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鋼芹
【摘要】文章介紹和分析了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音樂理論課程教學體系。該體系中開放式教育理念、專業化課程設置、系統性教學內容和綜合考核評價機制,提升了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對我國師范院校音樂理論課程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國立師范大學;音樂理論;教學體系
烏克蘭是一個擁有悠久音樂文化傳統的國家。從巴洛克時期開始,這里就孕育出眾多的世界級音樂巨匠,如柴可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馬克維奇、李森科等等。他們那些經典的作品至今仍廣為流傳,這必然與該國科學、系統的音樂理論教學體系息息相關。
在烏克蘭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分布著40多所包含音樂專業的高等院校,幾乎每個州都有自己的音樂學院和師范大學。這些學校的建校歷史普遍悠久,以筆者就讀的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為例,該校又名國立德拉戈馬諾夫(mp a r o M a n o n a)師范大學,成立于1834年,迄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位于首都基輔,是烏克蘭最大的音樂教研機構,也是音樂教育專業的國家考試中心,每年都要派出專家、教授前往各州參加音樂教育專業的“國家考試”(簡稱國考)評審任務。下文將以該校音樂理論課程教學為對象,對該校開放式教育理念、專業化課程設置、系統性教學內容和綜合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介紹和分析。
一.開放式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理念方面,由于國情的不同,烏克蘭和我國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烏克蘭注重“開放式教育”理念,而我國大多奉行“保姆式教育”理念。烏克蘭的“開放式教育”理念一方面體現在學校的管理模式上,另一方面也突出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上。
在學校的管理模式上,我國的大學大多將教學區和生活區集中在一起,以學校為單位來進行封閉式管理。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都在學校的圍墻之內,很少與外界聯系。而烏克蘭的高校卻恰恰相反。烏克蘭遵循的是一種自由式、開放式的教育理念,學校的教學區和生活區常常分開,處在城市的不同區域。教學區和生活區常常由多所院校共同組成,沒有圍墻的阻隔,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這種開放式管理模式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與社會的交流能力,也促成了各個院校相同專業、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如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的教學區與基輔大學的教學區毗鄰,而學生宿舍則分別位于基輔的三個不同區域,音樂專業的學生宿舍和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學生宿舍毗鄰,位于阿波羅區,在這里經常可以看到兩校的學生在一起交流活動。
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上,我國的高校教師大多依賴于固定的教材,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而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的教師授課,常常沒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沒有任何教材。教師上課時非常強調學生做好筆記,并布置作業讓學生去圖書館找答案,圖書館自然就成了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這種教學理念一方面撇棄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學生的信息量,體現出一種學術自由的思想。
二.專業化課程設置
從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的音樂理論課程設置來看,學校不僅開設有專業基礎課,而且根據不同的主修方向還開設了與之相對應的理論課程。例如在教學法課程的開設上,音樂教學法為通讀課程,全部學生都要學習。而鋼琴教學法只針對鋼琴方向學生開設,聲樂教學法只針對聲樂方向學生開設,指揮教學法只針對指揮方向學生開設等。除此之外,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學校還開設了一些延伸性科目,如宗教音樂、現代音樂、爵士和聲等等。
