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輝 秦石蒙
摘 要 金融領域職務犯罪行為不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財產上的巨大損失,更會危害到安定有序金融秩序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檢察機關作為查辦職務犯罪的國家機關,首先,對金融領域內職務犯罪的犯罪特點進行全面了解。其次,要清醒意識到金融領域的職務犯罪行為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危害。再次,總結自身在查辦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最后,在充分認識和總結的前提下,完善查辦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措施,達到在查辦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案件中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 金融領域 職務犯罪 經濟秩序
作者簡介:鄭亞輝,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二處,助理檢察員;秦石蒙,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二處,助理檢察員。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081-03
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是指檢察機關立案管轄的發生在國有金融機構的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等職務犯罪。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金融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創新金融衍生產品的不斷出現,金融領域職務犯罪呈現出發案率高、涉案金額巨大、犯罪手段隱蔽等形態。檢察機關作為查辦職務犯罪的專門機關,其肩負的職責就是堅決打擊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有序進行,維護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穩定,為我國繼續深化金融改革保駕護航。
一、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特點
(一)手段較為隱蔽,不易被察覺,犯罪呈現高智能
金融領域與其它行業系統相比,雖然近年來行業管理上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但畢竟金融領域科技水平、技術含量較高,金融領域從業人員專業素質高,許多涉案的高管、技術人員等專業人士,行業經驗豐富,利用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對所在領域各種管理制度以及監管方面漏洞的了解,在犯罪手段上變化多端、反偵查能力很強。目前,檢察機關所查辦的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案件,犯罪手段已經從涂改單據、虛開存儲憑證、違法放貸收取賄賂等較為傳統的犯罪手段,發展到利用信用卡、電腦等高科技等犯罪手段進行犯罪,犯罪手段電腦化不僅給金融系統內部監管帶來新的挑戰,同時由于電腦數據可以隨意被篡改、刪除,使得犯罪分子犯案后不易被察覺,也給查辦案件的偵查員在取證、固證方面帶來不小困難。 此外,隨著現在金融行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各種金融理財產品、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新運用,對這些創新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無論從法律設計層面,還是從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還有許多空白,新型理財方式和產品的不斷創新與監管滯后的矛盾在不斷擴大。
(二)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社會危害性不易顯露
金融領域如銀行、保險公司等吸收的都是不特定社會群眾的存款,它不像一些以特定范圍公民財產利益為侵害對象,這樣往往帶來的負面效果就是舉報揭發職務犯罪的積極性不高,甚至于此種職務犯罪行為因為不是針對特定公民利益為直接侵害對象,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也不了解犯罪行為人的職務內幕,故不易被發現舉報犯罪行為。
(三)金融領域職務犯罪主體確定較為模糊
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是金融部門特殊主體侵犯公共財產的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了過去公有財產關系集中、產權單一的局面,現在大型國有銀行、保險等金融企業,均已成為上市公司,成為股份制公司,這種情況下公私財產的界定,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內從業人員的主體確定問題都存在模糊認識。 此外, 對于金融領域中存在的瀆職犯罪問題也有種種模糊認識,由于瀆職犯罪往往不會給犯罪嫌疑人帶來實際的好處,這就容易造成單位內部把瀆職犯罪與工作失誤混為一談,認為雖然決策錯誤,但是“初衷”是好的,更有甚者,認為查辦瀆職犯罪容易挫傷企業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影響經濟的發展,為了局部利益不支持對瀆職犯罪的查辦。
(四)金融領域內部對金融腐敗現象重視不夠
1.企業內部法制教育不到位。金融領域中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單位,內部存在重業務、重利益,而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行為。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這些國有金融機構大多已經成為上市公司,企業需要就其經營狀況、盈利狀況向全體股東負責。此外,各個行業內部的排名壓力、企業內部對高管的業務考核壓力,都使得企業內部在招聘基層業務人員時,往往只注重其業務能力,而忽視對其綜合素質的考察,而招聘員工入職以后,往往也只是專注對其業務方面的培訓,而忽視對其法制方面的教育。
