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霄英
【摘要】文化素質教育在高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在實現文化素質教育目標方面采用了專業教育滲透、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合理的課程體系及第二課堂等多種途徑相結合的方式,取得了素質教育的一些成效,并對深化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重要舉措。
【關鍵詞】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途徑
1995年,國家教育部提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并在全國部分高等學校進行試點。提出通過加強對大學生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此項工作開展已將近二十年,這二十年,全國許多高校都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在實踐經驗、運行模式、實施方案等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我作為高校的一名教育者,根據中央精神,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并對本校學生認真調研,對教師情況認真分析,結合工作要求,不斷地探索和嘗試,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為了更好地交流和完善,將這些經驗總結如下:
一.全校師生充分認識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在專業教師和管理教師會議上開展“轉變教育思想”大討論,把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轉變教育思想的核心,形成統一認識,不但要培養專業過硬、富于科學精神的人才,也要培養品德高尚、文化藝術修養深厚、富于人文精神的人才。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要通過文學、藝術、哲學等課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專業教學和校園環境這兩個最主要的陣地,所以,全體教師都要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道德品質、創新精神和文化藝術修養,在教育、教學、服務過程中自覺滲透人文精神,以達到全體參與、互動協調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其次,在全體學生中進行教育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文化素質在人生發展的潛在能量。對學術的靈感、專業的執著所需要的熱情,甚至沖動,都需要文化素質教育去開啟和激發,沒有文化修養的人是精神空洞的人,是靈感缺失的人,只有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全面發展,才能成就人生,成為國家的堪用之才。
二.文化素質教育實施采用多種途徑相結合
為實現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采用專業教育滲透人文精神、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文化素質課程及第二課堂四個主要“陣地”,使專業人才培養與人文知識、藝術修養提高相結合。
(一)專業教育滲透人文精神
專業教育教學在大學生培養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所以,在專業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所產生的力量也是巨大的,這就需要培養每一位教師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同,只有認同,才能從大的方面自覺提升師德師風、文化修養,小的方面如教學方法、教育藝術、儀容儀表的示范和表率。專業教師如果把人文素質教育只看成公共藝術教育的職責,那么,他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培養的人才也是有先天不足的。所以,專業教育中一定要滲透人文精神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文藝活動不僅僅是一個活動,它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文藝活動必須納入到素質教育這個大前提下,體現素質教育的宗旨,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使學生通過文藝活動得到藝術的熏陶、審美的體驗、人文知識的提升和價值觀的樹立。所以,在文藝活動的開展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全體普及與個別拔高相結合
每個人不可能都具有藝術天分,舞臺表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的,但是文藝演出是最能激發學生熱情、提高藝術修養的途徑,那么,這就需要使具有藝術天分的學生的“星星之火”首先點亮,然后再形成“燎原之勢”。文化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使每一個同學都能參與進來,為了體現這一教育宗旨,我校成立的藝術團,包括合唱團、器樂團、舞蹈團、聲樂團、語言表演團等,使個別有藝術才華的同學有舞臺,使一部分熱愛的同學通過學習和訓練也能在舞臺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同時,還有讀書月、美文誦讀、班級合唱比賽等,這些活動可以讓每一個同學參與進來,達到文化素質教育的全體化。
2.雅俗共賞
