟效益的提升。
1、提高配網搶修效率的技術手段
一直以來,配電網搶修工程所涉及到的專業廣泛,且因素復雜。在搶修之前應全面考慮配網中會出現的故障問題,在研究搶修的生命周期時,要制定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便于提升操作人員的自身素質能力。再以“聯動機制”、“流程”、“預案”三個思想方向為基準,進行搶修全程。通過提升搶修人員的技能水平可以提高配網的搶修效率,經常對檢修人員進行技能考核,可以從根本上確保搶修時間的縮短。組織檢修人員進行工作技能之間的交流,可以完善服務質量。在各級發生的事故中,所有預案都是在現場處置的,在明確事故之前要與各個相關部門進行溝通,總結出經驗,制定出典型的搶修作業指導書和作業內容。規范作業時間,高效處理事故。在對每條線路的設計中,不斷更新單線圖和電器聯絡圖。若是開展配電線路事故的發展工作,制定出應急預案處理手續。經常開展工作人員的應急處理事故模擬,加強搶修人員的應急能力。
在不斷的總結之前事故中所產生的經驗后,針對各級各類發生的事故進行估算。整合外部單位的施工力量,并加強聯動系統的相應速率,提高搶修的質量。在分配任務時,要向工人講解并規范各個崗位的職能。因為現在的工人多處理工序較為簡單、工程量較小的搶修工作,所以當面對技術要求強、工程數量大的故障問題時,可集中施工單位的力量進行合力處理。根據人員的狀態,準備救援物資作為后盾,按照最優秀的規劃理論實現人與物資上的調配管理。制定外圍單位的值班措施,加快外圍施工相應調配,在上級領導的統一指揮下開展搶險工作。還可以加強與政府機構、公安部門的聯動機制,避免因為市政建設等原因影響搶修的開展。
在計劃停電信息中,實施反饋搶修工作的情況。當接到用戶的保修和投訴時,要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功能中實現故障搶修工作的透明性,為拉近用戶與電力企業之間的距離。在自動應答中,應提高大面積的停電時報修電話接入工作的處理效率。也可以通過電網一體化的平臺幫助故障進行分析,將電網設備臺賬數據等作為依據,優化事故的處理應對時間,提升搶修效率。在搶修調配和工作管理中,應結合應急指揮的相關系統進行統一調配,整合資源化的調度。
2、配網搶修的問題
按照搶修故障的流程可分為五步,現場到達、故障定位、故障隔離、到位物資、現場施工。從生命周期環節進行入手,分析配網搶修的重點,并找出針對性更改措施。
2.1 到達現場速度緩慢
據搶修記錄統計數據表明,平均因中壓故障到達現場時間為19分鐘,低壓故障的平均到場時間為16.96分鐘。為滿足“城區范圍保證45分鐘之內到達,農村地區保證90分鐘之內到達,偏遠地區不超過2小時”的服務宗旨。搶修的五個環節中,減少到場時間可以縮短搶修時間。利用現在的“3S”手段可以用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結合在一起,快速采集故障現場的環境信息,維修人員根據數據表明的路徑信息,減少機修人員在路程中花費的時間。
2.2 查找故障點的時間長
有些停電范圍影響小,不易于維修人員對現場的勘察。需要查看附近的配網設備,才能判斷出故障點。中壓故障所引起的停電范圍較大,但報修的客戶不一定會在附近出現,所以故障尋找時間較長。據全年的記錄統計表明,平均定為時間維持在0.7分鐘,中壓故障定位平均時間是9.49分鐘。線路結構的復雜會造成尋找故障點的艱難。配網故障在維修人員不能直接發現的時候,出現故障定位耗時過長。為提高故障點的定位準確性,需要為機修人員配置電纜故障探測儀器、低壓電纜故障定位設備。
2.3 故障隔離不佳
低壓故障主要是以用戶設備故障導致,無需進行隔離。中壓故障將會導致大面積的停電事故,需要格林利來處理問題。在報告中表示出,低壓故障導致的隔離平均時間是10分鐘以內,中壓導致的故障隔離平均時間較長,一般在50分鐘以內。網架結構不完善,線路分段不合理造成故障隔離的時間變長。故障隔離,其目的是減小停電范圍、縮短停電時間。在最快的時間對非故障區的用戶正常供電,不會影響用戶經濟效益的創造。推廣實施配電線路的帶電合環技術,并在相關條件下執行合環轉電,減少非故障區的復電時間。
2.4 物資等待時間過長
搶修過程物資的領用,需要三種方式。本供電所的領用、跨所調配、不用材料。但是不用材料占整體的五分之三,一般供電所領用物資在平均15分鐘之內,但因物資短缺而需從其他農電所調配,需要耗時2個小時左右。為加快搶修物資的調配,需縮短物資領用時間,搶修急救包物資管理,為跨所物資的調配開通“綠色通道”方便物資調用。
