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構建科學合理的學校安全事故救濟制度,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學校安全事故多發,但由于學校安全事故救濟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從而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時、充分的賠償,并致使學校或侵權人面臨重大困擾和困境。本文立足我國國情,以分散學校風險為宗旨,借鑒我國正在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的處理方式,從當前我國學校安全事故的危機入手,以侵權責任法為基礎,以學校安全事故的社會化為主線,通過分析各種救濟制度的適用范圍和相互關系,提出了建立侵權責任制度、校方責任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并行發展的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的基本構架,在此基礎上對社會化的學校安全事故救濟機制的體系建構和制度銜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學校安全事故 賠償社會化 救濟機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社會安全視野下的學校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課題批準號:BAA120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鈺,溫州大學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生,溫州大學教育法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從事教育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90-03
近年來,重大學校安全事故屢屢見諸于報端,而日益增多的學校安全事故引發的糾紛集中表現在學校或侵權人責任的認定及其損害賠償的問題上,而其核心問題是賠償責任問題。面對重大賠償,學校或侵權人往往無力承擔。學校安全事故發生后,調查事故原因、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救濟受害人也是重要且嚴峻的問題。按照傳統債的原理,債只在特定當事人之間存在,在特定當事人之間進行分配的職能是由侵權責任所造成的損失,所以傳統侵權責任法著重強調的個人責任是對加害人與受害人都不利的責任。一方面,加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時往往要用自己的全部財產去承擔,若賠償數額巨大,加害人將面臨破產的風險;另一方面,如果加害人沒有足夠的個人財產,則受害人將面臨的損害得不到足額賠償即損害賠償不能的風險。
王澤鑒先生在《侵權行為法》一書中描述的臺灣地區人身意外損害賠償體系,是一個由侵權行為法、無過失補償制度和社會安全體系三者構成的倒三角(倒金字塔型)。他大膽預言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以上三個途徑的比重漸漸呈正三角排列(金字塔型)。
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我國正在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的處理方式,構建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校方責任保險制度和學校安全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三種救濟機制并存的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的綜合救濟體系,實現損失在一定范圍內的共同分擔,保障受害人得到及時、可行的救濟,解決急救和救急的問題,同時,侵權人也不至于因為某次事故而傾家蕩產。
一、學校安全事故各種救濟制度適用范圍的界定
侵權法、責任保險和社會救濟等侵權救濟制度在我國具有明確的法律條規定,在實踐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侵權救濟的功能,但我國該方面的救濟制度規定在法律文書中是比較分散的存在,相關的法律文件與法律文件之間,也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和鏈接,這將導致各種救濟制度在實踐中要想單獨建立侵權人多層防御系統的設想是相當困難的。在另一方面,因為沒有既定的機制來協調各種救濟制度在立法方面的工作,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救濟受害人也很不協調。
鑒于此,在對各種侵權損害賠償救濟制度進行梳理,并建立明確的各項救助制度的適用范圍的基礎上,建立各種救濟制度之間最大限度地發揮協調作用的多元化的學校安全事故救助機制度,對彌補侵權救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受害者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在討論了侵權法的危機時,一些學者指出,“即使事故的所有領域都由的責任保險來緩解和救濟這個問題,所有人的人身問題都由社會保險來代替,侵權行為法仍有巨大的領土和適用性在財產損害和權力損害的領域。” 這種說法雖然會在各種救濟制度的適用范圍上造成一個極端的分裂,但也確實為相關部門切實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有用的思路和參考。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來規范各種救濟制度的適用范圍的定義是必要的,但要建立這種統一的標準體系是不容易的。
