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士芬

【摘要】音樂中的節奏是一種自然而靈活的律動。歌曲教學中,恰當運用“自由節奏”,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驗歌曲的內容情感,表現歌曲內在的韻律。音樂教師要提高自身修養,培養良好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提升自身演唱示范能力,進而提高運用自由節奏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歌曲教學;自由節奏;處理能力;運用能力
節奏,廣義上的概念就是運動的節律,在音樂中,節奏是音樂在時間上的組織,它不但包含聲音的輕重緩急、或松散或緊湊的變化,還包括了速度、力度等的變化這些運動形式。節拍指的是音樂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
人們常說:“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可見,節奏在音樂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音樂的靈魂,節奏體現出來的應該是自然而靈活的律動,而不是一味準確固定而刻板的律動。在音樂教學中,我們發現,美妙動人、風格各異的歌曲,不是所有的都是嚴格按照規整的節奏來演唱的。在某些特定的歌曲、樂段的演唱中,如果把某些音符時值縮短或延長,能更好地表達作品所需要的感情,讓我們的演唱更加舒展靈活生動,體驗更加深入。這種處理,就是對節奏節拍的二度創作,即“自由節奏”的處理與運用。
一.歌曲節奏的二度創作處理與運用
(一)恰當運用“自由節奏”,深入體驗內容情感
在節奏的發展中,它的自由性從古到今一直存在著,無論歷史如何進步,時代怎樣發展,“自由節奏”已經作為音樂表現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融入其中,不可替代。“自由節奏”作為一種有著極強生命力的表現要素,它是有著世界性的廣泛運用基礎的。
17世紀的歐洲,當時的聲樂演唱者們便經常在歌曲演唱中運用速度的自由變化。而在巴赫、莫扎特的文字著作中也提出這樣的觀點:在特定的場合下出于音樂表現的目的,表演者可以將一些音調唱得快或者慢一些,而快慢的程度取決于歌唱者的素質。在實際的演唱中,即便樂譜中沒有明確標明自由節奏的任何記號,一位優秀的歌唱演員也一定會根據歌曲的實際情況做出一些自由的節奏處理。我們音樂教師也要像優秀的聲樂表演者那樣,對歌曲的主要內容、性質風格、情感意境和語氣語調等細細琢磨,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對歌曲節奏進行一些細致適度的改變,以便帶領學生更投入、更深入地感受與體驗歌曲。
案例一:
優質課比賽現場,在音樂劇《貓》的主題曲《回憶》一曲的欣賞教學中,A教師告訴學生這首歌曲是12/8拍和6/8的混合復拍子,然后引導學生每小節劃4個三角形或2個三角形來視唱曲譜,學生由于較少接觸這種拍子,反應并不靈敏,只是機械地用手劃著三角形節拍,嘴里跟著老師斷斷續續地輕哼著,很多學生的旋律視唱與手中劃的節拍并不對應。
在這樣的兩遍視唱后,該教師帶領學生邊繼續劃拍邊唱歌詞,學生既要顧著手中劃的三角形節拍數,又要看著歌詞演唱,有點手忙腳亂,注意力都在協調這些動作、節拍數與歌詞演唱上,歌唱顯得機械、平淡、無味。
案例二:
同是這首歌曲的欣賞教學,B教師并沒有特別強調歌曲的節拍節奏,而是在聆聽歌曲過后,提問:從演唱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樣復雜的心情。從歌曲情緒情感人手,引導是哪些音樂要素的使用帶來這種感受。再用手勢的律動帶領學生哼唱旋律,體會是同音重復的多次運用,造成音樂的自由展緩。接著在手勢律動的帶領下,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演唱。這段集古典與通俗風格為一體的旋律并不難唱,在該教師的引導之下,師生的二度創作演唱既有規整或基本規整的節拍,同時由于情感表達的需要,也有一些節奏拉伸或緊縮的較自由的處理。學生在演唱中走進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深情地用歌聲表達著自己的傷感、訴求與渴望。