大家都知道,電網企業一直以來,在進行配網故障常見問題中,故障定位系統是基于故障指示器技術、GSM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一套自動高效的故障點檢測及定位系統,主要用于配電系統各種故障點的檢測和定位,包括相間短路和單相接地故障。配電控制中心的故障定位軟件系統與大量現場的故障檢測和指示裝置相配合,在故障發生后的幾分鐘(與當地基站轉發短消息的延時有關)內即可在控制中心通過與地理信息系統的結合,給出故障位置和故障時間的指示信息,幫助維修人員迅速趕赴現場,排除故障,恢復正常供電。
2.5 提高施工效率
受故障性質的不同、天氣等外界條件的影響,排除現場故障施工時間的不確定性,可以通過本身提升空間。根據現在搶修記錄表明,平均搶修事故的施工時間在23.5分鐘,在中壓事故中的平均施工時間為3個小時。為不斷的減少中壓故障的時間而需要各環節平均時間的相互協調,需要運用低壓故障搶修定位來縮短時間。
3、事故搶修工作的效益
總之,在事故搶修中,要時刻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安全是事故搶修工作最大的效益,一旦搶修工作的速度與安全工作發生沖突時,必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要經常巡視線路和設備,及時掌握線路和設備的具體情況,一旦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線路或設備,就要及時進行檢修。可安裝避雷器,從而提高線路的耐雷水平,一般情況下是在容易遭到雷擊的地段裝設避雷器,為配網的安全運行提供更好的保障。重要線路的用戶可建設備用電源,為搶修人員減輕工作壓力。配網的負荷高峰期到來之前,要做好預測等一系列工作,保證繼電保護裝置的正常運行,避免因誤動作發生線路故障。
4、啟示與展望
對于工作人員來說,了解事故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很重要,如在其進線段發生故障,或故障雖發生在用戶進線開關內側,但其保護動作時限與變電站出線開關保護配合不當時,均會造成變電站出線開關保護掉閘。如果故障性質是永久的,變電站重合不成功,則一個中壓分支或用戶界內的事故將使整條配電線路停電,這種在配電網中常見的波及事故,對社會將造成惡劣影響。智能分支故障隔離開關技術是解決上述波及事故的理想設備,該設備安裝于配電線路的分支或責任分界點處,可以實現自動快速切除單相接地故障和自動隔離相間短路故障所在的分支線路,避免分支線路故障導致整條線路停電,確保非故障用戶的用電連續性和可靠性,極大的提高了整個系統的供電可靠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配電網的系統化研究中,找尋出如何縮短配電網搶修時間的措施,從而提高配電網系統的整體水平,也便于工作的繼續展開,為創造出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智能配電網管理技術的引進,減少了供電出現故障處理的時間。多角度的看待問題便于問題的解決,在整體上提高停電處理的水準,便于接下來工作的開展。在發生故障后,經過搶修機構統一指揮,用最快的速度處理一切故障問題,而且要保證故障不再復發。懂得運用現代化遠程技術投入對施工現場進行指揮,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劉林,潘家佳,周成鵬.淺談EPOC-下一代廣電接入網技術[J].無線互聯科技,2012(12).
[2]肖勇,房瑩,張捷,等.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信道特性研究[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2(20).
[3]崔一杰,徐晉峰.通信信道的建模與仿真[J].山西電子技術,2012(3).
[4]蔡偉,樂健,靳超,等.電力線載波通信信道建模技術綜述[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2(10).
