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但是一個城市發展也絕對不是只有經濟。本文通過對文化資本的把握,借助文化發展的思考,對西安的城市發展中文化資本的梳理。對文化資本的宏觀化理解,討論西安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對其的影響,研究城市文化資本在運作過程中對西安城市發展的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 西安 文化軟實力 文化資本
作者簡介:趙桓毅,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221-02
法國社會學家、思想家布爾迪厄解讀了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分析出了文化資本的重要性和關鍵地位。他認為任何一個城市都具備自己的文化傳統。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城市文化的制約和提升,而城市文化的發展在經濟意義上,離不開資本的運動。 今天的西安正同全國許多城市一樣,面臨著嚴重的發展危機。而城市發展的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興衰,提升城市的競爭力也成為中國許多城市的戰略目標,西安也不例外。在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下,傳統以經濟拉動城市發展遭到質疑,與之城市硬實力對應的城市發展軟實力也因此成為了推動城市發展競爭力的核心能量。
一、文化資本理論
(一)文化資本的概念界定
文化資本理論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思想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提出,這個理論的提出打破了純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將資本的概念引入到了社會學的范疇里,運用交叉學科的方法更加透徹的解析了資本的本質,為社會學提供了更大的研究領域,他更完善馬克思的關于資本的論斷。在布爾迪厄早起的論述中,資本表現為三種基本類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每一種資本類型下面還可以再細分出更多更低的資本。后來,布爾迪厄有特別的添加了符號資本。
在這幾類資本中,布爾迪厄最感興趣的和最關注的是文化資本。所謂文化資本不同于馬克思形式或者經濟學意義中的“資本”,而是一種更加強調非物質形式的資本。文化資本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傳遞的文化“物品”,在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文化資本的存在。比如:優雅的行為舉止、對藝術品的品味、語言能力等等。布爾迪厄從資本看人類行為,文化資本存在有三種形式:一是身體化的形態,體現在個體的行為和精神狀態下的表現。二是客觀化的形態,表現為客觀物體的內在價值上面,如書籍、字畫、雕刻、工具等。三是制度化的形態,表現在對于某些制度性的規定或者規則上面,比如技能認證、法律規范、道德論理等。當然,在一定的條件下,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這就充分的體現出了“資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擴大的形式去獲取生產利潤的潛在能力”。
(二)文化資本的核心概念
在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中,就重新解析了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實踐理論。并且提出了在社會實踐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場域、慣習、資本。在文化資本理論中社會科學的對象既不是單獨的個體,也不是理想中抽象的社會,而是有無數個“場域”組成的,而“場域”又不同于我們一般意義上面理解的空間。“場域”的基本特征就闡明了它與空間的不同,它的不確定性取決于它的斗爭性、歷史性。布爾迪厄認為,場域是松散的,正規化程度比較低,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和范圍。
文化資本有著它特有的特性,繼承式的傳遞性,這種傳遞性最明顯地表現就是在家庭歷史中。從最基本的個體來講,當擁有強大的文化資本的家族,他的后代也同樣在這個方面有這不俗的實力或者對這個方面較強的學習能力,更加容易獲得新的文化資本,這點也說明了文化資本同樣具有馬太效應。在文化資本的客觀性是通過它的物質性來發現的,文化資本在一定的條件下同樣成為一般意義的經濟資本。如:名人字畫、古董雕塑、歷史文物、天然礦物等,它可以像經濟資本一樣被一代一代的傳遞繼承下去。
(三)城市文化資本理論的提出
城市文化資本理論在國內是由南京大學的張鴻雁教授最先提出的,他受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啟迪和影響,并且把理論中微觀的個體文化資本,延伸到了宏觀的城市文化資本。城市文化資本是從文化資本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城市包括它的歷史、人文文化、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和具備現代文化屬性的經濟模式等。
二、西安城市文化資本
(一)西安城市資本簡述
城市作為人類及自然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聚集地,城市也是人類文明的價值體現。
西安,世界聞名古都,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曾有十三個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是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以秦、漢、唐為代表的歷史王朝,給予西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安,在它3000多年的城市發展中,它所代表的就是中國古代城市文化的發展史。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的浪潮襲來,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西安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使之成為了較為尷尬的二線城市。