責任保險因其具有程序簡單,易實現補償的特點,因此作為一種救濟受害人的方式是普遍有效的,保險公司快速和大量的責任保險金直接支付給受害者,省去了煩瑣的程序。責任保險減少現代侵權法的浪費,有助于廣泛的分散社會的損失,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通過責任保險,以彌補償付能力不足的責任人提供救濟,實現責任分擔社會化。 由于以上優勢,責任保險有效的成為解紛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非故意傷害領域,具有主要功能和救濟作用,而在責任保險比較發達并且事故的解決范圍是更大的,所以侵權責任的范圍也相應降低。
在侵權責任法救濟功能遭受沖擊的同時,社會保障制度也應運而生,旨在為受害人救濟開辟新的渠道。隨著社會化國家與福利國家的發展,“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理論,各種社會救助制度在這種理論的刺激促進下不斷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侵權法填補損害的缺乏。但在我國多元化的救濟機制中,社會救助基金只能起輔助的作用:一方面,由于社會救助具有有限性的特點,其在社會救濟功能中的風險共擔功能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維持受害人最低的生活保障,而不能做到滿足受害人恢復原狀的需要,社會保障救助受害人的方式,其實質是通過財政稅收等方式集中公共資源援助受害者。這種方法的實施往往逃脫不了高稅收的實施和維持。在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進程中,妄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受害人的救濟,不但缺乏相應的經濟條件,也不具有這樣的社會條件。在另一方面,以社會救助作為主導的社會的救助,不利于人們制裁不法行為,遏制和教育功能發揮。此外,社會救助只涉及特定的人身傷害,造成侵權的財產損失無法得到救濟,應用的范圍非常有限。 因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還需要依靠侵權責任機制課以加害人賠償責任,而無法將這種責任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其他成員負擔,不可能完全以來社會保障或責任保險來對受害人給予救濟。
學者們對侵權法、校方責任保險和社會救助基金在學校安全事故中各自適用的范圍和領域進行了多角度的探索,雖然出發點不盡相同,但得出的結論卻大體上是一致的,即在財產權侵權領域,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的仍然會是侵權法,而校方責任險在因學校非主觀過失導致的財產損失中起補充賠償作用;在人身侵害領域,則要區分兩種情況進行探討,其一是在人身侵害領域,若該傷害是由意外事故造成的,則原由侵權法承擔的主要救濟職能將由校方責任保險和社會救助基金取代,其二是在校方責任保險不能解決的學校、教師由于故意而導致的學生傷亡賠償部分,由社會救助基金進行救濟;在精神損害賠償領域,侵權法則發揮著校方責任保險和社會救助基金無法企及的作用。
二、社會化的學校安全事故救濟機制的體系結構
本文提及的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包含侵權責任法、校方責任保險以及社會救助基金三種救濟制度,屬于私法救濟法律的是侵權責任與責任保險,社會救助基金則屬于社會法律救濟。因此,筆者認為,學校安全事故的救濟機制應首先分為兩塊:一塊是由承擔私法救濟功能的侵權法和責任保險來承擔,另一塊是由學校安全事故的救助基金承擔社會救助法律救濟的功能,由政府建立社會救助基金,資金來源由政府、學校和個人分別承擔,共同設立的該救助基金應發揮應急補充救濟功能,特別是在私法救濟和社會法的私法救濟活動中。
私法救濟和社會法救濟的第一次分裂后的學校安全事故救濟機制的構建,對于私法救濟領域中侵權責任法和校方責任保險的關系究竟該如何協調的問題,應該得到高度重視。在事實上,責任保險具有寄生性,因此,筆者認為,校方責任保險救濟制度并不是一個獨立的侵權損害救濟制度。責任保險的產生必須經由潛在的侵權人和保險公司通過訂立保險合同方能產生,其實質是該保險合同在發生事故時,其流程變為由保險公司來取代被保險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有當被保險人本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時才應適用于責任保險。事故發生后,侵權責任的認定不需要通過法院訴訟,但由保險公司和受害者通過協商來解決。
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本來應當由侵權人承擔的賠償責任轉由保險公司承擔。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將侵權責任與責任保險理論劃分開來,在法律上來說也是困難的。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事故發生以后,究竟應該如何協調侵權責任法和責任保險,以及它們之間應該怎樣的運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的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主要應當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侵權責任法構成的私法救濟制度,包含侵權責任法和校方責任保險,另一部分是由學校安全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構成的社會法救濟制度,主要由學校安全事故社會救助基金來承擔救濟職能。學校安全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在私法救濟領域和社會法救濟領域作為應急補充制度,在兩個領域中同時發揮作用。
