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南海問題越演越烈,主權不斷被侵犯,已經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重視。南海問題形成原因不僅僅是涉事各國覬覦南海資源和外部勢力干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自身。本文淺析了南海問題產生的各方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期望我國政府能果斷行動走進南海,真正實現“主權屬我、共同開發”的初衷。
關鍵詞 南海問題 主權在我 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邱婷,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63-02
一、南海問題概述
南海爭端指在南海海域中國與周邊各國南海上島嶼主權的爭端,以及南海海域自然資源的劃分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前,南海問題從不存在。歷屆中國政府都對南海,及其島礁實行管轄權。從東漢楊孚的《異物志》到三國時期萬震的《南州異物志》,直至明清兩代明確的將南海島嶼歸治于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至此以對南海島嶼形成了全面的行政管轄。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于1946年發布關于收復西沙南沙群島的訓令,重申了對南海島嶼的主權。新中國成立后也曾多次重申對南海島嶼的主權,根據中國外交部文件記載:越南總理范文同曾與1958年9月14日照會周恩來總理,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國和國1958年9月4日關于規定中國領海的申明,越南民主共和國尊重這一決定。 同一時期南海周邊各國均對南海島嶼的主權沒有任何異議。
隨著南海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南海周邊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政府帶頭拋棄了對中國所作的承諾,不僅從中獲得巨大利益,更對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提出了爭議。南海周邊各國以不滿對南海資源一時的攫奪,更傾向于奪取或霸占整個南海。
外部勢力的干預同樣給南海本已復雜的局勢又蒙上一層陰影。美國重返亞太,高呼南海通行自由,實際上就是阻礙中國崛起。日本關注南海出自于自身,如若中國控制南海必將會對日本產生不利局面,故日本積極參與南海事務;南海問題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多,不僅僅是涉事國家與外部勢力干涉就能造成的局面,從既成事實的角度上來說南海問題的主要責任在于中國本身,而解決南海問題也主要看中國現今的海洋政策。不論中國怎樣應對,南海局面已經出現了復雜化、尖銳化、國際化的趨勢,解決南海問題不僅僅需要花費時間,更需要主權國的果斷決策。
二、 中國南海政策亟待改變
南海問題的根源在于自身,重陸輕海讓我國在現實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過在十八大上,習主席提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海洋強國的目標,正是我國改變海洋政策的開端,中國海洋崛起必將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國海軍曾經與越南當局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鞏固了我國在西沙群島的主權,但南海諸島卻沒有太大進展。面對此局面我國一方面強調主權歸屬,另一方面也開始登陸南海諸島,并逐漸控制了其中9個島嶼(太平島由臺灣控制),即便如此我國在南海島嶼的主權也仍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
面對這樣的局面鄧小平提出了“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南海問題方針。 但我們今天回顧此項方針就會發現,它基本是一紙空談!
首先媒體報道基本上都忽略了“主權屬我”這一關鍵前提,涉事國家媒體當然不愿提及主權歸屬,但我國媒體也很少提及。這一句話使我國犯下了兩個致命的錯誤:第一,“主權屬我”的現實失敗,很顯然南海群島除了西沙群島被我國完全控制,東沙群島被臺灣掌握,我國在南沙53個島礁中僅僅控制9個,被涉事國家非法占領的島礁成了別國所謂的領土,那么“主權在我”的理想狀態卻成為了空談;第二,主權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的地域范圍內所擁有的至高無上、排他性的政治權利,也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權力來源,對外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在南海問題顯現的同時,我國正同英國進行關于收回香港的各項事宜的討論,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以治權換主權的方式詢問鄧小平,被其一口回絕;同樣南海問題既然是主權,就不能退讓,南海諸島必須全部收回。總之言之,南海島嶼主權在我國,我國應對其進行有效地管控!南海諸島肆意被人侵占,“主權屬我”不僅成為空談,更成為涉事國家民眾的笑談。主權問題不容談判,這是一個國家尊嚴的象征,在主權面前,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這些問題都無足輕重;沒有主權何談發展,主權被侵犯卻還堅持睦鄰友好的政策,這就是本末倒置,主權不能用作交易!