上接第243頁
定要根據電網設計原則,保障城市供電正常運行,并在配網結構規劃的前提下,創建配電的自動化管理模式。此外,在實現配電自動化的規劃過程中,還必須重視配網的通訊規劃,使配電網絡能夠自由拓展,操作更加靈活,在整個城市普及電網的遙控操作,確保城市配網的維護更加便捷,自動化系統規劃更趨完善。
4、城市配網規劃建設的發展趨勢
4.1 配網的規劃與自動化
隨著網絡的普及,陳舊的配電網規劃已不合時宜,必須轉向自動化方面發展,而電網自動化又是隨著城市電網的發展而不斷興起,尤其是在現代城市用電量要求較高形勢下而發展起來的。配網的自動化是為了保證供電的可靠性,確保供電質量,并降低線損概率,它是城市中、低壓配電網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衡量城市配電網是否高效優質的基本標準。因此,規劃配網建設時,必須考慮配電自動化的實施。
4.2 協調配網與主網規劃
加強配網的結構規劃,必須協調配網與主網規劃。具體地說,首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真考慮主網規劃,從根本上解決主網和配網的配合問題,深入探析主網和配網的內在聯系及關系。其次要及時處理供電半徑問題,降低電網耗損的不良現象,使電網發展變得更加經濟。再次要保證供電可靠和穩固,基于城市發展規劃的分布點,提高城市配網的供電能力,從而優化配網布局。最后要重視補償配合的功能,高壓補償需發揮其導向功能,低壓補償需發揮其調節功能。
4.3 國民經濟和城市發展
供電企業也屬于國民經濟發展一部分,規劃城市供電配網的同時,不能獨立將問題局限在電力企業的發展范圍之內,一定要適應國民經濟和城市發展的修編。由于城市配電網絡與主網不同,所以其規劃也不相同,而且城市配網規劃也存在一定的時限性。隨著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供電力布局也存在不確定性。針對這種現狀,低壓配電網絡的規劃人員需要積極與城市規劃和建設主管部門進行交流,及時掌握近期城市配網規化建設區域的負荷變化情況,使國民經濟和城市發展相適應。
結束語:
城市配網自動化系統對電力系統的運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供電企業要根據配網發展需求、配網設備、配網運行方式、通信手段等科學地規劃配網自動化系統,選擇效率高、功能強、功耗低的配網設備,實現城市配網自動化實用性,從而有效提高電力系統供電的可靠性,促進供電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鳴,金皓純,王世峻.淺談城市配網自動化在配網規劃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3,(32).
[2]趙麗萍,李國武,王巖鵬.城市配網自動化系統方案的規劃分析[J].電工技術,2011,(5).
[3]邱璇.淺析如何提高配網供電可靠性[J].裝備制造,2010,(4).
[4]李俊軒.對當前配網自動化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8).
上接第244頁
從上面原理描述及吸附、再生的程序設置情況可以看出,當A塔吸附時,壓縮空氣從A塔底部流入,頂部流出,A塔出口的一少部分氣經節流孔作為再生氣進入B塔,從B塔頂部流入,底部流出,并經排氣閥和消音器排入大氣。當B塔吸附時,A塔再生,如此交替循環。因此只要吸附干燥機運行,就需要有再生排氣。然而如圖二所示,干燥機出口至儲氣罐的管道上設置了逆止閥,當空壓機出口壓力達到0.8 MPa卸載時,由于再生排氣很快將空壓機出口至干燥機出口逆止閥前的系統內空氣耗盡,儲氣罐內的壓縮空氣又無法倒流。所以,空壓機出口壓力很快降低至0.7 MPa而聯動加載。根據技術規范再生排氣量≤空壓機制氣量的2%~3%,由于再生排氣量相對于空壓機制氣量小得多,空壓機加載后,其出口壓力很快又達到0.8 MPa而卸載。如此,形成了空壓機頻繁加/卸載的現象。
4 采取的措施及處理效果
根據現場實際條件,在#1~#3儀用空壓機和檢修空壓機系統均采取了一個改進措施:從干燥機出口逆止閥后的管道上(此管道是儲氣罐的入口母管)引一路Φ52的不銹鋼管至組合式干燥機入口,此管沿空氣流動方向上依次設置一個手動截止閥和一個逆止閥。相當于,空壓機卸載時,干燥機入口增加了儲氣罐,由于儲氣罐容積大,再生耗氣不會使系統壓力迅速降低。當儲氣罐的壓力緩慢降低至0.7MPa時,空壓機才會聯動加載。
采取上述措施后,空壓機的加載、卸載周期由處理前的20s延長至處理后的20min,空壓機頻繁加/卸載的情況得到解決。
無熱再生吸附干燥機的使用說明書中有一項技術要求:干燥機突然停機情況下,應能有5-10分鐘的緩沖時間,所以最好應在干燥機前設置儲氣罐。這表明,上述措施的效果和方法都與技術要求相符。
時至今日,該空壓機系統安全運行已滿三年,未再出現過空壓機頻繁加/卸載的情況。
5 小結
吸附干燥機的再生排氣是造成空壓機頻繁加/卸載的主要原因。通過從干燥機出口逆止閥后的管道上引一路不銹鋼管至組合式干燥機入口的改進措施,使空壓機頻繁加/卸載的問題得到解決。空壓機的加/卸載壓力與系統的壓力相吻合,避免了空壓機系統的設備頻繁地啟停、頻繁地受到沖擊,保護了空壓機系統的設備,為機組的安全可靠運行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馮孝庭 吸附分離技術「Ml 北京:化學上業出版社 2003
[2]張法臣 空氣壓縮機排氣量下降的原因分析與處理[J] 冶金動力 2002, (2)
[3]張志恒 影響螺桿壓縮機性能的因素分折[J ]流體機械,2002.(8)
[4]石峰 空壓機頻繁加/卸載故障原因分析與治理 熱力發電 2009.(8)
[4]河南神火發電有限公司1×600MW超臨界機組工程調試報告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