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杰 朱金鳳
【摘要】音樂表演是賦予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創作,是把作曲家、欣賞者的心靈與生命的韻律連接起來的中介。在音樂表演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表演者或多或少的怯場現象而不能正常地完成表演,文章就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多篇文章總結了解決這一現象的方法。
【關鍵詞】音樂表演心理;怯場;克服怯場
音樂表演是基于音樂創作上的再創作,它不僅限于對第一度創作的傳達和再現,還必須能夠體現出表演者的創造,我們通常稱它為第二度創造。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剩下的只是一些音樂符號罷了,讓這些音符重新獲得生命就是音樂表演。音樂表演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也是連接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的中介,通過自己的表演為音樂聽眾提供審美享受,并進而影響和提高他們審美能力的義務。在音樂表演再創造中,要真正賦予音樂作品生命力,就必須在創造過程中把作品的感知與把握,對內在意蘊的深入發掘,以及審美體驗的充分物化,這就牽扯到了音樂表演心理的因素了。
音樂表演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綜合心理活動,這種活動是以創作主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并受這種心理活動支配,其中牽涉到認識、記憶、情感、理智、想象、領悟等各個方面,均在表演中融入到音樂當中。作為音樂表演者,必須非常重視表演心理,在表演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音樂表演中的情感處理、音樂表演中的想象、音樂表演中的直覺與臨場心理等。本文就主要從音樂表演的怯場問題進行討論。
一.怯場的現象和特點
學習音樂就免不了要登上舞臺,在舞臺表演過程中,每一個音樂表演者幾乎都有或多或少的緊張,因每個人的心理因素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緊張程度也不同。有的人由于演出的次數多了,往往就不會再有緊張的現象,在舞臺上也會發揮得更加出色;有的人喜歡這種緊張感,因為他們認為緊張可以使他們超常發揮;也有的人在臺下練習的時候非常的出色,但是一站在舞臺上,那些出色的東西就看不到了;那些缺乏舞臺鍛煉的人,更容易在表演過程中感到無所適從,心慌意亂,無法正常表演。無論怎么樣,在舞臺上發揮得如何,足以影響苦練多日的成與敗。
怯場的癥狀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生理上的表現主要有:心率加快、發抖、出冷汗、手指甚至手臂麻木、手心出汗、口干,嚴重的還會有胃部不適、頭疼、頭暈、惡心、腹瀉等癥狀,這些癥狀的產生就會導致演出者的行為變化,比如在口干的時候就會不斷地舔嘴唇,手臂和頸部的肌肉僵硬等。
在心理方面的表現主要有:對演出的恐慌、煩躁,害怕失敗、心神不寧,從而導致了上述的生理表現。由于對演出的過多思考而注意力無法集中,音樂表現不出色彩,甚至由于過分緊張而突然腦子空白甚至無法繼續演出,從而導致演出的失敗,而演出的失敗則對之后的表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以上這些癥狀不光體現在普通人身上,一些演奏大師也有這種緊張心理狀態,如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斯就常說: “一想到要舉行公開的音樂會,我總是像做惡夢”。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音樂表演中,也會出現在體育比賽、學生考試等情況下,怯場的心理機制是因為內心的緊張使大腦皮層出現了優勢興奮中心,從而抑制及阻礙了皮層上以往形成的暫時聯系的再次接通。
二.對癥下藥
如何克服怯場現象,成為了表演者特別是經常怯場的表演者冥思苦想的問題,很多專家和學者也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研究,根據不同的原因提出了很多解決辦法。導致怯場的原因主要是由客觀因素引起的“環境起因”,就是由于外界事物或情況阻礙表演者達到目標而產生的怯場;還有一種就是由于主觀因素而引起的“個人起因”,這類情況是由于個人生理上的原因或不自信等多方面而導致的怯場。比如:技巧困難尚未完全克服而導致的怯場;期望過高導致挫折感造成的怯場;對表演中出現的問題反應和處理不夠理想等等方面。
