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保險業發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保險法也在隨之日臻完善,同時與其他法律也發生更多交匯與結合,形成更加緊密而復雜的關系。本文從死亡保險金出發,探究其與繼承發生的交錯關系。死亡保險合同中的關鍵角色—死亡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進行繼承?我國現階段關于死亡保險金作為遺產繼承的立法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這些都是本文將予以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 死亡保險金 遺產 繼承權 共同災難條款 保險公司
作者簡介:劉阿丹,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01-02
一、死亡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的立法規定
我國最新修訂的保險法 第42條規定:“被保險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一)沒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無法確定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分析法條便可得出結論,本條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被保險人死亡后無受益人可行使受益權時保險金的處理,即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保險人按照繼承法規定給付保險金。二是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保險金應該是誰的遺產。根據法條規定,這種情形下應當推定受益人先死,保險金應當是被保險人的遺產。
可以說,新修訂的保險法態度明確地告訴我們:死亡保險金在滿足其特定前提條件時,可以作為遺產參與繼承法進行繼承。然而,學界中對于死亡保險金作為遺產繼承是否合理仍存在爭論。
對《保險法》第42條持肯定態度的學者認為,被保險人是當然的法定受益人,在指定受益人缺位時,被保險人就應當享有保險金請求權,保險金因此成為被保險人的遺產。 而持否定態度的學者則認為,死亡保險金并非遺產,死亡保險金在被保險人生前并不存在,只是保險合同上的一個數額,只有在被保險人死亡這一條件成立時,才現實地產生。 當指定受益人缺位時保險金成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的觀點,實際上是認可被保險人在生前即可獲得死后才產生的財產權或者已經死亡的被保險人仍可以獲得和擁有財產權,這種觀點與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權利能力的民法原理相悖。
筆者贊成持肯定態度的學者,保險法關于在無人可行使受益權的情況下將死亡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遺產的規定是合理的。原因如下:其一,將死亡保險金作為遺產參與繼承符合保險法核心任務的要求。在保險合同當事人和關系人,即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四者中,被保險人享有保險金請求權,同時維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也是保險合同訂立和保險法制訂的核心任務之一,因此在指定受益人缺失的情況下,死亡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遺產是保險金請求權的現實體現,符合其初衷及合同的實質要求;其二,此規定實質上是受益權向繼承權的轉化,受益權的客體是沒有成為遺產的保險金,而繼承權的客體則是已經遺產化的保險金,將死亡保險金作為遺產也是受益權向繼承權轉化的連結點;其三,此規定有效地指導了實踐中此類案例的解決。條文中明確規定了死亡保險金能夠作為遺產的前提條件,有效地避免了實務中可能出現的混亂狀況,同時也提高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效率。
因此,對于死亡保險金能夠作為遺產繼承的法律規定是明確的,也是合理的。
二、共同災難條款的解析
所謂共同災難條款 ,即現行《保險法》第42條第3款中關于“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的規定。當然這并不要求事實上的受益人死亡在先,事實上有可能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甚至被保險人死亡在先,只是法律從其保護的特定利益出發,才有此規定。
筆者在上文中提到過,此條款是相較于之前修訂的 《保險法》來說比較有創新性的條款。然而此條款并不是我國的原創,美國早在1940年《同時死亡統一法案》 (以下簡稱“法案”)中就有此類規定,此規定并不局限于保險法領域,在繼承法和其他領域也都有適用。而在1993年修訂的《法案》中,不僅沒有改變1940年《法案》此項條款的適用,而且擴大了適用范圍,,并不嚴格限制“必須有充分證據證明兩人同時死亡”,而是兩者遭受共同慘?。╟ommon tragedy)后,第三人到事發現場時兩者已經死亡就行了。同時,在人壽險中,根據國際慣例,如果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同時死亡,應推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
而在我國現行《保險法》尚未修訂之前,由于在共同災難問題上沒有標準的法律規范,實務中此類問題往往適用繼承法中關于此類問題的相似規定:“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分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而此項規定在保險法上的運用也引發了很多問題。筆者認為,并不能盲目地將繼承法上的規定運用于保險法之中。繼承法與保險法分別調整不同的法律關系,相應的繼承權與受益權也屬不同含義的權利,不能將同一規定應用于完全不同的兩種客觀情況中。尤其是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并不存在任何繼承關系時,適用此條款就是無中生有了。另外,我國四川省高院《關于適用<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第70條規定:“若雙方存在繼承關系,按 《繼承法》的規定推定;若雙方不存在繼承關系,應推定被保險人死亡在先,受益人的繼承人享有保險金?!惫P者認為,此項規定亦具有相當的不合理性。適用繼承法的弊端前面已經論述,而對于此項規定的第二項條款——推定被保險人死亡在先,受益人的繼承人享有保險金,此條款亦不合理。理由在于:被保險人指定的受益人往往和自己具有特殊關系,如果推定被保險人先死,保險金作為受益人的遺產由其繼承人繼承,顯然違背了被保險人的初衷。因此,現實的情況要求必須適用標準合理的法律條款來解決此類問題,現行《保險法》第42條的共同災難條款對于實務中此類問題的解決無疑是個福音。
