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ERP系統作為一項現代企業管理手段,正被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但是有部分企業雖然已經成功應用該系統,但應用程度較低或不能達到上線之初的預計管理效果。本文試圖通過分析ERP系統的特點探討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充分發揮ERP系統的特點并應用于企業財務管理。
【關鍵詞】
ERP系統;企業掛歷;財務管理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統,即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作為一項現代企業管理手段,將企業的管理理念、業務流程、基礎數據、人力物力等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進行整合,極大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但是,由于企業管理水平不一、系統實施準備不足和管理理念差異,導致在應用ERP時存在一定的難度,筆者試圖通過對ERP系統的解讀、上線問題解析,探討如何利用ERP系統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ERP軟件和進行業務流程重組。
1 ERP系統綜述
ERP是由美國Gartner Group咨詢公司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最初被定義為應用軟件,隨著其越來越受到全世界企業的認可,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也是實施企業流程再造的重要工具。
ERP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決策者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它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管理思想融為一體,來管理現代企業的運行,并將企業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最大化的創造企業價值。其主要宗旨是對企業所擁有的企業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進行協調平衡和優化管理,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 ERP的特點
ERP其核心理念就是對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有助于實施管理。通過整合供應鏈環節的各部門的資源,可以提高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協作,提高企業的整體產出,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ERP是信息集成化、規范化的管理
ERP系統對整個供應鏈上的所有信息和處理流程進行統一,有助于實現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同時,通過系統展現管理思想,通過將歷史信息、當前信息和預期信息整合,建立統一、共享的數據庫,進而實現企業的信息集成化。
(二)ERP是對整個供應鏈資源進行的管理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經擺脫的傳統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供應鏈與另一個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企業自身的資源已經遠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而是需要結合經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如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客戶等等,只有將這些資源納入企業的供應鏈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ERP能夠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減輕企業財務人員的勞動強度
ERP的管理思想注重事前反思、事中控制與事后控制,從而實現管理所需數據的自動生成和核算記錄,保證會計記錄和處理的準確,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由于ERP管理系統對財務的來龍去脈有詳細的記錄,易于會計人員對細節的充足把握,從而更好的實現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 ERP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各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和財務管理理念尚不統一,ERP系統在我國企業會計應用中還存在各種問題,嚴重影響了ERP系統對企業財務信息資源的優化和規范。
(一)對ERP系統的了解有待深化
目前而言,我國企業對ERP的認識參差不齊,有的企業充分認識并利用ERP為其服務,而有的企業對ERP軟件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認為ERP系統只是一種單純的應用軟件,信息流是企業管理最主要的部分,忽視了人力物力等軟實力,使得ERP系統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企業對ERP軟件的選擇缺乏科學性
選擇ERP系統軟件主要通過三種渠道:第一,購買國外技術相對較為成熟的ERP軟件,缺點是價格較為昂貴,并且不完全符合國內企業的特點;第二,購買國內自主研發的ERP軟件,這類軟件符合我國的企業管理特色和會計制度,但是對ERP系統的理論開發、程序設計方面與國外先進的技術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企業實現ERP管理的基礎工作跟不上