其次關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也成了制約我國進軍南海的自我約束。“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一倡議是我國政府提出的,我國政府自然要首先遵守并且要長期保持,不然就會落下不負責任的口實。可問題在于涉事國家完全沒有遵守這項有利于緩和矛盾的提議,他們將這一倡議理解為中國必須獨自遵守的法則。事實上涉事國家之所以會提出南海諸島主權爭議,就是因為南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有“第二個波斯灣”的美稱; 南海的漁場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各海島上豐富的鳥類資源等也十分豐富。截止目前涉事五國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對南海進行了勘測與開發,在我傳統海疆線內打井1000余口,年開采量在5000萬噸左右,目前這一數字仍在增加。而我國一直恪守承諾,沒有在南海采取單方面的行動, 日前,我國南海鉆井平臺981號在西沙水域進行勘測,卻遭到了越南的無理阻擾,越南政府有組織地對我鉆井平臺進行干擾,是對我國主權的嚴重侵犯。可以想象當我國鉆井平臺出現在南沙海域時,將會遇到多大的風險與阻擾。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履行承諾的前提是必須享受相應權利,只有讓涉事各國看到,解決南海爭端繞不開中國,只有和中國合作才能守住自己既得利益的時候,他們才會坐到談判桌前,屆時南海問題才真正到了解決的時候。對于現今的南海政策我國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氣概以及強硬的行動。
三、中國應對南海問題的策略
1.南海爭端的國力競爭——立法維權。南海出現領土爭端其根本原因:我國的綜合國力還未足夠強大,目前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不過局部戰爭卻可以檢驗我國綜合國力。面對領土問題,面對海洋爭端我國態度都是政治談判為主,但從來沒有承諾過放棄使用武力,如果菲律賓、越南等國一再挑釁,如若出現流血事件,那么局部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領土主權不容侵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可以接受的局面,我們強調的是利益共享。主權在我,利益共享就是我國在南海政策中的底線。1990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多部涉及海洋的立法。我國的法律不僅要對內嚴格執行,更要能運用在違反我國法律的他國身上,同時鑒于南海問題已上訴至國際海洋法院,我國還應做好多手準備:首先培養專業人才仔細研究《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矛盾和不足之處,對相關的國際法規進行深入研究,以國外海洋法律結合中國實際創立一部健全的海洋性法律; 同時完善對南海史料的收集與考古遺址,落實“九段線”等歷史性水域的考究,一方面夯實法理基礎,另一方面落實歷史證據,這樣在面對南海爭端時才能相得益彰。同時應該加強海上執法力量的組建,目前政府成立了國家海洋局就是一個對海洋統籌規劃的重大舉措,應加強南海護漁工作,升級海事部門的硬件設施,合理協調海空軍與海洋監管部門的配合,先保證南海漁民的合理權益,再為政府日后開發南海資源做出必要的護衛。
2.合理開發、安撫國人。“擱置爭議,他國開發”這就是南海的現狀,我國應該徹底摒棄這一觀點,在強調政治解決優先的情況下,軍事上要做好局部戰爭的準備,在南海發開的行動中也必須有所作為。南海資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人民的資源,政府必須開發南海才能對國內民眾有所交代。我國可以不直接涉足矛盾爭議較大的南沙水域,可以先在西沙、中沙水域進行勘探、開發,建立石油平臺,開采油氣資源,以表示中國的存在。南海各國之所以對中國提出種種抗議和反對,就是因為他們還不適應中國在南海的實質出現,進軍南海的速度要快、力度要大,要讓他們知道避開中國談論南海是不現實的。我國要用切實的開發行動,將涉事南海各國回到談判桌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人對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最近北京在西沙海域派遣981鉆井平臺,并派出大量的護衛船只,在南海表現出強硬的姿態。強硬的南海政策首要任務是保護領土主權,其次也是對國內民眾的安撫與綜合國力提升的展示。資源與主權不一樣,主權誰也不可侵犯,但資源可能在談判中消失殆盡,南海各國的本意在資源,而不在南海的島礁。
結論:南海問題的矛盾正在走向復雜化、國際化,我國舊有的南海政策必須做出根本改變。政策的核心應在“主權屬我”的范圍內展開,“主權”必須握在手中,一定要快速果斷的改變主權現狀;同時對于南海資源我們仍可秉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在和平環境中與涉事各國共同發展。但很顯然南海涉事各國各自盤算,加之以外部勢力的干涉,想要和平解決南海問題并不容易。中國不僅要在發展本國經濟的同時,展示軍事存在、發揮外交能力、加強立法強化執法。
回望2013年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實質介入海南;不過中國的嘗試僅僅限于表面,如能得到南海實際利益并能不斷擴大對南海的控制,才可有效的震懾南海涉事各國,才能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南海爭端。
南海問題不能久拖不決,國家必須早下決心,國家強盛的標準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指標,更是維護國家在世界上的尊嚴和權利。
注釋:
韓振華.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 年版.第 84-89 頁.
吳士存.南海問題文獻匯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51).
《鄧小平:“擱置爭議”前提“主權屬我”》,深圳新聞網.http://www.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11-01/07/content_5264346.htm.
公衍芬,楊文斌,譚樹東.南海油氣資源綜述及開發戰略設想.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2 (10).第 144 頁.
宋海洋,南海問題與中國海權閉.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9(6).第69頁.
修方.解決南海爭端的國際法思考.吉林大學.2013年.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