三、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的相互銜接
“一個健全的社會,不僅要有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而且要有公平的損失分配制度”。 在構建社會化的學校安全事故救濟機制的基礎上,各種救濟系統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是急需我們著重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各種救濟制度在運行中產生的救濟順序、賠償額度、責任構成以及請求權的行使等問題。由于我國已經形成了侵權責任法、責任保險以及社會救助基金協調運作的道路交通事故救濟體系,因此筆者擬從交通事故為切入點,對學校安全事故救濟制度社會化的各種救濟制度的相互聯系和銜接進行探討。
在交通事故領域,我國已建立了侵權多元化的救濟機制,各種救濟制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協同操作,不僅克服了單一的救濟制度適用的約束,還提供了救濟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保障體系。這不僅為完善侵權損害綜合救濟體系打開了一扇希望的大門,也為構建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提供了借鑒的先例。
(一)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的救濟順序
各種共存的救濟制度的救濟制度安排不僅適用于侵權損害救濟機制的必要條件的多個有序的運行秩序,也有助于消除被害人由于選擇不同的救濟制度而獲得失衡的救濟程度造成的不公平的現象。
在本文中,整個學校安全事故社會救助機制分為兩個主要領域即私法救濟和社會救濟,私法救濟領域包括侵權責任法和責任保險兩種救濟制度,社會救濟領域包括社會救助基金救助系統。
對于私法救濟領域中的侵權責任法和校方責任保險的救濟順序,我國學者王利明認為,應當“確立責任保險優先支付的規則”。 對于侵權人,給付保險金的優先性可以減少其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也緩解事故受害者的壓力。對被害人,給付保險金的優先性和支付保險費的及時性,對受害者緩解壓力具有更迫切的意義。因此,對于救濟的順序,校方責任保險救濟應當優先于侵權責任法的救濟。
在緊急情況和補充作用方面,社會救助基金都可以應用在私法救濟領域和社會救濟領域。在社會救助基金和學校責任保險的關系上,因為學校責任保險可以通過相應的提前處理緊急情況,因此應優先適用責任保險,然后用社會救助基金起相應的輔助作用。在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和侵權責任法的關系上,或者通過社會救助基金優先發揮其應急功能,也可以在侵權法救濟發揮輔助作用之后再發揮其輔助功能。
(二)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的賠償額度
對于一般的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按照概念,應適用于系統的全部補償,損失多少賠多少。特別是在責任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使被害人不能得到足夠的救援救助情況時,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的功能,就顯得更為重要。
校方責任保險作為以盈利的目的和控制風險的商業保險的一種,都規定了最高賠償限額,受害人的損失得到救濟的范圍僅限于學校責任保險的最高賠付限額內,當受害者已經獲得支付保險金后,不得要求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受害人的損失超過的最高賠償限額,因此受害者不能得到的一部分只能請求侵權人承擔。
社會救助基金由于只起到應急和補充作用,只在人身損害賠償中發揮最低保障的作用。
(三)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的責任構成
各類學校安全事故的不同引發情況、不同責任構成,因此其適用的救濟制度的法律關系也不同。
如果要想開始一個救濟制度,必須滿足要求的責任構成要件,否則就沒有可以應用和發揮的空間。在所有交叉作業的救濟制度中,搞清楚各自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并厘清它們之間的相互的法律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侵權法調整的是侵權法律關系,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是侵權行為法的實現。校方責任保險是由學校作為投保人和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其標的是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付的賠償責任。
構成校方責任險的要件主要有:(1)發生的事故屬于校方責任保險范圍內的保險事故;(2)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3)受害人向被保險人提出損害賠償請求;(4)保險人在校方責任保險內對被保險人損失予以補償;(5)保險人直接向受害人支付賠償金應符合法律規定。
(四)學校安全事故社會化救濟機制的請求權行使
