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航
【摘要】音樂是辨析民族文化類別的重要栽體,更是記錄民族文化的重要印記。探析西方古典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差異,能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維也納古典樂派到宋詞元曲,甄別和篩選世界古典音樂中的精華,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音樂,從而得到視覺、聽覺與思想的升華,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西方古典音樂;中國民族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華彥鈞
風格是音樂范疇中的一項重要領域,更是美學和音樂史的重要構成部分。音樂旋律、節奏、音色、力度、和聲和曲式等都是音樂風格的表現,它能夠代表一個音樂人、音樂家乃至一個民族的特征,嚴格來說,音樂風格是承載著文化、思想、情感和心聲的重要媒介。中國的音樂發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從記載著“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禮記·樂記》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從《高山流水》的知音之弦到《二泉映月》的凄美之音,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始終伴隨著柔美、意境與諧和,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精髓。而西方古典音樂的風格則更傾向于情感的宣泄,受“教堂音樂”的影響,暴風雨般的宏偉氣勢和浪漫主義并存,形成了西方古典音樂特有的風格。音樂是辨析民族文化類別的重要載體,更是記錄民族文化的重要印記。探析西方古典音樂與我國民族音樂風格的差異,能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維也納古典樂派到宋詞元曲,甄別和篩選世界古典音樂中的精華,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音樂,從而得到視覺、聽覺與思想的升華,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
一.西方古典音樂的風格解析
(一)西方古典音樂的歷史分期
西方古典音樂源于西方古代的宗教禮樂,自歐洲文明發祥以來,至今西方音樂已先后經歷了8個階段的演變,其中不乏對世界音樂產生重要影響的發展階段,如帶有歐洲典型音樂藝術風格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等等,其中對世界音樂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西方古典主義時期。西方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上的第五個歷史分期,在這一分期內,最具代表性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得到了發展機遇,并最終確立了以清新、抒情和浪漫主義為核心的音樂風格。確立這一歷史分期的因素是兩個重要事件,其中以1750年J.S.巴赫的離世標志著巴洛克音樂的終結,并以1827年貝多芬的去世標志著古典主義時期的結束。
(二)西方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
西方古典音樂因其旋律多變、音色清晰和節奏感強的音樂風格而聞名于世,但獨特的風格卻并非西方古典音樂的全部內容,之所以其能夠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還因為在古典主義時期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波蘭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德國作曲家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匈牙利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奧地利作曲家彼得·舒伯特、法國作曲家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和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三)西方古典音樂的主要風格
對西方古典音樂的主要風格絕不能一概而論,浪漫主義僅是它的一個側面,要客觀、完整地展現出西方古典音樂的風格,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解讀和辨析。從西方古典音樂的內容來看,最具代表性的如肖邦、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幾乎都受到了啟蒙運動思潮的影響,因此其內容多有反映人類精神和自然之美;從音樂織體來看,西方古典音樂突破了巴洛克時代的限制,確立了以主調音樂形式的主導地位,和聲織體清晰,曲式結構嚴謹、分明;在音樂的旋律方面,西方古典音樂樂句工整、對稱,強弱轉變豐富,在樂曲之中,漸強、漸弱經常被靈活地應用;在節奏方面,西方古典音樂整體的速度穩定,變化不多,音樂的效果注重平穩、平衡的質感,低音伴奏部份,常出現固定的分解和弦的節奏型態;在歷史沿革方面,西方古典音樂承繼了巴洛克音樂文化傳統,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義音樂達到頂峰,對后世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解析
(一)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沿革
中國的民族音樂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歷經變革,古韻得以保存下來,成為了當今我國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始于夏商,反映大禹治水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夏》和《大蠖》是我國最早的音樂形式。自東周以來,秦漢王朝的興盛使我國的民族音樂得以弘揚,西漢學者京房以三分損益的方法將八度音程劃為六十律,這種理論在音樂實踐上雖無意義,但體現了律學思維的精微性,從理論上達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從而為后世音樂藝術表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唐以后,民族音樂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從樂府到詞牌的演變,乃至明代,民族音樂已真正成為了一個藝術流派,并延續至今。
(二)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人物
自古以來,中國歷代均有音樂代表人物出現,按時代劃分,主要包括伯牙(戰國)、師曠(戰國)、嵇康(三國)、雷海青(唐)、李龜年(唐)、董庭蘭(唐)、姜夔(南宋)、朱權(明)、王玉峰(清)和華彥鈞(民國)等等。
(三)中國民族音樂的主要風格
與西方古典音樂相比較,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更為純凈的沿襲關系,同時也有著更為復雜的風格特點。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五大類型,主要包括歌曲、歌曲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這些音樂形式雖然內涵各異,充滿了個性,但卻有著共同的風格特征。它們共同形成了自身內在的鮮明個性:講究氣韻與意境;強調風骨與神貌;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表現中情感與倫理的結合、滲透;推崇蘊蓄、婉曲;遵守諧調與中和、簡約與適度等。這些美學上獨特的追求,鑄就了中國民族文化中音樂藝術固有的風格特征。此外,中國民族音樂中的高音注重“聲可無定高”,如很多民族樂器中都有吟、揉、滑等指法,使聲音產生波動,余音裊裊,獨具韻味,這些指法是在民族樂器學習過程中的必備指法,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決定了樂曲的音色和風格。
三.結論
綜上對比可見,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首先,西方古典音樂注重塑造音符的動感,注重通過音律的大幅度變幻來突出情感。其次,西方古典音樂善于用奏鳴曲式營造氛圍,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獻給愛麗絲》等等。而中國民族音樂則更傾向于音樂的流暢,注重塑造音樂的回味悠長,營造或深沉、或輕快的環境氛圍。以華彥鈞的《二泉映月》為例。初聽二泉映月,第一拍第一節是輕快的,但進入第一段(3~22小節),一股悲涼的意境則撲面而來,使聽者仿似看到了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在夜深人靜的路上行走;而第三、第四和第五段則以婉轉的變奏為主,仿佛在傾訴,又好像在低泣。悲戚是《二泉映月》的主題,它是通過這首曲子的整體性揮發出來的,而并非一個單獨的音符或是其中的一段。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刻畫了一個不屈不撓的戰士形象,那么,華彥鈞的《二泉映月》則滲透了一種剛毅而又穩健的氣質,表達了不向命運屈服的堅韌個性。從整體來說,西方古典音樂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中國民族音樂則是山問潺潺的清泉;西方古典音樂中透露著熱情、剛強和偉岸,中國民族音樂則表達了含蓄、委婉和堅韌。這正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同時也是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有個性、又有共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