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君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 150090
摘要:本文主要以某地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做例子,分析了地區環境影響評論中土地的使用生態合適性,引入了環境的合適性評價標準,通過描繪地區的各個區域來指導區域的規劃布局,探討了區域環評當中生態環境相適宜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地區;環境的影響評估;生態的合適性
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和各項開發需求的拓展,目前我國相對于土地的使用需求的比重越來越高,目前已有的可開發土地已經不能夠滿足未來長時間的發展需求。正因如此,土地開發的矛頭開始指向曾經被認為不適宜開發的土地擴張。所以,要合理、科學地開發和使用我們的寶貴的土地資源,就尤其應該對土地使用的規劃和布局進行生態合適性分析。生態合適性分析方法目前已經有了許多種,這些方式方法在應用上都相對比較復雜,因此將其直接用于區域環境評估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十分有必要尋找出一種簡單有效的分析方法,用以完成區域規劃的布局和生態合適性的評價。本文探討了一種可作為區域環境影響評估的、簡單有效的生態合適性分析方法。
1 生態合適性分析方法
土地使用的生態合適性是區域環境影響評估當中,規劃、布局以及理性評估的一部分。生態合適性主要考慮開發區域當中各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恰當,是否遵循有益生態排序的規律。土地使用生態合適性分析,比較常用到的一些方法有地圖重疊法、因子加權評分法和生態因子組合法等等。地圖重疊方法是一種較為形象和直觀的方法,是可以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不同量綱的因素進行系統綜合分析的一種土地使用生態合適性的分析方法。它的缺點是:重疊法實際上是等權相加的方法,但在各個因素的問題上,它們的作用卻是不相等的;當分析因子在適量的增加以后,用不一樣的顏色以及顏色的深淺表示適宜的等級并且加以重疊的方式方法相對繁瑣,且比較難以辨別綜合圖上面不同顏色深淺的細微差別。
因子加權評分的基本原來和地圖重疊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論上是相似的。加權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圖重疊方法中等權相加的缺點以及地圖重疊方法中繁瑣的照相制圖過程,同時避免了對陰影辨別的技術困難。加權求和法另一個相較之下比較重要的優點是比較能夠適應應用計算機,這也是近年來該方法被廣泛運用的原由。但不管是地區重疊法或者是加權求和法,從數學的角度上說,要求各個因子應當是獨立的,然而實際上,許多因子是相互影響、互為聯系的。為了能夠克服這一個缺點,專家們又發展了另一種新的方法,叫做“生態因子組合方法”。
生態因子組合法可以分為層次組合法和非層次組合法。層次組合法首先用一組組合因子去判斷土地的適宜度等級,然后,將這組因子看作一個單獨的新因子與其他因子進行組合判斷土地的適宜度,這種按一定層次組合的方法便是層次組合法。相反,則為非層次組合法。顯然,非層次組合法適用于判斷因子較少的情況,而當因子過多時,采用層次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層次組合法還是非層次組合法,首先需要專家建立一套復雜而完整的組合因子和判斷準則,這是運用生態因子組合法關鍵的一步,也是較為困難的一步。
2 某地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區域概況
2.1 區域的功能定位
兩個地區的產業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定位實質上都是綜合性質的保稅地區。而該案例地區的保稅區功能,實際上就涉及到了保稅倉儲、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等多方面的業務體系;而另一案例地區的加工區功能定位,所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為相關的加工服務提供運輸、倉儲服務,以及相應的出口加工服務。
2.2 區域開發的主要環境問題
案例地區的保稅區以及其出口加工區域中所表現出的環境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以下幾個方面: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土地的大量開發,直接導致生態系統體系的類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同時建設完成之后的鍋爐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固體廢物堆積、交通噪音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影響,實際上都呈現出了較大的問題。但該地區的區域污水在經過處理之后,都是直接回收利用,并未造成外部排放污染影響。那么在這基礎上,實際造成污染的便是鍋爐燃煤廢氣排放。
2.3 區域污染氣象條件
案例地區的氣候,在春夏階段,都主要是南風,而在秋冬季節,則主要是北風在其中占有了極大的優勢性,并且西北風呈現出的風頻也是超出正常標準的;但是單純的從各個不同季節的風頻分布形式來看,實質上各個地區污染物都完全是都是直接向北方、南方進行輸送的,那么在這一狀態之下,采暖期呈現出的西北風、北風污染性質也就極為嚴重。
3 生態適宜性指標體系
首先將開發區規劃土地進行生態位勢分類,并以一定的符號表示。
一般將居住公共設施功能的地塊設定為重點地段J1和非重點地段J2;將工業活動的地塊從勞動保護和生產污染的角度上設為3級,對勞動人群進行保護地段G1,過渡地段G2,產生污染地段G3;將交通線路規定為兩級,輕微污染的一般線路D1,污染較重的主干道D2;將地表水規定為兩級,無污染的為S1,有污染的為S2;將綠地規定為兩級,隔離地段L1,旅游景點地段L2。
從環境保護和環境控制角度,將整個區域劃分為5個生態位勢排序:
Ⅰ適宜人群生活、辦公、娛樂等的類別J1、J2
Ⅱ適宜人群勞動維持一般生活的類別J2、G1
Ⅲ適宜人群有勞動保護條件下工作的類別G2、D1
Ⅳ產生一定污染、可以進行控防的類別G3、S2、D2
Ⅴ作為相互干擾類別之間的隔離地類別S1、L1
4 繪制區域生態適宜性本底條件圖
根據某地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土地使用規劃方案,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編制生態適宜性土地使用分區圖。
5 繪制區域生態適宜性區位分析圖
依據相關評價區域環境以及規劃的生態分區圖來看,當該地區呈現出的高位勢轉變到低位勢之后,或者是低位勢直接轉變到高位勢之上,那么這也就必須要嚴格的遵循依次遞減所呈現出的相關趨勢性,在這一過程中,由于高位地域本身是處在上水向、上風位置,那么高位勢部分呈現出的污染也就遠遠低于低污染區域,如此一來,相關的規劃布局工作也就完全保持了自身的正確性。區位分析結果:某地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周邊的環區綠地,作為Ⅴ類過渡地區,起到了對本區外增長源、工業污染源等的抑制和隔離作用。該區域的規劃布局基本上與區域的總體規劃目標相一致,生態位勢由東向西,由南向北基本上呈遞增趨勢,減少了污染物重復污染的可能性。說明兩區的總體規劃基本符合城市生態學原理,把握住了幾大環境要素之間的排序關系。
6 結論
本篇文章在提出地區開發生態合適性評估指標的基礎上面,采用了繪制分區地域圖的方法,利用地學上的地域理論,加入環境合適性的評估理論,從而基本上實現了區域環境影響評估當中,土地使用的生態適宜性分析以及對區域規劃布局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愛國,孫自永,徐恒力,徐忠勝.地質環境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地質科技情報.2001(02)
[2]張妍,尚金城,劉仁志.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決策支持系統的研制與應用[J].云南環境科學.2001(S1)
[3]張建文,張潞,孫曉蓉.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