然而,第42條規定的共同災難條款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投保人指定自己為受益人,如果投保人即受益人和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導致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都不存在,按照現行 《保險法》第42條的規定,推定受益人即投保人先死,則保險金由被保險人的繼承人獲得,這對投保人即受益人來說就有點顯失公平了。投保人是支付保費的主體,其先期就投入了一定的資金,同時指定自己為受益人,表達了對受益權的期待,而最后保險金卻連自己的繼承人都不能獲得,這顯然并不合理。筆者建議,此類情形可作為共同災難條款中的特別條款,規定當投保人指定自己為受益人時,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推定被保險人死亡在先,由投保人的繼承人享有保險金。通過制定這項特別條款便能較好地平衡受益人與被保險人的利益。
三、現行《保險法》第42條尚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議
現行《保險法》第42條看似是較完善地規定了死亡保險金的繼承處理辦法,也較好地體現了各方利益,然而實務中卻并非如此。
實務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保險公司方面。1995年和2002年修訂的《保險法》由于只規定保險公司在被保險人死亡后向其繼承人支付保險金,并未具體規定保險公司具體的給付對象,是向其中一個繼承人給付保險金即可,還是需要向其全部繼承人給付?如果需要向其全部繼承人給付,如何確定向繼承人給付的順位?這些在當時都沒有具有法律效力的相關解釋,因此在實務中出現了極大地混亂。根據現行《保險法》第42條的規定,保險人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 《繼承法》 ” )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這條規定終于對保險公司的給付對象予以明確,實務中保險公司不知應當向誰給付保險金的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然而,這條規定卻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根據《繼承法》的相應規定,保險人應當按照遺贈撫養協議、遺囑和遺贈的先后順序確定繼承人,如果被保險人既沒有訂立遺贈扶養協議又沒有遺囑和遺贈的,保險人此時應當按照法定繼承的規定履行給付保險金的義務。單從《繼承法》規定便可看出,保險公司不僅需要查明被保險人的遺贈撫養協議、遺囑和遺贈情況,當三者均不存在時還需要查明其法定繼承人情況,確定每個繼承人的繼承順序和繼承份額,這對保險公司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工作量,甚至使其在履行給付義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扮演了繼承糾紛案件裁判者的角色,這甚至有“篡奪”法院權力之嫌了。在實務中,保險公司在感覺對應給付的對象犯難或者沒有把握時,會故意拒絕被保險人的部分繼承人對保險金的請求,使其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來進行裁決,雖然保險公司在訴訟過程中也要承擔各項費用,但是畢竟簡化了保險公司的工作程序,從而避免在給付過程中更多的投入甚至一直陷于混亂之中。這對原本是完善之前《保險法》存在的不足而出臺的第42條來說無疑有點諷刺了。
從之前修訂的《保險法》和現行《保險法》相關規定比較來看,二者的規定在實務中都會導致一定的問題,不過顯然現行《保險法》的規定顯然更為合理些,至少使實務中此類問題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之前的混亂狀態。而如何對現行《保險法》的規定再予以完善?其中的關鍵點便是既不能對保險公司應當給付的對象完全不加以規定,也不能將其給付對象的范圍規定的寬泛且復雜。筆者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首先,既然不能使保險公司承擔過重的責任,那么可以考慮將保險公司的部分責任予以轉移。例如可以成立專門的組織負責查明被保險人的繼承人情況,減輕保險公司的負擔。其次,也可以考慮從限定被保險人繼承人范圍來間接減輕保險公司責任。
四、結語
經過以上的分析論述,根據現行《保險法》第42條的規定,明確了死亡保險金在符合被保險人死亡并且無受益人可行使受益權的前提條件下是可以作為遺產參與繼承的,而且現行《保險法》第42條相較之前修訂的《保險法》相關條文新增了具有創新性的共同災難條款以及保險人確定被保險人繼承人的法律依據,雖然尚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對于實務中的相關問題亦具有指導作用。同時筆者針對其不足提出的相關完善建議也需實踐來檢驗。相信經過不斷地研究與探析,關于死亡保險金繼承的立法也將日臻完善,從而為實務中此類問題提供更好的法律規范。
注釋: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于2009年2月28日通過
楊信.保險金列為被保險人遺產之合理性分析——解讀我國《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特區經濟.2012年.
陳信勇,謝文婷.論死亡保險金的非遺產化處理——基于對《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第一款的分析.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3年11月15日.
陳信勇.論對死者生命痕跡的法律保護——兼與孫加鋒同志商榷.法律科學.1992年3月
方樂華.保險與保險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頁.
《同時死亡統一法案》最早施行于1940年,修訂于1953年,目前正在使用的為1993年修訂本,在美國的哥倫比亞特區以及除3個州以外的其他州適用.
規定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若干問題的意見》.
參考文獻:
[1]程倩.死亡保險中的受益人及受益權——對原<保險法>第64條及新<保險法>第42條的討論.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9(23).
[2]劉志南.共同災難保險金給付問題的思考.保險研究.2003.
[3]付廷中.保險法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4]侯懿倪.共同災難中保險金歸屬之探究.法制與社會.2010.
[5]中國保險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