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穎
【摘要】隨著新疆少數民族“雙語”幼兒園建設項目的啟動,幼兒“雙語”音樂教學也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文章從新疆本土幼兒音樂主題資源庫建立的概念、意義、內容及原則進行了闡述,希望通過資源庫的建立,為新疆學前“雙語”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雙語”;新疆本土;幼兒音樂;資源庫
一.問題的提出
2005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學前‘雙語教育”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新疆學前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
雙語教育的實施絕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傳承從自在狀態轉向自為狀態,有效地保存民族文化的精華(孫鈺華、馮江英,2008)。據相關調查發現,新疆農村學前兒童使用的雙語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內地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材的主要內容以漢族主流文化為主,較少涉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音樂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符號,是幼兒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怎樣開發和建設符合幼兒審美標準的、服務于教學實踐需要的網絡資源,促進該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概念的界定
新疆地區的“雙語”教學是指少數民族學校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漢語兩種語言組織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幼兒“雙語”教育是指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在幼兒首先習得母語的基礎上,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通過創設適宜環境,培養幼兒對第二語言(主要是漢語)的興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雙語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過程。這種環境的創設滲透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如音樂、游戲、表演等。
“資源庫”是一種全新的開放性的資源共享多媒體學習環境,存放著一大批會說話的多媒體教材,包括文本、音頻、視頻、圖片、動畫,教師和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得所需資源,為開展幼兒園音樂活動提供素材,同時也使新疆的學前音樂教育走向信息化發展道路。
三.新疆本土幼兒音樂主題資源庫建立的意義
(一)傳承音樂文化。培養幼兒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重視多元文化及本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近年來國際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多元文化價值觀體現在新疆幼兒音樂教育中,就是漢族學生以學習漢族音樂為基礎,同時盡可能地全面學習與了解其他少數民族的音樂,同樣,少數民族學生首先要學習好本民族的音樂,從而盡可能地全面了解與學習其他民族的音樂,其中包括漢民族音樂。
新疆有著得天獨厚的音樂文化資源,幼兒園在開展音樂游戲、音樂表演活動或播放背景音樂時如果可以選擇這些音樂資源,并把這些豐富的本土音樂資源充分地運用于各地的園本課程中,幼兒通過學習音樂加深對本民族、本區域內文化的了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二)有助于“雙重樂感”的培養
“雙重樂感”是在多元音樂文化教育背景下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 “雙重樂感”要求音樂學習者首先需要對這一民族音樂文化有所實踐和理解,對其所使用的語言有所掌握,在此基礎上學習其他民族音樂語言,只有如此才能對世界不同民族的音樂有全面的理解,提高對多元音樂的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前音樂教育是樂感建立的初級階段,也是第一樂感即本民族樂感形成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幼兒階段使本民族音樂先人為主地進入兒童的心靈和視野中,在他們尚沒有接觸到西方音樂文化時牢固地樹立起本民族文化的地位,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加入其他民族的音樂,建立他們的多重樂感,最終使他們能夠欣賞、尊重、包容各民族的音樂,使幼兒形成終身學習音樂的長遠愿望。
(三)促進幼兒語言方面的發展
腦科學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大腦對新經驗最開放的時期,是兒童一生成長的精神胚胎期,也是兒童接受本土音樂熏陶的關鍵階段。民族民間音樂包含豐富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情感價值和道德倫理價值,對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是其價值的具體表現之一。因為語言本身具有生動、豐富、微妙的節奏,音樂節奏感的培養主要是通過語言節奏和動作節奏來完成的。如果在音樂活動中注重運用本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進行音樂節奏訓練,既發展了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又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另外,一首好的歌曲總是由詞和曲兩部分組成的,幼兒在優美的曲調中既感受了音樂,又在生動的唱詞中獲得了文學知識。
(四)促進幼兒園音樂課程發展