布爾迪厄社會實踐理論中各個不同場域都有這各自特有的慣習,慣習概念偏重于對主觀性的描述。文化資本宏觀化后不難可以分析出西安這座城市它每個場域文化資本的強弱、關系等,從而可以準確的定位西安城市發展中文化資本的定位和優勢。西安城市文化資本場域分類幾乎涵蓋了所有城市應該有的和其他城市不具備的各種因素。自然環境、歷史文物、公共交通、社會素質、經濟基礎、地理位置、地域方言等。而這些我們可以看成構成西安城市文化資本的重要場域,通過對以上重要場域的分析,可以較為全面的得出西安城市發展中文化資本。
(二)西安城市文化資本系統分析
在布爾迪厄看來,場域是松散的,正規化程度較低,某種場域并非是依照單一規章制度機械性運轉的機器。所以在構成西安城市文化資本的眾多場域內,經過很多年的發展與時間的磨礪,使相互之間的摩擦變少,遵循著自我的心理暗示。形成了排斥和敵視的自我城市文化場域內的保護性磁場,從而抑制了城市的發展特別是文化發展。
西安人民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及中國新時代西安人民創新精神不斷的影響這這座城市,給予西安極具凝聚力傳承傳統文化的城市精神。
西安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都,被譽為“天然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古代先賢的真知灼見、優良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經過千年的沉淀與醞釀,已經滲透到整個城市里,使得西安擁有了不同于上海、廣州等地人文積淀。西安又不同于其他城市,自古西安的開放性也是它的一個顯著特點。不管是周、秦、漢、唐各個朝代都具備這開拓創新的城市精神的,中國的絲綢之路、唐玄藏西行、鑒真東渡日本等,這無不說明西安從城市開始之處就定下了城市精神的主基調。
三、西安文化資本運作
(一)西安文化資本優劣分析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過去了十二年了,在這十二年當中,西部工業化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
在國家機器政策的強制介入下,西安逐漸走出了單純的自我體驗的磁場。在場域中實踐理念也被外界灌輸的教條中,走向了一種為了發展而發展的發展怪圈中,從而從前一種社會化主觀性向社會秩序主觀化的慣習轉變中。
我們在分析西部主要城市資本里發展水平得分及其排名中,不難看出十二年的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西安并不是我們預先所設想的會成為西部城市中的領頭羊。從地理位置上看,西安是西部城市的門戶,對于各種優惠政策和外來資金,都必然會經過西安而流入西部,但這些資金并沒有全部留下。城市發展落后不能僅僅歸結于“門戶效應”,更重要的是尋找自身在落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城市發展已經不能只是單純的對經濟資本進行重視,一味的發展城市硬實力。這樣的做法首先違背了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沒有迎合市場的需求,收益較低,發展代價過大。這樣忽略城市軟實力而謀求城市發展的城市很多,西安也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忽視了文化資本在整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二)西安城市文化資本的未來走向
城市經濟的發展程度,不單單是看其資本的流動來帶動利益的增長,這種認識受整個社會文化價值控制。文化資本的產生到傳承不是每次都是從零到一然后再回到原點,而是在不斷傳遞疊加的過程不斷傳承的。教育就是一種文化資本的生產與傳播方式,也是目前人類較為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特別是通過學校教育,使用一套預先設計和準備的內容集中教育,把一些基礎性的知識統一傳授,再與家庭教育和個人興趣相結合,使孩子掌握必要的文化資本獲取技能。
城市的文化資本想要切實的為城市發展發揮作用,就必須由較為完善的人力資源作為后備力量。西安想要通過文化資本帶動城市發展,就必須充分利用文化因素中最為核心的人力資本。西安擁有大約81所中學,870余所大學,充沛的學校教育場所為西安及其周邊地區提供穩定的基礎性文化資本傳遞。特別是西安擁有三所“985工程”學校和五所“211工程”院校,而在這些院校中大多學生不是西安本土居民。這正是西安在利用文化資本發展城市的核心力量,學生在學校大多需要獨立生活4年以上,也可以說西安成為了大多人的第二故鄉。中國傳統思想特別是地域留戀感會使這些數量龐大的人力資本會把西安作為第一選擇,那么西安在發展過程中就會擁有數以萬計的人力資本,而這些人力資本在不斷的為西安城市發展做貢獻。
對于西安而言,人力資本的聚集和使用需要城市為這些人提供較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而西安城市空間的構建也文化資本的基本土壤,城市空間不光是為人力資本提供制造文化資本的場所,還是消費文化資本的主要貢獻者。一些有形或者無形的文化資本財富,會具體化在整個城市之中。比如:西安城市地鐵、文化遺址、建筑物、字畫、影視、文學作品等,這些都會被私人或者公共消費。
四、結語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轉型已經是城市發展的主色調,從經濟層面、文化層面、思想層面都收到來自西方各個方面的沖擊。在城市經營過程中,不能依靠硬實力來發展硬實力,單純的經營城市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大環境,特別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速度。城市的文化資本用作,可以為城市創造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資源。當城市面臨來著各方的挑戰的時候,就會因為想雄厚的文化資本的積累從容的應對。同時,會遇到更多的機遇快速的發展城市。
西安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門戶城市,在城市發展方面不能只是起著簡單的接待作用。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的資本流入西安,如果西安沒有通過對文化資本的自身發展和重視,那么這些有限的資本將會再次的流出西安。
參考文獻:
[1]張鴻雁.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資本”論——從經營城市、行銷城市到“城市文化資本”運作.南京社會科學.2002(12).
[2]沈道義.陳仲伯.城市資本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經濟地理.2003.(9).
[3]楊永春.伍俊輝.楊曉娟.候利.李志勇.向發敏.1949年以來蘭州城市資本密度空間變化及其機制.地理學報.2009(2).
[4]段鋼.馮佑明.文化資本與當代城市發展.學海.2009.(3)
[5]陳宇光.論布爾迪厄社會實踐理論的三個核心.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