在課程的學分、學時設置上,該校非常強調以“音樂教學”為中心來進行學分、學時的設置。而我國大多數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常常有近半與音樂無關的課程,致使音樂課程的學分、學時大大縮水。如我國的師范院校的和聲教學大多開設兩學期,復調開設一至兩學期,合唱指揮開設兩到三學期。而在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和聲與復調一共開設六個學期;合唱指揮課分合唱集體課和指揮個別課,開設整個本科階段和碩士階段教學的始終。這種以“音樂教學”為中心的合理課程設置,無疑加強了學生對音樂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掌握。
在學生選課方式上,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會在每學期根據學生的不同選修方向,列出相應的課程開設計劃表,上面會詳細列出通讀科目和專業選修科目。學校給予學生很大的靈活性,只要畢業前修滿所規定課程便可參加“國考”(師范生聲樂、鋼琴、合唱指揮、教學法四大基本技能的結業測試),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前或推遲修畢。在選課管理上,每個學生都有一本選課登記本。每學期選完課程后就在登記本上記錄,然后報給教務員在選課總表上進行記錄。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課程科目、數量一目了然,到學期末就拿著自己的登記本去考試,考場上監考老師大多現場給分,記錄在登記本上,因此選課登記本也就成了學生的成績記錄本。
三.系統性教學內容
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時數的充裕,方便了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這就使得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的音樂理論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非常強調系統性。下面將以幾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課程進行闡述。
(一)和聲與復調
和聲與復調為必修課。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該課程前兩年以和聲教學為主,第三年以復調教學為主。在教學的內容安排上,知識點幾乎貫穿了整個歐洲音樂發展的始末。如在第一學年,課程的教學內容包含古希臘和格里高利圣詠中的正格進行、中世紀的變格進行和對比復調手法、巴洛克的復調手法及多聲部特點、巴赫的賦格手法、古典和聲體系等等。第二學年主要以19世紀音樂中的和聲手法為主進行系統講授。第三學年以復調音樂的寫作手法為主進行講授。從上面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內容中有很大部分都不在斯波索賓等四人合著的和聲學教程內,這就需要教師提供大量的講義和樂曲實例來進行講授。如教師講到巴洛克時期的和聲、復調手法時,就會以大量的巴赫四部圣詠為例進行講解,要求學生分聲部演唱,感受巴赫時期的正格終止,同時也會要求學生以巴赫圣詠中的旋律來配四部和聲,嚴格遵守巴赫時期多聲部的寫作禁忌。
(二)合唱與指揮
合唱與指揮為必修課。在教學形式上,分指揮小課與合唱集體課,在教學中兩者又會相互融合而出現合唱排練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該校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擁有一套系統完善的教學內容。
1.指揮課:指揮課分總譜彈唱和指揮技法兩個環節。總譜彈唱環節是講授學習合唱總譜和教唱總譜的方法。在學習總譜時,教師會要求學生在演唱某個聲部的同時彈奏其余的聲部,這樣以此類推地熟悉合唱譜中的每一個聲部;在教唱總譜時,教師會要求學生單手指揮演唱聲部,而另一只手彈奏其余聲部,以此類推來教唱每一個聲部。指揮技法是通過系統講授指揮的基本方法和講解示范各個時期、各種風格作品的指揮方法來傳授指揮的基本技法。
2.合唱課:合唱課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既有烏克蘭民間合唱作品,更有大量的宗教性合唱作品,如巴赫的圣詠、莫扎特的彌撒、李先科的宗教合唱等等。在合唱教學的觀念上,我國合唱大多注重外在的感官,通過強大的合唱音量和氣勢來征服觀眾。而該校的合唱教學則更注重藝術性和文化性,特別在對作品中和聲美感的呈現上,更容易讓聽眾體會到作品的“內心情感”。
3.合唱排練課:教學內容為教師每周指定數名學生在課堂上對合唱作品進行排練,教師對學生的排練過程和作品的演唱效果做出點評,逐步幫助學生掌握合唱排練的技巧和駕馭合唱團的能力。
(三)音樂史論課程