2.金融領域內部存在行業保護行為。金融企業作為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部門領域,在行業內部的領導容易出現驕縱自大的思想,認為自己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濟活動中做出的一些自己認為很“小”的經濟錯誤,雖然在行為上觸犯刑法,但在經濟上并未給國家、企業帶來實際經濟損失的錯誤不應該在被追究刑事責任,不愿意配合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人員對其個人或是單位內部下屬進行調查。
二、 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危害性
(一)嚴重破壞金融秩序,破壞和諧社會的構建
金融領域的安定有序發展關乎著國家經濟的命脈,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伴隨著金融資產規模的急劇擴張,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瘟疫也無孔不入。金融領域的職務犯罪案件,不僅破壞了國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也直接威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近年來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高發,在人民群眾中造成強烈的反響,社會影響極壞。
(二)破壞金融機構信用
金融機構作為資本運作的“信用中介”,其基本的運行方式就是通過還本付息的方式聚集資金、分配資金,調節社會企事業單位的資金余缺,同時展開自營業務從聚集的社會大眾的資金中賺取利潤。 所以,金融行業中,企業信譽是生命線。而金融職務犯罪一旦被揭發,將給涉案企業的金融信譽帶來嚴重破壞,尤其是在當前諸如國有四大銀行、國有保險公司在國內主板或是香港H股上市以后,其不僅代表企業自身的金融信用安全,更影響著國家金融信譽的安全,例如2006年檢察機關立案查辦的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恩照涉嫌受賄400余萬的案件中,其經濟問題帶給中國建設銀行信用安全的破壞力是巨大的。
(三)涉案金額巨大,給國家、集體財產帶來嚴重損失
從近年來檢察機關立案查辦的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案件中可以看到,涉案數額從幾十萬、幾百萬,已經上升到幾千萬、幾個億甚至是數十億的國有財產損失,2010年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因受賄1196萬元被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緩一案,就是金融機構內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職務犯罪案件。此外較早幾年前典型的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案件還有中國銀行廣東開平分行許超凡、余振東、許國俊前后三任支行行長盜用銀行資金,造成銀行損失高達4.83億美元一案;原廣東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長春橋路營業部總經理饒金良、副總經理宋捷二人涉嫌挪用公款上億元,給廣東證券帶來總計11616萬余元的經濟損失一案。這些職務犯罪案件涉案金額之大令人乍舌,給國有資產帶來巨大損失,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金融領域職務犯罪嚴重危害社會法制秩序
在檢察機關今年來查辦的金融領域職務犯罪過程中,還出現了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利用自身職務便利,與社會人員相互勾結共同進行貪污或是挪用的犯罪行為,有些金融業務因為需要計算機聯網操作,需要系統外部人員與內部人員進行配合,有預謀、有分工的進行作案。同時例如在一些詐騙犯罪中,行為人就是通過向金融機構內部從業人員行賄,收買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為其違規審批和發放貸款,從而進一步實施詐騙行為。像類似的犯罪行為,使得破壞金融領域法制的犯罪擴散到了金融業以外的領域。
三、打擊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難點
(一)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主體自身特點導致打擊和預防金融職務犯罪困難
就金融職務犯罪而言,其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以金融領域從業人員中的領導干部居多,金融領域的從業人員一般文化水平較高,閱歷較為豐富,有一定的認識能力,計算能力,屬于高智商人群,而且對自己業務熟悉,明晰本行業在制度機制中的漏洞。而且金融領域的職務犯罪一般是有預謀的故意犯罪,在犯罪前往往會反復的權衡利弊進行深入分析,精心策劃犯罪步驟,犯罪后一般會毀滅證據保證萬無一失,這就導致其犯罪行為越來越隱蔽,規避法律的手段越來越狡猾。另外金融領域的職務犯罪是犯罪主體利用職務便利在系統內部實施,一般沒有直接的個人作為受害人,其侵犯的是公共財產,作為系統內部行為一般人很難了解其職務犯罪,在缺乏直接利益沖突人的情況下其行為不宜被察覺和揭露。
(二)金融領域職務犯罪向期權化發展導致打擊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困難