當學校安全事故發生時,除了應該首先確定事故的責任對象、賠償對象、選擇賠償救濟制度以及賠償數額外,還應該明確的是,誰具有請求賠償的權利,即請求權行使的主體問題。
1.學校安全事故責任的請求權行使。侵權行為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的規定,有民事權益侵權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條款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條款,對一般侵權行為,受害人具有以該條款為基礎索賠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權利。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我國《侵權責任法》介紹了各種特殊侵權行為相應的具體規定,這些規定在特殊侵權案件中,作為一種基本請求權,對于受害人請求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提供了依據。
2.校方責任保險的請求權行使。學校作為校方責任險的投保人,當發生因學校非主觀過失導致的學生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時,由學校出面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
作為學校侵權行為之第三人的學生,沒有保險合同受益人地位,不具有直接要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金的權利,只有當學校作出相應的賠償后,學校才可以向保險公司提出請求其支付有其墊付的保險金。 在這樣的方式下想要獲得保險金賠付的受害人,完全處在十分被動的地位,特別是當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即學校無力償還時,受害人也不能直接從保險公司處取得賠償,這樣就無法獲得救濟。對此,許多學者認為,這樣的規定,不利于保護受害人,應當通過立法賦予被害人直接向保險公司獲得賠償的請求權,即“受害第三人直訴制度”。
在理論上,首先,校方責任保險受害第三人直接訴權并沒有真正的違反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因為責任保險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受害人的獲得賠付的利益,受害人就是潛在的責任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其次,在民法上債的保全理論的基礎上,債權人可以享有代位求償權,如果有權要求賠付的學校未能及時行使保險金的請求權,第三人即受害者有權起訴保險人代位求償權;最后,為了降低成本,保護第三人即受害者的第三方的利益,建立第三人直接訴訟的權利是必要的。
然而,在“受害第三人直接訴訟制度”中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建立訴前談判協商制度,在學校安全事故發生后,學校、保險人與第三人即受害者,首先應進行磋商,以明確學校有責任,責任保險承保的保險責任已確實承保,保險人應該賠付多少保險金,保險人給付保險金不在限額內的,應當由學校承擔;第二,如果第三方的受害者和學校對保險人的賠償金額不能達成協議,則第三人可將學校當局和保險人作為共同被告進行起訴。
3.學校安全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的請求權行使。作為學校安全事故的應急補充救濟制度,由于人身傷害的受害者,需要通過其他救濟制度得到緩解,但又不能及時獲得救濟的情況下,方可行使請求權獲得社會救助基金。社會救助基金提供救濟受害人后,使侵權責任的追償權轉移到了救助基金手里,而追償的金額以支付給受害者賠償金額的數額為限。
由于人身傷害的受害者急需通過救濟制度得到緩解但又不能通過其他救濟制度及時獲得救濟的情況下,方可行使請求權獲得社會救助基金。社會救助基金向受害人提供救濟,使侵權責任的追償權轉移到了社會救助基金,賠償金額為已經支付給受害者的金額為限度。
注釋: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頁.
麻呂華.21世紀侵權行為法的革命.法商研究.2002(6).第84頁.
See John Fleming,”Is there a future for tort?”44 La.L.Rev.1193,1198.
例如,英國在1897年制定了《工傷賠償法》,首先在工商領域實行嚴格責任,并逐步推行責任保險。1946年制定了《全民保險(工傷)法》。See Andre Tunc,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Vol.4,Torts,Introduction,J.C.B.Mohr(Paul Siebeck) Tubingen,1974,p.45.
劉士國.現代侵權損害賠償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第290頁.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4-141頁.
江平.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49頁.
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濟機制.中國法學.2009(4).第155頁.
曹遠.論多元化的侵權損害救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鄒海林.責任保險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頁.
劉亮晶.我國校方責任保險制度的缺陷及完善——從一起風箏傷人案說起.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