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上海某建材商場訴吳某、李某、鄭某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涉及到公司法上的法人人格否認與侵權法領域的第三人侵害債權理論。兩種制度的適用都有其嚴格的條件:法人人格否認,要求公司股東必須有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且該行為客觀上給債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則要求合同關系之外的第三人,惡意實施了侵害合法債權的行為,從而導致了債權人的債權受到損害。本案的處理很好的運用了這兩種理論,對于類似案件的審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法人人格否認 股東有限責任 第三人侵害債權
作者簡介:劉金露,上海市閘北區人民法院研究室書記員,復旦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063-02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設立的旨在防止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以保護公司和債權人利益的一項制度。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是侵權法領域存在的一項旨在防止合同關系之外的第三人惡意侵害債權以保障債權順利實現的制度。兩種制度隸屬不同領域,卻在上海某建材商場訴吳某、李某、鄭某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得以并存。筆者擬在該案的基礎上,淺析兩種制度的適用規則,下文詳述之。
一、 案情簡介
原告:上海某建材商場 被告:吳某、李某、鄭某 原告系上海市靈石路1181、1189、1197號商場的產權人。原告將商場租賃給案外人靈泰公司,約定前三年年租金為1210萬元。被告吳某、李某系靈泰公司股東,分別持股95%、5%。因靈泰公司拖欠租金,原告向法院提起第一個訴訟,要求解除合同,法院支持了原告。后,原告又提起第二個訴訟,要求被告支付另一個期間段的租金,法院予以支持。
在兩案訴訟中,靈泰公司以系爭商場出租方的名義與100多位次承租人簽訂《商鋪租賃合同》。這些合同大部分約定租賃期為3年,并以5.5折優惠價收取租金,明顯低于市場價格,同時要求次承租人簽約時首付50%的租金。后被告吳某、李某將其所持股份全部轉讓給被告鄭某。四個月后,靈泰公司作出股東決定,決議解散公司。并表示債權債務已結清,向工商部門申請注銷了公司。因靈泰公司注銷,無法清償債務,故原告起訴,主張三被告惡意逃避債務,侵害了原告的債權,要求三被告承擔損失。
二、法理分析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法人人格與股東有限責任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石。公司擁有獨立的法人人格,一方面使得公司與其內部的股東相區別,使得公司的財產與股東的財產相分離,從而使公司擁有獨立的財產權,能夠作為民事主體進行交易活動并獨立的對外承擔責任。另一方面,也使得股東得以擺脫無限責任的負累,可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股東的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無關,不應成為公司債務追索的對象。
但是,在股東因為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受益的同時,公司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卻承擔著相當大的風險。特別是當股東濫用這一優勢地位時,他們的利益則會受到很大的損害。因此,隨著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要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也成為世界各國公司立法的普遍選擇。公司負有社會責任,就要求公司要對債權人、職工、消費者、國家等負責,我國《公司法》第五條也規定了公司的社會責任。
在特定情形下,當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及債權人利益達到一定程度時,法律則越過公司,直接要求其背后的股東對債權人承擔責任,即股東不再享有有限責任的優勢,需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一制度在英美法系稱之為“刺破公司面紗”,在大陸法系稱之為“直索”或“透視理論”,在我國稱之為法人人格否認 。我國《公司法》第20條、64條對這一制度作出了規定。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需要具備法定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主體、行為與損害結果幾個方面。在主體上,包括公司法人人格的濫用者(即股東)和有權提起法人人格否認之訴的人(包括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在行為上,要求股東有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主要包括三種情形:法人人格形骸化、空殼公司和利用公司被吊銷、破產逃避債務。法人人格形骸化,實質上是公司與股東的混同,主要包括人格混同、財產混同和業務混同。 空殼公司是指股東虛假出資或者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資。在損害結果上,指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為必須給債權人造成損害,且這種損害與股東行為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
需要注意的是,法人人格否認這一制度的適用,以法人的合法存在為前提,并且它只是在個案中對法人獨立人格的否定,并非使法人因此而喪失人格,在個案之外的其他情形,法人仍然存續并享有獨立人格。