這是一部著名音樂劇中的經典主題歌。音樂劇中的作品,往往是一個故事情節的表述,演唱者是作為這個故事的一個角色而身在其中。在演唱時,自由節奏的恰當運用讓演唱者的咬字行腔以及人物情感有了更強的表現力。迄今為止,全球已有200多位藝術家錄制了《回憶》這首歌曲,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貝里、馬尼洛和多明戈等,細聽每位藝術家的演唱風格都有所差異,對節奏節拍的處理把握也不盡相同。就算是《回憶》一曲的原唱——被譽為“音樂劇女神”的伊蓮·佩姬在幾次不同的演出現場也有略微不同的自由的節奏處理。可見對于樂音的長短、快慢大多是依靠每個人不同的藝術修養和對作品的理解來進行處理的,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間。以上案例中的B教師正是悉心研究了作品,并廣泛聆聽了世界多位歌星的演唱,包括“音樂劇女神”伊蓮·佩姬、著名歌星芭芭拉·史翠珊和莎拉布萊曼等的不同演唱版本,再結合自己的理解,二度創作出來的。現場效果證明,這樣依據內容情感的表達而適度改變節奏節拍的做法是有效的。
節奏作為音樂的生命脈搏,應該是靈活的,不應該是一味追求數字上的精確而呈現出的呆板的拍節。沒有人愿意用節拍器來聽音樂,當我們聽一位歌唱家表演的時候,如果跟著他的歌聲打拍子,會發現,他們的歌聲和嚴謹的拍子是合不到一起的。自由節奏作為音樂的一種二度創作手段賦予了我們歌唱的抑揚頓挫,讓我們的演唱得到了更生動的表現。
(二)適當改變節拍重音。尋找歌曲的內在韻律
重音中的彈性變化也是自由節奏的一種常見類型,一般節拍重音上的力度總是突出一些。但在實際演唱和教學中卻要根據歌曲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和選擇,更好地捕捉在節奏中的自由靈動空間。為了強調某些音符,也可以把它們突出一點,適當來一點小小的變化——拉寬或緊縮等。
如:
勃拉姆斯的《搖籃曲》是一首德國傳統民歌風格的抒情歌曲,3/4拍,雖是三拍子,卻不是圓舞曲的感覺。作曲家巧妙地把每一樂句都從第三拍弱拍起音,對節奏進行了細致的改變。節奏律動呈“逆分型”發展,即每一樂句都是前面的音符時值比后面的短,從而強調了音樂的語言性特征,形成弱強弱弱的樂句風格,把舞曲性格的節拍化為一種內在的搖擺韻律。音樂中富于徐緩的敘事語氣的旋律,再加上裝飾音的運用,表現出那充滿無限溫存慈祥的母愛。
因此,在教唱這首歌曲時,為了避免把它唱成圓舞曲的狀態,要適當淡化節拍重音,教師在伴奏上也要避免圓舞曲式的伴奏音型。引導學生隨著“逆分型”節奏的起伏感來跟隨音樂輕輕搖晃、演唱,進而體會每一句弱起拍上的推動感。為了進一步深入體驗搖籃曲搖曳的節奏感,可以在帶領學生在輕搖的律動中對節奏進行稍稍夸張的處理,即在每一樂句或小節時值較長的那兩個音上搖晃停留的時間稍長一些。
而另一首王立平的歌曲《大海啊故鄉》,雖然主體部分也是3/4拍,但它卻不拘泥于三拍子常用的“強弱弱”的規律,因為音樂在使用切分和附點節奏中使節拍的強弱得以變化和發展,三拍子變成了“強強弱”的感覺,這種起伏感塑造了猶如大海波濤起伏蕩漾的音樂形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曲中的主導性節奏。
通過拍打節奏,直觀感受到附點和切分節奏的拉長形成的非常規的重音,再引導學生把這種節拍的變化、旋律的起伏與翻滾的海浪、游子起伏的心潮聯系起來,內化為一種歌曲內在的韻律來演唱。
每部音樂作品都體現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地域特征、時代特征、年齡性格以及風格等元素。當譜面上的規則節奏已不足以表現音樂的以上特征時,自由節奏以其獨特的節奏形式,使歌曲的布局有了疏密和松緊的差異,更好地表達了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風格,給人帶來更多的美感。這是一種更開闊的視野,是對作品更高層次的理解和表現。
在西方也有個單詞叫Rubato,有人把它翻譯成“彈性節奏”或“自由節奏”。它是由肖邦提出的,定義為一種隨和而斷續的速度、勻整而不穩定的節奏。它指在音樂表演中,要靈活地控制速度,有些音符的長度因速度略為減慢或者略為加快而有所增減。這種特殊的節奏處理,其實就是我們所講的對歌曲節奏節拍的二度創作處理,這種處理帶給了人們在音樂中“前所未有”的色彩。
二.怎樣培養自己運用自由節奏的能力
(一)廣泛涉獵各種作品。提高自身修養
在面對一個作品時,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內涵,才能夠對它產生的背景、含義、風格等有較深入的理解。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師平時廣泛涉獵各類書籍,首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其次,廣泛涉獵各類不同風格的作品。要盡可能多地聆聽各種不同的版本,通過聆聽歌唱家們的個人專輯或是現場音樂會,我們可以學到他們對于歌曲有個性的和風格的處理。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們的耳朵可以建立良好的音樂審美,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內涵和音樂審美的趣味。