企業實現ERP管理,需要有完善的基礎工作作為支撐,主要體現在管理流程的標準化和基礎數據標準化的工作與ERP系統的對接上,而目前企業的基礎工作相對滯后。第一,企業生產系統運行不規范,缺乏準確和完整的數據。其次,企業生產過程不穩定,而國內企業的生產過程經常由于設備故障的技術問題和加工瑕疵的質量問題而中斷,導致ERP系統無法正常運行。第三,企業管理機制和市場環境不完善,一些企業的管理人員還不習慣市場經濟下的管理方式,市場意識較弱,不愿變革創新;再加上外部市場不健全,經常出現行政干預的現象。我國企業不論在內部的管理模式、組織機構,還是在外部的文化背景、市場環境方面,都與ERP系統的要求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如果不認真對待并加以克服,ERP系統的應用將難以順利進行。
(四)ERP系統下的會計控制的復雜性
與傳統的企業會計控制相比,在ERP系統下,企業的會計控制較為復雜。主要表現為:會計控制的內容增加、會計控制的范圍變廣、會計控制的成本大幅上升。這是因為ERP系統提供了大量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一旦某一信息出現差錯,將會導致后續的核算甚至是整個核算過程出現差錯,加大了控制的難度,增加了控制的成本。
4解決應用ERP問題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ERP在企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企業應該利用ERP系統完善企業內部控制
相關人員要正確理解ERP系統,認識到ERP系統并不是一款單純的應用軟件和管理軟件,而是代表了企業管理的先進理念和模式。企業管理者應該高度重視ERP系統,并帶動整個企業員工參與到ERP系統的使用中來。同時,管理者應該為企業員工提供條件,加強企業相關人員的ERP系統的培訓,使其掌握ERP系統的使用和功能。
企業應該在各部門之間形成合作與監督并存的氛圍。首先,加強合作有助于企業各項事務的順利進行,管理者應鼓勵加強部門間合作,減少各部門間的矛盾,進而解決ERP系統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使ERP系統更好的為企業管理服務。其次,企業應該建立健全相互稽核、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各環節的職責分工,加強操作管理,確保錄入系統準確無誤的數據。真正將內部控制的精髓貫穿于ERP運作系統的全過程,實現系統的有效運行。
(二)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用適合企業管理的ERP軟件
在選擇ERP軟件時,應該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的需求,綜合考慮企業內部各方面的因素,結合本企業具體的發展需求、投資能力、人員素質、管理基礎、實施條件等多方面的要素來選用合適的軟件。如果企業一味盲目去追求最新產品,而不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ERP軟件可能不僅發揮其最優作用,還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另外,企業在選擇ERP軟件時,可以借鑒國外與自身發展目標相近的先進的例子,作為自己選擇ERP軟件的參考。只有選擇了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ERP軟件,才能最大化的發揮ERP系統在企業管理中的優越性。
(三)加強基礎工作管理,進行業務流程重組
ERP系統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分為制造、分銷、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幾大模塊,它們的功能實現無疑要求企業對原有的組織機構、人員設置、工作流程進行重新安排,以保證ERP功能的實現,所以企業實施ERP必須進行業務流程重組。業務流程重組主要是指由“職能型”向“流程型”轉變,通過打破原有的職能與部門界限,盡量省去不必要的多余崗位設置、經手環節以及財力機構,減少不必要的層次和程序,重組、整合系統機構,規范ERP系統的流程,把原來分散的活動用流程的觀點優化后組織起來,創造出新的“流”,為工作流的過程管理提供條件,保證ERP系統的成功實施。
(四)建立項目管理責任,穩步推進系統上線工作
由于ERP系統的上線工作非常復雜,具體包括藍圖設計、功能配置、上線培訓、試運行和全過程的問題溝通解決,因此必須自項目開始階段就要做好全面細致的項目策劃。在藍圖設計階段要針對業務管理的各個環節充分征求哥上線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確保系統上線后能充分滿足各單位業務管理需要;如果上線單位較多,業務較復雜,建議首先選取有代表性的一個或幾個單位作為試點上線單位,待試點上線成功后在推廣到所有單位;上線培訓要有針對性,重點解決各單位系統的運行管理和日常維護工作;為確保系統運行中問題的及時解決,建議建立問題反饋和溝通機制,設立專門崗位和人員負責問題收集和及時解決。
(五)系統功能的優化和完善
確保ERP系統的高效運行,除做好日常運行維護和加強系統操作管理外,還要針對系統在日常應用中發現的問題隨時進行系統優化和功能完善。特別是為滿足不斷加強管理的需要,對于管理層提出的優化建議,系統的功能維護和開發人員要認真思考,對于可操作性強的優化建議要組織人員積極攻關,最終形成本企業的ERP系統系統維護和功能開發專業人才隊伍。
5結語
企業應該樹立利用ERP系統完善內部控制的理念;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用適合企業發展的ERP軟件;加強基礎工作建設,進行業務流程重組。企業實施ERP實現了企業管理的信息化,而且實現了企業會計工作的信息化,有助于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曹麗娟.淺論ERP系統與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09(06)
[2]李慶.ERP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研究[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9(08)
[3]舒潔華、舒萍華.完善會計集中核算若干問題的思考[J].審計與理財2008(01)
[4]龐長蘭.淺議會計電算化系統與ERP財務系統之應用差異[J].東甘肅科技.2006(09)
【作者簡介】
陳偉(1974-),男,山東濟南人,大學學歷,會計師,現供職于云南銅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會計核算,內控建設與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