(二)第三人侵害債權
傳統意義上,侵權法適用的對象為絕對權,而債權作為相對權是無法受到侵權制度保護的,基于債的相對性,債權人只能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但是隨著債的擴張性的發展,債權具有不可侵性這一觀點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共識。基于債權的涉他性和債權債務關系的不可侵犯性,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獲得了理論上的支撐 。由此,基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債權人的損失時,債權人可以直接要求第三人承擔責任,而不僅限于追究債務人的違約責任。
作為債權債務關系之外的第三人,要求其直接對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必須符合嚴格的條件。首先,債權人的債權應當合法存在,如果沒有債權,或者債權是不合法的,則不存在侵害債權的基礎關系。其次,在主觀上,第三人存在侵害債權的故意,如果第三人僅僅是出于過失,沒有主觀惡意,則不構成侵害債權。再次,第三人須有侵害債權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包括因第三人的行為導致債務人無法履行給付義務、二重買賣、誘使債務人違約以及債權歸屬之侵害。 最后,須有債權受到損害的事實存在。第三人的行為必須給債權人的債權造成損害,且這種損害與第三人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只有符合這些條件,債權人才可以越過債務人,直接要求第三人對其承擔責任。
三、本案的處理結論
在本案中,因為涉案公司已經注銷,原告轉而將該公司原股東列為被告,直接要求他們承擔責任。那么被告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其承擔責任的基礎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股東吳某、李某利用靈泰公司的法人人格,惡意逃避債務,符合法人人格否認的情形,應當對原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首先,在身份上,吳某、李某作為該公司股東,符合法人人格否認的主體條件;其次,在行為上,被告確實實施了濫用公司獨立人格的行為。表現在,靈泰公司與百余名次承租人簽訂合同而預收租金,但是對于該筆收入,股東吳某、李某雖稱已經轉入公司賬戶,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該事實,由此可以判斷靈泰公司的財產與股東的財產構成混同,法人人格形骸化。最后,因為股東轉移財產的行為,客觀上造成債權人無法實現債權,損害事實存在。
另一方面,原告與靈泰公司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三被告作為第三人,實施了侵害原告債權的行為,造成原告無法向靈泰公司實現債權,因此又符合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形。首先,原告將商場租賃給靈泰公司,靈泰公司負有交付租金的義務,原告對靈泰公司的債權合法存在。其次,三被告在明知原告債權的情況下,轉移了作為債務人的靈泰公司的財產并注銷了公司,客觀上實施了侵害債權的行為,并且主觀上存在侵害債權的惡意。第三,因為靈泰公司已經注銷,原告的債權無法向其主張,其債權受到損害且該損害與三被告的行為直接相關。因此,原告可以要求作為第三人的三被告直接對其承擔侵權責任。
基于此,法院依法支持了原告的主張,判決由三被告直接對原告承擔責任,共同賠償原告各項損失共計800余萬元。
四、案件評析
本案系侵害債權的新類型案例,雖然債權作為相對權,不同于絕對權具有公示性與對抗效力,但如果符合以下特定條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一是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明知該債權存在;二是第三人故意實施妨礙債權存續、實現的行為。
同時,本案又是股東利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典型案件。其典型性主要體現在侵權行為上:一是被告吳某、李某作為公司股東,在公司已經遭起訴的情況下,借公司之名收取租金,并借上訴之由拖延判決生效時間,繼續收取租金;二是被告吳某、李某收取大量租金后,與被告鄭某簽訂股權轉讓協議,轉嫁股東責任;三是被告鄭某獲得“股東”資格后,又在短時間內辦理公司注銷手續,造成原告的債權無法實現。基于此,法院依法適用《公司法》第二十條,否定法人人格,由其背后的股東直接承擔責任。
本案的處理,很好的運用了法人人格否認和第三人侵害債權理論,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準確,對于類似案件的審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注釋:
案例來源:(2013)閘民二(商)初字第882號。
俞泉龍.淺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法制與社會.2011.8(中).
劉文.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與債權人保護——以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為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1.
郭輝聰.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實質及其適用要件.上海:復旦大學.2009.
李智慧.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救濟.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1.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