通過對新疆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對該地區幼兒園民間音樂課程的理論建構提供借鑒,對于彌補單一的國家音樂課程資源的不足、促進本地區基礎教育和幼兒教育的課程改革、豐富幼兒園民間音樂課程資源、構建民族地區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體系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新疆本土幼兒音樂主題資源庫的建立是一個動態性的過程,需要幼兒教師的積極參與,不斷對其進行補充、更新,這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擴寬幼兒音樂教師的多元文化視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研究水平。
四.新疆本土幼兒音樂資源的內容構成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歌舞之鄉”,又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東西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絢麗多姿的音樂舞蹈文化。我們可將這些優秀的本土音樂作品進行選擇和改編,構建出符合新疆幼兒身心發展和審美需求的音樂資源。
(一)民間歌曲
新疆民歌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各族民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大多采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用五聲調式的,b7、#1、#2、#4、#5等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土氣息較濃。如《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薩克族兒童歌曲,四句體歌曲,旋律歡快、活潑。在教孩子們演唱這類歌曲時,我們可以根據歌詞大意,將其改編成故事或節目,讓孩子們進行游戲、表演,這樣,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演唱歌曲,明白了歌詞所描述的大意,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草原牧童的生活風情。
(二)民間舞蹈及舞蹈音樂
新疆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如:維吾爾族的賽乃姆、木卡姆;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和安代舞等。如:翻腕、動脖子、聳肩、踮步、進退步是維吾爾族典型的舞蹈動作,如果將這些動作運用在幼兒律動中,可以使律動更具有民族風味,同時讓幼兒感受維吾爾族麥西來甫的舞蹈形式和歡樂氣氛。
(三)民間器樂
新疆民族樂器分為彈撥、拉弦、吹管和打擊四類,如:維吾爾族的艾捷克、熱瓦普;哈薩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馬頭琴、脫布秀爾等。這些拉弦器樂作品可以作為欣賞課的素材,而手鼓、納格拉、達甫、沙巴依則可以作為幼兒打擊樂器用于教學。
五.幼兒園民間音樂資源的開發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資源庫的建立需要教育者對搜集來的本土音樂進行改編、創編,使音樂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幼兒的興趣愛好和發展要求。對于那些幼兒暫時還不能理解的精品內容也要少量選擇,使內容配上曲調后,有節奏,有韻律,易于上口,便于記憶,即使一時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為兒童愉快地接受和儲存起來,將來被遷移到各種新的經驗中去。
(二)適宜性原則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就曾說過: “了解兒童,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交接他們的歡樂和憂愁,恐怕沒有比這一點更重要的事了。”因此,在對音樂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時,應當與幼兒已有的學習經驗和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比如一些民歌的題材涉及男女之間的愛情,這就超出了幼兒這一年齡階段的認識范疇,不利于幼兒身心的正常發展;又如,維吾爾族舞蹈的某些動作節奏性強,不僅對腳步、姿態、平衡與穩定、移動均有嚴格的規定,并且對頭頸、四肢與軀干的協調配合有細膩的要求,這對于幼兒來說難度太大,難以掌握,因此應將這些動作進行簡化,使符合幼兒的動作發展水平。
(三)生活性原則
杜威說過: “生活世界中的所有一切都從生命出發結成一種關系網,因此,感性個體才在周圍的一切中直觀到生活和生命精神的具體表現,生活,個人獨特的生活構成了個體的生命的世界。”民族民間音樂和人的生命本質最貼近,因此在對本土音樂資源篩選時,要遵循這一原則,盡可能多地選擇與幼兒的游戲、生活、學習、勞動、游玩密切相關的作品,這樣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逐步了解并熱愛本地區、本民族的音樂文化。
(四)共建性原則
對新疆民族民間音樂的搜集,在過去專家學者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但對于具有幼兒教育價值的音樂資源,還沒有完全開發和利用。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發揮主觀能動性,搜集、整理、改編這些本土音樂資源,并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共同建庫實現聯網,從而更好地豐富新疆幼兒本土音樂教育資源,搭建好新疆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的平臺。
六.結語
新疆處在一個交融的大環境之中,在自治區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背景下,新疆幼兒的音樂教育也迎來一個全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充分把握世界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收集并整合幼兒音樂教育資源并使其本土化,逐步建成一個適合本地區學前“雙語”的資源庫,實現學前“雙語”教育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