大學校園的文化應該是高雅的,引領時代進步的,正如美國高等教育學者弗萊克斯那說過: “大學不是風向標,對社會每一流行風尚都做出反應,大學必須經常給予社會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不是社會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會所需要的(needs)。”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也指出: “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該隨波逐流。”而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和信息碎片時代,各種文化藝術形式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再加上他們的文化藝術修養不足,沒有一定的鑒別和品味,往往容易隨波逐流,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藝術活動中發揮引領作用,為文化藝術活動定下一個高雅的基調。過于高雅、一味地高雅或者脫離時代的高雅也會影響學生參與的熱情,影響文藝活動的受眾,消減文藝活動的意義。所以,在以高雅藝術為引領的同時,也要有切合時代特征、符合學生口味、反映學生生活的文藝活動節目。比如,一臺文藝晚會的節目,一部分是老師指定并參與輔導排練的,它往往決定晚會的主題、品格和主流,另一部分是學生自己選擇的,但老師也會引導和提升,這樣一來,學生的審美情趣無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3.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
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每次文藝活動中,都專門有原創作品的展示,并對原創作品進行輔導、拔高,給學生更高的平臺,提供更多的機會。另外,每次活動都設有“創新獎”和“創新學分”,完善創新組織運行體系,保障創新精神的良性運行。
4.引進來、做起來、走出去
搞活文藝活動需要有開放的姿態,練好內功的決心和服務社會的胸懷。校內的資源要充分利用,扎實做好,同時也要善于利用社會資源,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初步的嘗試,與省內一些文化藝術單位結合,使其成為我們文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同時,文藝活動走出去,參加社會實踐,不是為了掙得“面子”,而是服務社會并得到社會的認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責任和品質。
(三)合理的文化素質課程
文化素質教育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它包括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在內的學科。“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就使用了通識課,日本也迅速仿效,隨之我國高校也有不少采用這種形式,通識課采用幾十種甚至上百種課來滿足學生的需求,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清華大學,2003年,就已經建設十大課組,每學期可為學生提供150多種課程可選擇;北京大學2000年開始就規定素質教育‘通選課,必須修夠16學分才能畢業。”鄭州大學作為河南第一批受國家教育部授牌的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也有可借鑒的經驗,但對于課程的設置,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學校自身條件和學生具體情況,通過分析,我校在文化素質教育中遵循綜合性、基礎性的原則以達到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和本校師資,開設《音樂鑒賞》《實用美術》《音樂劇鑒賞》《書法鑒賞》《藝術導論》等課程為限定性選修課程;開設《合唱藝術》《攝影》《DV制作》等為任意性選修課程,學生在畢業前必須修夠兩門課程才能畢業。
(四)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素質課程的有益補充,因為本校師資的專業結構有限,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比例有限,勢必導致有些課程無法進行,這就需要用第二課堂做補充。每周三或四晚上,我們都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系列講座,邀請省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座,內容涉及文學、藝術、哲學、科技、禮儀、創業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
文化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學校整體文化環境的滋養,需要具體的實踐活動來支撐,需要系統合理的課程體系來實現,也需要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來完善,四者應協調發展,不可偏廢。
三.深化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
為使我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持續良好發展,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科研能力的培養,學校支持教師的學術交流、進修學習和繼續教育,并加大素質教育方面的投資,使硬件設備也提升上去,建立健全人事管理、考核、獎勵、評價機制。
(一)科研
文化素質教育除了需要具備實踐工作能力和扎實的專業水平以外,還要具有相應的科研能力,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能有積累,才能上臺階。作為文化素質教育教師,要自覺地思考和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每年都要確定素質教育課題研究方案、發表論文;要積極了解和學習其他學校的先進經驗,并及時汲取國內外學術前沿的精華,自覺承擔國家或省級藝術教育研究項目,不斷推進自己的工作效果。
(二)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資源建設
我校在師資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為素質教育教師提供交流平臺,支持教師的學術交流、進修學習和繼續教育。另外,在軟、硬件設備如圖書、影像資料、藝術教育場地、器材、設備以及場館、排練廳等方面加大投資,保障素質教育的實施。
(三)文化素質教育的制度建設
學校職能部門,如財務處、人事處、科研處、教務處及學生處、校團委等各部門通力合作,保障文化素質教育良性運轉和扎實開展,并對其進行工作考核,落實素質教育的成效。
文化素質教育要面向時代發展的要求,立足本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和優勢,使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師資建設和課程體系建設,加強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研究,使文化素質教育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