音樂史論課程為必修課,與我國師范院校音樂史論課程相比,該校更加注重對學生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更多地學習到音樂的“里”,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以音樂欣賞為例,課程的內容圍繞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人物、風格進行介紹,類似我國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但不同的是教師常常要求學生結合音樂分析法對作品的主題、和聲、復調、曲式等創作技法進行分析,布置作品讓學生課后去圖書館找資料進行欣賞和分析,這就是“賞”和“析”的結合。
(四)作品文獻課
作品文獻課是針對于不同主修方向所開設的一門輔修課程,實際上是音樂史論課程的若干分支,如鋼琴作品文獻課、指揮作品文獻課等。以鋼琴作品文獻課為例,教學內容為各個不同時期作曲家鋼琴作品的介紹、不同演奏家的作品詮釋等。該課程由鋼琴系主任來授課,但她不是唯一的授課教師。當介紹到某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時,她都會請烏克蘭演奏該作曲家作品最為出色的鋼琴家來授課,現場演奏、詮釋,同時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演繹和詮釋。
(五)教學法課程
教學法課程為必修課,除音樂教學法外,根據各個主修方向的不同又開設不同的教學法,如指揮教學法、鋼琴教學法等。以音樂教學法為例,教學的內容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學的第一年為理論學習環節。第二年為實踐環節,主要是學生之間進行的觀摩試教,同時觀看大量優秀的精品課例視頻。第三年為實習環節,學生需在中小學完成音樂課和藝術課兩部分實習內容。
四、綜合考核評價機制
音樂理論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分考查(s a u∈m)和考試(。x 3 a M e u)兩種。一般考查科目由課任老師根據學生平時成績和考查情況綜合給出成績,成績為通過和不通過兩個結果。而考試科目則由教研室或國家學位評審委員會給出成績,成績以五分制記分,等級依次為5分(優秀)、4分(良好)、3分(及格)、3分以下(不及格)。以合唱指揮課程和音樂教學法為例,這兩門課程的具體考核方式如下:
(一)合唱指揮考核方式
合唱指揮課程為國考項之一,課程的考核分指揮、合唱和排練三個環節。
1.指揮。日常性的指揮考核,學生通常在鋼琴伴奏下指揮考核曲目。考核分上、下學期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一般上學期為考查,由任課教師和部分指揮教師進行監考,現場給出成績;下學期為考試,由指揮教研室的所有教師參加評分,現場給出成績。而指揮的結業考試,則要求學生以舉辦合唱音樂會的形式參加國家學位評審委員會組織的“國家考試”,指揮作品時間不少于30分鐘,成績由評審委員會根據考生的現場表現給出成績。
2.合唱。合唱的考核全部以考查的方式進行,考查曲目為本學期演唱過的所有曲目。在考前兩周,任課教師會進行分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考查時教師會結合學生平時成績和現場演唱情況給出成績。
3.合唱排練。日常性的考核以考查方式進行。而合唱排練結業考試時,則要求學生以現場排練合唱隊的方式參加國家考試。考試過程中,學生抽取一首簡短、陌生的合唱作品,快速瀏覽樂譜5至8分鐘后,現場為合唱隊進行30分鐘的合唱排練。排練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最后完成整個合唱作品。評審委員會根據學生的現場表現給出成績。
(二)音樂教學法考核方式
1.教學理論測試。日常性的考核以考查方式進行,教師根據學生說課情況現場給出成績。而結業考試為“國考”項,考核由國家學位評審委員會組織。考試為一一面試,學生在考場彈唱、講解自己準備的教唱歌曲,評委針對歌曲提出問題,并要求學生現場抽取兩道教學法問題進行回答,評審委員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成績。
2.教學基本功測試。教學基本功測試以考查方式進行,內容為測試學生的彈、唱、指揮三方面能力的結合。測試中,要求學生在教唱作品的過程中,一只手指揮教唱聲部,另一只手彈奏教唱聲部,以及一只手指揮教唱聲部,另一只手彈奏其余聲部。兩只手輪流變換來承擔指揮與彈奏的角色。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成績。
五.結語
烏克蘭國立師范大學音樂理論課程擁有一套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教學體系,該體系中開放式教育理念、專業化課程設置、系統性教學內容和綜合考核評價機制,提升了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反思我國師范院校的音樂理論課程教學,大多還處在模仿傳統音樂學院理論課程建設的思路,但由于專業方向的不同,學分、學時的限制,師資、生源等因素的影響,教學質量一直不高。因此,只要我們對專業合理定位,從本專業的實際出發,悉心借鑒他國成功的辦學經驗,深化教學改革,相信我們師范院校的理論課程必將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的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