(二)培養自身良好的音樂感和節奏感
一個能處理好自由節奏的老師必須具備很好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所謂的節奏感,其實就是人們內心的一種律動感。節奏感是音樂老師很重要的一項基本能力,它是指能根據節拍速度的要求表現節奏等速的穩定感以及隨節奏變化表現的靈敏感和適應性,并能夠自由地表現節拍重音與非重音的強弱感。只有具備音樂節奏等速的穩定感和隨節奏變化表現出靈敏性和適應感強的人,才能在演唱的節奏中表現出很強的樂感。通過視唱練耳的練習和對音樂的欣賞可以提高我們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有了良好的律動感,才能準確把握住各種拍子所表達的特征,才能在不同的歌曲中,根據它的情緒和意境來選擇適合的節奏。
(三)提高自身演唱示范能力
扎實的演唱功底對自由節奏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當我們在一部作品的某個片段或某首曲子中想運用自由節奏時,如果沒有扎實的演唱功底,就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試想,在一段較自由的拖腔里,如果沒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又怎么能駕馭得了呢?所以,我們音樂教師平時不能松懈對自己歌唱基本功的練習,如歌唱中氣息的支持與控制、共鳴的運用等。磨刀不誤砍柴工,打鐵還需自身硬,課堂中教師適時準確生動的演唱能帶給學生最好的示范與引導。
三.自由節奏運用和處理中的注意點
(一)熟悉作品
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歌曲,都有著不一樣的要求。作為音樂老師,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基本情況和作品的寫作背景,明確歌曲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分析作品的主題布局和曲式結構,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調和情緒的起伏等。只有對作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產生獨到合理的分析處理。
(二)掌握好分寸感和適度感
自由節奏是一種非常靈活的音樂處理手段,它無法像音高那樣準確地標記在譜子上,在對它的使用中,沒有絕對的規定和固定的法則,一切都要根據作品和演唱者的實際情況而定。節奏的長度定量與限設應隨演唱者的感受和理解來做決定。演唱者可以隨著音樂情感的發展脈絡,根據旋律的內在律動感恰當處理好節奏的自由伸縮,把握作品的張弛。但自由節奏中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肆無忌憚的自由,而是相對的自由。它在使用過程中,要受到一些“不自由”的章法的約束。如自由節奏的使用要受到歌曲基本速度、樂曲性質、表情情緒的制約,自由節奏的風格要符合歌曲本身所要表現的風格等。我們唯有在演唱的過程中,多學習、多聽、多思考、多觀察,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它的分寸和度。
自由節奏以它獨有的表現方式,能更深、更充分地表達m歌曲和演唱者的情感,描繪出不同的景物畫面,塑造出更生動的形象。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它,恰如其分地運用它。好的設計運用,能使音樂形成疏密有致的自由空間,使得歌聲自然而不造作,給人美的享受。但是如果處理得不好,會起到面蛇添足、適得其反的后果。雖然目前教育界對于這個表現手段還具有一定的爭議,但是我們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地挖掘、不斷地實踐,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有更高更遠的創造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