腐敗“期權化”是指金融系統內個別領導干部尤其是商業銀行(包括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機構)高管人員違規為企業發放貸款、逃廢債務提供方便、謀取好處,在位時與企業簽訂“君子協議”,期許在退休或辭職后再到企業“打工”,通過拿高薪來獲取企業老板回報(有的則干脆要信貸單位在其退休、辭職后按貸款的一定比例給予高額回報)的一種腐敗現象,就好像市場上的期貨行為,隨著檢察機關打擊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打擊力度的加強和金融領域改革的進一步規范化,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有向期權化發展。 此種情況的查處難度很大,用一般的偵查手段會發現,家庭沒有多余來源,當時并沒有錢物往來,調查職務便以及謀取利益時會發現整個過程可能都是照章辦事,就是放在桌面上也很難看出個所以然,因為“期權化”交易,只有當事人心照不宣,如退休后或者離職后給予高薪任職、分給股權等。此類案件查處率不高反過來又助長了某些領導干部的僥幸心理,使“期權”腐敗更加嚴重。
(三)現行職務犯罪偵查手段與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查處不相適應導致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查處預防困難
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偵查依賴金融部門的配合提供相應的證據,這樣在初查階段很難保持秘密進行,而且某些導致職務犯罪和其領導的支持、縱容是分不開的,金融職務犯罪一旦被揭發,必然就會暴露出所在單位在管理、監督方面存在的漏洞,影響領導者的聲譽,甚至一些金融部門領導怕拔出蘿卜帶出泥,把自己牽涉進去。 所以金融職務犯罪查辦和預防金融機構的配合度普遍不高,即使金融機構配合,在初查階段泄密的可能性很高,對于偵查工作相當不利。檢察機關對于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查處預防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金融領域的專業性強,發展速度快,涉及面廣,檢察機關的偵查、預防工作難以面面俱到,應進一步增強辦理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經驗,培養具有全面的知識結構和溝通協調能力的專業隊伍,使金融領域職務犯罪偵查預防工作向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縱深發展以突破制約工作的瓶頸。
四、加強打擊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防治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但是某些方面還有滯后的方面,要根據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新動向、新問題,及時修改《刑法》有關金融犯罪方面的規定,以便更好地協調刑法和金融法規的關系,目前在刑事立法方面正趨向完善,為懲治金融職務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我國關于金融職務犯罪的罪名體系逐步完善。對現行刑法中有的模糊條款將盡快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解釋。而且與國際接軌, 擴大了洗錢罪的上游犯罪范圍: 增加貪污賄賂犯罪和金融職務犯罪; 增加了關于嚴重損害上市公司和公眾投資者的利益的犯罪; 以及關于商業賄賂行為的犯罪。還應考慮制定專門的金融領域反腐敗法,可根據銀行業的實際,將有關廉潔自律的規定和制度上升為法律,最終建立一套科學完善、門類齊全、體系嚴謹、懲治嚴厲的反腐敗法律體系,適應金融反腐敗斗爭的特點和規律。
(二)進一步加大對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
從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特點來看,金融職務犯罪的犯罪高發,這和犯罪主體的自身特點有關,也和犯罪成本較低有關。從實際情況來看,金融職務犯罪的被查處幾率不太高,這導致金融職務犯罪屢禁不止。因此,打擊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關鍵在于加大查處的幾率,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里亞所言:“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也擔心收到刑事處罰,只不過認為犯罪成本低,存在僥幸心理,采取犯罪的行為。豓司法機關就要做到有罪必究,罪無可逃,保持和加強對金融領域的職務犯罪打擊力度形成“嚴打”和高壓態勢,加強對打擊和預防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成果宣傳,給犯罪分子或預備犯罪的人以強大的威懾,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發案率。
(三)進一步強化內部監督體系對金融領域職務犯罪的查處和預防作用
把黨委(黨組)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有機結合起來,使監督真正落到實處。強化監督制約。從決策、執行等環節強化對權力的監督,使違規用權難以發生,充分發揮法律監督、審計監督、群眾監督以及輿論監督的作用。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完善離職從業制度;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于金融領域職務犯罪行為不論在何時被發現,不論涉及到什么人,都要實行責任追究,不搞姑息遷就,切實消除饒幸心理。
(四)加大宣傳力度,改善風氣,營造合力反腐環境
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金融系統的法制觀念、培養領導及員工廉政意識。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新聞媒介建立廣泛的聯系,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舉辦查辦案件成果展覽,金融犯罪分子自我解剖悔罪典型案例現身說法等形式廣泛宣傳形成強有力的遏制、預防職務犯罪的輿論環境。強調金融從業人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避免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認真加強領導干部自律監管,努力建設高效、廉潔、勤政的金融員工隊伍,實現消除和減少金融職務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