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就要去解決,張前在《音樂表演心理的若干問題》這篇文章中,根據許多音樂表演藝術家的臨場經驗,他把克服緊張和怯場的有效方法分為了五點:第一,要有嚴肅的表演態度,不要心存虛榮和僥幸心理,對自己的表演效果作過分的企求,比如一鳴驚人等,這樣只會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第二,經常的演出實踐,使自己從心理上適應并喜愛音樂表演的環境,這是減少和避免臨場緊張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三,表演者還必須熟悉自己的身體部位和表演動作在精神緊張時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一旦熟悉這種情況就想辦法去克服;第四,最重要的是通過充分的練習和對表演曲目的純熟掌握,來加強表演的信心;第五,在表演進行中出現某些小的紕漏,包括記憶上的瞬間的空白,這對于有些大表演家來說也往往是難以避免的。
羅小平、黃虹在《音樂心理學》一書中對于如何克服怯場現象提出了七點建議:第一,對演唱前的怯場,要分析原因,增強自信心,減輕緊張造成興奮中心的強度;第二,要克服生理障礙與技術難題,使自己的技巧流暢并達到自動化的程度;第三,在臺上要把緊張的興奮中心轉移為對音樂體驗的興奮中去,當你在全神貫注地投入音樂的情感時,就會忘記周圍的觀眾及不利的因素;第四,對自己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不要把自己與聽眾的關系視為敵對的,而變成一種友好的氣氛;第五,學會正確的、綜合的背譜方法,這可以幫助自己在危急關頭渡過難關;第六,要多參加演出實踐,積累豐富的演出經驗;第七,要安排好演出當天的日程,調節好練琴與休息的關系,保證身心健康、愉快地奔赴劇場;對于較嚴重的怯場現象,可以求助于音樂治療,從根本解決問題。
張曉華在《(豁山琴況)中的音樂表演心理思想簡析》一文中,對徐上瀛在《豁山琴況》這套琴樂理論書中提出的音樂表演心理思想進行了分析,里面提到了《豁山琴況》中有關演奏前的心理狀態問題。“地而不僻則不清,琴不實則不清,弦不潔而不清,心不靜則不清,氣不肅則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指出彈琴前,除了地點、琴的狀況外,彈琴人的心境、氣脈直接影響音樂的表現,所以徐上瀛特別強調在彈琴前,淡泊寧靜的心態是最重要的。演奏者只有在內心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演奏者才能將音樂融會于心,用嫻熟的技巧把對音樂的理解自然地表達出來,確保演奏的完美性。
馮效剛在《對音樂表演若干心理問題的研究》中提到了演奏者的表演心理,他認為演奏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首先要克服并掌握每一種技巧和演奏技術,并反復練習,這樣就會形成演奏經驗,一旦受到外部刺激,就會輕車熟路地對這些刺激進行目的、方法、特定感官以及心理因素的反應,最終成為一種自動化的指向,這也是演奏者的心理生理模式。除了這些,演奏者還應注意把他的審美體驗轉變為音響運動、技巧動作以及自然有規律的體態律動。
覃式在《關于音樂表演藝術心理問題的探討》一文中,對于要避免心理障礙對表演的影響,表演者在上臺表演之前必須注意對表演心理的保養。一般在表演前的半小時,不要再練習,也不要與別人進行緊張的交談和爭吵,避免感情的沖動,不要顧慮表演成敗的得失,盡量抑制令人煩惱的事情對大腦的刺激,用堅強的毅力及自制力去取消緊張的心理,保持心平氣和。這樣,到上臺時,整個心理便易于進入良好自然的表演狀態,使大腦能有效地調節及控制表演活動的各個環節。
曲佳在《淺談音樂表演中的心理素質問題》一文中,對于如何培養良好的音樂表演心理素質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始于課堂,打好基礎。在學好專業課的基礎上,平時要多多相互表演,互相觀摩,盡可能多地參與實踐;第二,充滿信心,防止自滿。自信心是通過充分的練習和對表演曲目的純熟掌握來加強的,而自滿帶有較大的盲目性,這是心理素質不健康的一種表現;第三,排除雜念、全神貫注、專心致志。
王穎在《音樂表演藝術中怯場心理》一文中,對于如何克服怯場心理的方法提了三點建議:第一,臨場時的緊張怯場程度大小,與表演者對作品的熟練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克服它的最可靠的辦法就是進行充分的練習,達到對作品的最純熟掌握,以求建立起對音樂表演的充分信心;第二,充分分析期望標準是否適當并循序漸進;第三,要全神貫注地演出。
綜上所述,在處理怯場問題的方法上,都是要求對所表演的曲目特別的熟悉,勤加練習;要多上臺表演,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根據自己的程度選擇所要表演的內容;還要有一定的信心。同時,分析自己怯場的原因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改正,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夠在舞臺上展現最完美自如的自己,用最好的音樂感動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