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號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而中國人創作和改編的中國小號作品是自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的。跟隨著時代發展,中國小號音樂作品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文章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樂曲進行分類闡述,并探討了今后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小號;音樂作品;民族風格
一、20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小號作品
20世紀80年代前的中國小號作品,受到政治背景、社會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影響,大多注重于挖掘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再結合傳統的西洋作曲技法譜寫而成。
中國小號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是出自一個中國小號著名音樂教育家,朱啟東老先生的手筆。作為中國小號演奏與教學的先行者,朱先生對中國小號作品的創作極為重視。在這一時期朱先生根據當時流行的革命歌曲和樣板戲中的片段,編寫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小號獨奏、重奏曲,并油印成教材,供全國各地的小號演奏者使用。雖然這些作品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左”的印記,對于小號技巧的發揮也不是那么的成熟,但對于當時在那種環境和氣氛下的小號演奏者來說,這已經是雪中送炭了,很多人都以能得到一首這樣的小號獨奏曲而欣喜若狂。這一時代獨創與改編的小號卓著有:新疆民歌《阿拉木汗》,歌劇“白毛女”選曲《秋收》《故事》,民間樂曲《喜相逢》《全世界人民心一條》,福建民歌《采茶撲蝶》,小號二重奏《送我一只玫瑰花》《我心中的歌獻給解放軍》《歌唱我們的新西藏》《我們的戰艦去夜航》《紅星歌》、小號四重奏《小松樹》。小號獨奏曲有《薩利哈最聽毛主席的話》,新疆民歌《萬歲毛主席,萬歲共產黨》,京劇“龍江頌”選曲《總路線放光芒》《我愛我的臺灣島》《毛主席關懷咱山里人》《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等。
粉碎“四人幫”后,迎來了文藝的春天,朱先生根據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改編的同名小號獨奏曲,該曲受到了廣大小號演奏者的喜愛。
二、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小號作品
在這個時期,黨的指導思想的改革開放的撥亂反正。與蘇聯的關系正常化。人們的思想逐步開放,中國小號音樂也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很多經典的中國小號音樂作品,其中有小號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這首樂曲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由劉富榮曲,黎錦光編曲,朱起東改編并配伴奏的版本。另一個是羅平根據李大同的同名笛子曲改編的,該曲收錄在柏林主編的《中央音樂學院小號考級教程》中。兩個版本都流傳很廣。受到了小號演奏者的喜愛。還有1983年朱起東先生在美國“皇城銅管出版社”出版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它翻譯成英文的曲名是“Great mountain,BrilliantLand”。
不僅朱起東先生的作品大受歡迎,而且出現了很多新興的作曲家創作出了很多經典的中國小號作品,其中有許林先生的得意弟子吳滿剛于1980年在廣西藝術學院學習管樂藝術史和管樂作曲法,結業考試的作品小號獨奏曲《春到壯鄉》,還有金萍為C調小號創作的樂曲《冷杉》,該曲使用了現代的音調和中國傳統音調進行有機的結合,既強調了樂曲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又充分發揮了小號的性能與技術特點,使全曲充滿了新意和遐想空間。最后,還有孫軍所寫的《少先隊進行曲》,這是一首表現少先隊員朝氣蓬勃精神面貌的小號獨奏曲,它通過愉快行進的旋律,高昂的少先隊鼓號隊中的號角的音調,來表現中國新一代少先隊員的精神風貌。
三、20世紀90年代后的中國小號作品
在20世紀90年代后,通過不斷的交流,中外音樂文化之間的對話,中國小號的音樂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這一時期在歷史上活躍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小號音樂作品開始向多元化發展,這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郭思達創作的《懷念戰友》,此曲是為魯格號和交響管樂隊所作,它的樂曲風格是帶有爵士樂風格的獨奏曲,它的伴奏的樂隊是大樂隊(Big Band),并使用了架子鼓和多種管樂器,使它的表現手法更加具有鮮明的特點。2003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作者,來到了總政軍樂團創作室,作為一名軍人,他的生活以部隊的生活為中心。而作為一名作曲家,在這里他熟悉了許多在學校中并不熟悉的樂器,其中之一就是富魯格號,那柔和而又抒情的音色帶給了他無盡的遐想并激發起了他的創作熱情。2004年他就以部隊中的題材,創作了這首《懷念戰友》。
最后,要提到的是一首為小號與鋼琴而作的《奏鳴曲》,該曲是崔哲在天津音樂學院畢業期間,按照烏克蘭外教克拉索托夫教授“為銅管器樂創作具有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作品”要求,創作了重奏作品《單樂章奏鳴曲——為小號與鋼琴而作》。該作品使用傳統的降B凋小號演奏。在主題動機的設計中,只使用具有民間音樂特點的二度、四度音程進行創作,在使用十二音體系作曲技術創作的同時,保留了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宮調、羽調)的旋律特點并充分發揮了小號的技巧和特眭。這部作品在2010年8月“第30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由常海峰演奏并獲得好評。
四、結論
小號的歷史悠久,傳人中國也已有幾百年的時間,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很多代表當時時代背景的優秀作品。中國的音樂家極為重視表現小號的基本技巧的同時同樣重視音樂的表現力,既積極吸收了西方先進的創作手法和演奏技巧,又加以中國民族化的改編和嘗試,把西方音樂的曲式、調式、和聲及小號的演奏技術技巧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來表現帶有中國傳統韻味的音樂內涵,而中華各民族不同的傳統音樂與獨特的審美思想則為其開創中國自己的小號作品提供了極為豐富而深厚的根基與資源。
這些作品都頗具民族風格,融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用小號高亢嘹亮的音色和各種的吹奏技巧,加入我國濃郁的民族風格,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中國小號音樂作品,是我國小號音樂作品創作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是對我國民族文化與民族音樂的一種促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