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嘉佳

【摘要】莫扎特《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作為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一直被人們所喜愛。其中所涉及的演奏技巧也是小提琴學習者最好的練習作品之一,文章對該作品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現實意義,也為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右手演奏技巧;左手演奏技巧
一.右手技巧
在演奏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作品開篇部分第一個和弦需要運用長弓來進行演奏,在保持音值的情況下要使用較快的弓速,不要拖沓而導致給人以時值過長的感覺。在其后出現的十六分音符連奏時運弓速度要平均、干凈。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首作品中在快板和小快板部分有很多連續演奏的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在演奏這些音符的時候切勿直接地按照譜子上的時值進行演奏,要照正常時值稍微縮短一點,演奏時表現出來的音色不能太過厚重、寬裕,采用的運弓方式多用跳弓、彈跳弓、斷奏等方式來表達作品(見譜例1),才能夠充分地體現出莫扎特的藝術風格特征。
(譜例1)
其次,在《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中裝飾音的運用已經非常的成熟,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時期嚴謹規范的創作特征。在這首作品中裝飾音并不僅僅是以炫技的成分存在,更多的是能夠讓作品更具宮廷式的典雅風格。在演奏裝飾音時筆者認為應以主音時值的四分之一(即十六分音符)為宜(見譜例2),過長或過短都會導致依音效果不明顯。
(譜例2)
顫音作為裝飾音的一種在莫扎特的作品中運用的也是較多的,在這首作品中演奏顫音要從上方的主音開始打指,手臂與手腕不要因為顫音的快速而下壓導致產生的音色笨重及不均勻,要以手臂自然放松,手腕帶動手掌運弓的方式來表現出顫音輕巧、精致的特征(見譜例3)
(譜例3)
在演奏跳音的時候我們要按照跳音記號的時長(即音原有時長的一半)來進行演奏,在演奏此類音型時要使用擊跳弓的弓法進行演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表現出作者所要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見譜例4)
(譜例4)
以上為演奏該作品是在運弓方面需要注意的幾點,當然并不能夠完全地囊括運弓的所有技巧,但是運弓更多的是復合式的演奏技術,需要多種演奏技術協調配合才能夠完善,打下良好的運弓基礎能夠在配合其他演奏技巧方面更加得心應手。
二、左手技巧
1.換把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由于是莫扎特于19歲創作的作品,其作品中帶有濃厚的宮廷音樂典雅的風格特征,對音準的把握也要更加準確,如果在換把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則會破壞這種典雅的音樂風格。在換把時要為音準把位預留出來,因為在高把位演奏時琴弦與指板之間的距離較大,所以手指按弦的力度也要相對較大,所以此時左手手指應靠向內側以便讓身體更加靠近高把位從而更好地進行后續的演奏。
2.揉弦
揉弦是《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左手演奏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一種演奏技法。在運用揉弦技巧的時候主要是要把握好分寸,根據音樂旋律的走向來控制力度以及速度,隨著強弱變化才能夠讓旋律變化更加豐富。更主要的是莫扎特的揉弦切忌太多的變化或是過激的力量,要采用適中的方式才能夠讓旋律活潑又不失典雅。
3.指法
實際上原作樂譜并不是今天樂譜這樣有明確的指法標注,更多的是樂譜編撰整理者的二度創作。演奏者在熟練掌握了演奏技巧之后也可以適當地進行指法上的改變以增加作品演繹的豐富性。
三.節奏.速度.力度
1.節奏方面
莫扎特的《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并沒有很多復雜的節奏型,更多的是節奏要自然均勻,與樂隊配合也要遵循樂譜的要求。從樂譜中我們能夠看到,《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雖然旋律變化豐富多彩,但是舒緩的節奏卻能與作品的動機很好的契合。此外,在這首作品中切分音的使用也較多,但是這種切分音并不一定直接體現在樂譜譜面上,有些則需要根據旋律的變化來通過演奏技術上的變化達到切分音的音響效果,這需要演奏者左右手的技巧配合更加自如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這首作品的節奏特點。
2.速度方面
在演奏《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時一定要時刻遵循原作品的歌唱性與旋律的流動性。在上文中除了提及的一些跳音、裝飾音以及十六分音符等需要根據旋律有所特殊處理以外,其他的樂譜的演奏速度一定要遵循原作進行,過快過慢都會破壞整體的風格。
3.力度方面
莫扎特的音樂的力度是相對較平緩的,沒有突強或突弱也沒有極強或極弱。但是要在沒有很大幅度的力度變化中來讓作品的旋律更加豐富、細膩以及個人的演奏風格,則需要在對力度控制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右手的運弓一定要自然、放松,在運用跳弓、頓弓等演奏短小音型時更是要讓手臂至手腕充分的利用重力,切勿過多地施加多于的壓力,讓力度自然地通過琴弓傳遞到琴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