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廣斌
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
一、民營銀行的概念
當前,我國學術領域對民營銀行給出定義,大致集中在從產權結構論、資產結構論和治理結構論的視角出發。產權結構論視角看民營銀行主要由民間資本控股;資產結構論視角看民營銀行是為民營企業提供資金和金融服務的組織;治理結構論視角看則認為凡是市場化運作機制的銀行就是民營銀行。上述三個定義從不同的視角對民營銀行從一個側面進行了定義,但未能對民營銀行的本質特征形成全面的認識。
民營銀行就其資本金的融資渠道來說主要來自民間,其經營目的就是追求利潤,法律上如果沒有健全監管對其進行有力的監管,民營銀行實踐過程容易因風險問題而陷入危機。民營企業開辦銀行的重要動機就是希望為企業搭建一個資金平臺,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一旦股東企業出現經營問題,貸款無法償還,民營銀行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二、民營銀行的特征
民營銀行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打破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實現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方式。與傳統的國有銀行,民營銀行有兩個主要的特點:
第一,自主性。包括人事管理等的經營管理權,民營銀行可以不受任何政府部門的干涉和控制,完全由其自主決定;
第二,私營性。以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為主的產權結構,民營銀行以此最大程度地避免政府干預。
民營金融機構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產權結構和經營形式決定了其具有專業性強、效率高、機制活等優點。所以說民營銀行是中國國有金融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民營銀行的發展建議
建立一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民營金融機構有助于金融業參與國際競爭,緩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對國內金融業的沖擊。鑒于此,對民營銀行的發展提三點建議。
(一)民營銀行的機構準入
銀行業監管機關發放金融許可證的程序體現著對民營銀行準入的管理,但是銀行監管機關發放金融許可證是根據法律法規,所以審查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就成為民營銀行準入管理制度的關鍵。
1.多級發牌制度
分級牌照制能夠促進銀行業結構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區分民營銀行的層次。政府和監管當局應該實施一定的手段加以引導和調節,以配合國家發展中小企業的要求。在此應當借鑒臺灣地區和美國相關的政策法規,對各行信貸支持轄區中小企業實施相關考核指標。審核民營銀行市場準入應當區分不同級別的銀行牌照,收取不同級別的費用。
2.股權結構
民營銀行的一大優勢是產權明確、激勵機制清晰。民營銀行的治理結構可能出現一些弊端:內部人控制或者一股獨大。這是民營銀行公司治理的一個嚴重威脅,這時民營銀行將暴露在高度的風險之中。其本質就是股權結構問題。因此股權分散與股權集中就會產生矛盾。當股權過于分散時,容易內部人控制,這通過股權結構的適當調整能夠解決。當股權過于集中時,容易控股股東較容易地侵害其他股東的利益,甚至通過關聯交易侵害其他股東和存款人的利益。還導致外部監管難度大的風險。所以股權的適當分散是必要的。一較為普遍的意見是通過幾個大股東持有相對多數的股權以解決股權過于集中的問題。
3.民營銀行的資本要求
我國的《商業銀行法》規定了在全國范圍內營業的銀行最低資本金要求:設立商業銀行注冊資本最低為 10 億元人民幣;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為 1 億元人民幣;設立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為 5000萬元人民幣。
銀行業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由于這些風險是無法絕對避免,為應對各種風險的發生實施最低注冊資本,以期控制風險。如前所述,作者建議對持全面銀行牌照的民營銀行規定最低注冊資本為 10 億元人民幣,對于區域性中小民營銀行的注冊資本可以規定為1 到 10 億元人民幣。這種高資本金要求其作用是:通過增加了民營銀行的設立成本,避免民營資本大量涌入;遏制民營銀行過度冒險型的競爭行為,民營銀行要想與其他銀行甚至國際大銀行競爭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
為便于國家監管,要求民營銀行較高的資本充足率,比方說可要求其資本充足率達到 15%或 18%,以保證民營銀行保持較高的流動性和清償性,當其壞賬率達到或接近民營銀行自有資本的時,對其采取關停破產等措施,維護儲戶的權益。
(二)民營銀行的業務準入
根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相關規定,銀監會行使具有銀行業務范圍的備案、審批權以及業務品種的審批權。關于業務品種審批,強調的是監管機關要進行實質性審查,審查的結果是否可以從事相關業務。備案則不強調監管機關在備案當時就作出是否允許經營的判斷,比較而言它是一種不主動作為的監管措施,監管機關不予以否定就是認同該業務品種的經營。采用備案制度可以提高監管的效率,節約監管成本,備案制度在我國銀行業監管過程中越來越多受重視。關于業務品種審批與備案的制度正在完善的過程中,對于適用于批準制度和適用備案制度的業務,銀監會在不斷改進并會及時公布。
(三)完善民營銀行運營的外部環境
1、完善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定義:當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困難或失去清償能力時,為保護債權人的相關合法利益,并且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而借用保險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由于無國家信用作為擔保,民營銀行存在信譽缺失的問題。唯有建立完備的存款保險制度,才可以避免個別民營銀行破產倒閉出現的擠兌風險,以保證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定。完善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就是給在民營銀行存款的儲戶設定一個有效保障,讓他們相信即便銀行破產倒閉,還會有最后的信用擔保人來保障儲戶的利益,以增強他們對民營銀行的信心,并改善民營銀行吸存的能力,這也會進一步加強民營銀行在相關業務上的競爭能力。
由我國國情決定,我國完善存款保險制度時,應該以利于發展民營銀行為重點,建立由政府和投保金融機構共同出資建立的、直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保險公司。大部分民營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為了增加抗風險能力、增強競爭力,一定會參加存款保險,如此提高存款保險公司的實力的同時能夠很好解決民營銀行的信用問題,還能進一步完善央行的金融監管工具。與此同時,當民營銀行投保時還必須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以確保民營銀行有序開展業務。
2、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
價格的市場化決定機制,這是優化資源配置、開放金融市場、金融深化一個重要條件。利率市場化是引導民營銀行走向市場的重要環節,民營銀行的發展需要按市場規則進行運作。我國現行的利率體系屬于利率管制下的雙軌利率體系,有一定的市場化成分,基準利率是官定利率,仍不是市場均衡利率。這種情況下,利率問題迭出:存貸款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相隔離、貨幣市場利率與資本市場利率間不協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期限結構失衡、利率傳導和風險溢價機制不暢、央行各種利率之間的關系存在沖突、央行利率和商業銀行利率之間甚至倒掛。利率雙軌利率體系導致民營銀行的資金來源受到影響。對存款人而言,利率收益相同的條件下,把錢存到有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顯然比存到民營銀行更為可行。
市場化的環境擴大了民營銀行的利率決定權,國家應該提供相應的金融環境。如此,民營銀行就可以根據其市場地位、產品特征等具體情況自主定價,自主尋求利潤空間,而非現行的各銀行,不論國有、股份制、民營、甚至信用合作社,都遵循同樣的利率區間。顯然賦予民營銀行產品定價機制上更多的靈活性,會極大的提高開拓市場、進行金融產品創新的動力與意識。這也是對國有等大商業銀行進行的一種約束與激勵,這對我國的銀行體系改革也是很有好處。效仿國際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應當按照利率彈性的原則,分期分批地放開監管機構的管制。關于利率彈性不同的各種產品進行區別對待,實施先放開利率彈性較低的產品,待到時機成熟時然后放開利率彈性較高的產品,遵循先貨幣市場,后信貸市場原則;先長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原則;先貸款利率,后存款利率原則,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
參考文獻:
[1]周楠.我國發展民營銀行的現實路徑選擇[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2]杜亮.中國民營銀行會不會陷入“春天里的童話”[J].中國企業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