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德治是社會穩定的保障。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能夠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時,作為普通公民來講,需要更好的通過加強個人道德建設,為社會整體發展更好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十八大
作者簡介:唐仕鈞,本科,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0.4?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00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利用十二個詞語,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高度概括。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立,也成為了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大主體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無疑是能夠帶來整個社會凝聚力、正能量的發展的。同時,也對每一個普通公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意義。
而2014年十月勝利召開的黨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會議主題,這個主題無疑是與整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對應的。在社會主義進入到深入建設的階段,如何更好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法治與德治相互結合,成為了一個值得整個社會去認真思索的問題。
一、法治,德治,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十八大中,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從歷史的變遷來看,從禮樂,到禮法,再到法治,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不斷適應社會法治的調整。在面對社會中在所難免的一些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智慧的中國人在長久的實踐之中,創造出了“法”和“德”兩種解決模式。一方面,優秀的法治構建了基本的行為框架,另一方面,德育與說服使得人能夠更加自律,減少矛盾和沖突的產生。這種非單一的解決方式,帶有極強的中國特色,也是充分尊重了中國人的習慣和思維。
從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來看,法治是政治文明的范疇,而德治是精神文明的范疇,兩者雖然各自有其功能性,但也是相互統一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法治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在如今,全社會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時期,法治與德治相互結合能夠為其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社會在不斷的前進和發展,這種變化是動態的。要想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做到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實現有秩序的、和諧的發展,是一項非常龐大和復雜的事情。而這個時候,法治和德治的有效結合以及相輔相成,就成為了一種非常有效和重要的手段,來推動整個社會秩序和體系的建設。
二、依法治國,是社會穩定的根基
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族。而法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流傳至今的重要一項,這種精神是寶貴的繼承,也需要我們在現代社會不斷的去發展和弘揚。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根本的道路性問題。這不僅僅是四中全會的要求,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實踐發展的經驗和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充分尊重了這種發展規律和現實的,也是人們自己的選擇。在如今,西方文化大力影響我國社會的時候,有些人妄想將西方模式套用至我國,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不僅僅與我國的社會發展環境和歷史、習慣等等有沖突,也必然會給整個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這些都是與我國社會長遠發展的目標相互背離的,因此,我們也要警惕這樣的錯誤想法。
其次,依法治國需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將法律落到實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首先需要維護憲法的權威。其次,任何時候,任何公民都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一旦有違法的行為,也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法律的統一性、權威性是不容許任何人挑戰的。特別是面對一些官員的腐敗問題,我們也要一視同仁,在權力面前毫不畏懼。在開展各種工作的時候,依據法律所規定的程序,保障法律的完整性。
再次,依法治國,還需要特別的注意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不斷的在全社會范圍之內,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文化,倡導人們強化意識,注重道德和責任,建立起基本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將法律作為自己日常行為的一種規范,并且養成遵紀守法、依法靠法的好習慣。
依法治國,是整個社會穩定的根基所在。沒有法制的社會,將徹底失去控制,走向萬劫不復,法制建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三、以德治國,是社會穩定的保障
道德建設,無論在任何社會時期都是值得重視的。歷史培育了中國人民優良的價值追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這些思想和文化直到今天依然鮮活,為整個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動力。從黨的第三代核心開始,就將以德治國放置于方針的重要位置上。此后,各代核心領導人也不斷的突出以德治國的觀念,并要求落到實處。
從德治的必要性來看,首先,道德能夠帶來整個社會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上面的提升,這是與整個社會的進步相互一致的。其次,社會道德規范的建立能夠保障其他方面的社會主義建設,如法治建設等等。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之中,對于“人”的治理有著更加人性化的要求,因此,德治也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無論是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還是集體生活以及整個社會生活之中,德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手段。在經濟轉型之中的當代中國,更加呼吁德治的強化,以保障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的穩定。
但是,需要我們重視的是,仍然有一些丑惡的現象,給我們的公民道德建設留有污點。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的腐化墮落行為,給社會帶來極壞的影響,也阻礙了整個國家的法治進程,性質惡劣,問題嚴重。在道德建設之中,“官德”的建設尤其引人注目。對于領導干部來說,不僅僅需要對由于道德帶來的道德批判力有所顧忌,更加需要做到的是時刻以強烈的道德感來要求自己,達到一種時刻的自我提醒。“官德”建設,從本質上來說,也是職業道德的范疇。但是由于官員的特殊性,其對于整個社會的意義更加巨大。在如今,“反腐”成為了官員和黨員隊伍建設中一個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匯,也是在要求這種“官德”的加強。領導干部和國家公職人員,需要建立和遵守這種道德,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民,更好的維護黨和國家的形象。
在如今,我們面臨著更加開放的社會,與世界同步發展接觸,共同呼吸。這種開放社會帶來了信息和空間的互動,也帶來了各種文化、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這個時候,如何能夠更好的把握形勢,利用有利的因素,不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擾也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領導干部,也需要更好的、更加堅定的堅持理想,堅持追求,堅持進步,為人民帶好頭。以更加優良的道德情操來要求自己,以法律為準繩,不斷的解放思想,絕不與腐敗勢力和墮落勢力同流合污。
四、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從每一個公民做起
德治國中各項內容之中,要求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以此來更好地達到對傳統美德的弘揚。
在以德治國的內涵要求之中,個人品德教育值得我們特別的重視。所謂的個人品德,其建設包含了社會道德教育以及個人道德修養兩個方面的內容,也是集中的體現出了一個人的道德層次。這同樣也說明了,個人品德建設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雙方面的意義。個人品德能夠幫助人們不斷的進行自我完善,并且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對于社會中,道德與法律更好的發揮其作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意義。如果公民的個人品德低下,法律與道德的約束作用是無法完全的顯現出來的,那么整個社會的管理將會更加困難。而在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個人品德同時具有極其重要的精神力量,對其產生正面作用。
個人品德的建設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口號中,我們有非常多的手段讓其變得實用、有效,從而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個人品德建設的過程之中,公民可以從自身做起,去自覺的加強道德修養,并且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來學習。無論是通過閱讀,抑或是加強教育培訓都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時,像身邊的道德模范學習,尊重有優良道德情操的普通人。每一年,全國都會涌現出相當多的具有典型價值的道德模范,他們的事跡能夠感染人、打動人,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而與此同時,也許身邊的一些普通人,并沒有這樣的機會去曝光,但是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也能夠帶給我們反思,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上班從不遲到早退的普通白領,還是永遠微笑著對待客戶的柜臺接待人員,都在平凡的人生中體現出了道德的光芒。第三,任何時候,都需要重視實踐的力量,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去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個人品德。
個人品德的建設同時也對公民的法律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刻,任何場合,都需要尊重法律,并且學會運用法律的力量。具體表現在,講法律、講證據、講程序、講法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個人品德建設,道德建設,與法律建設是分不開的。
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角度來說,它所要求的,并不僅僅是一部分領導者、官員的努力。它更需要的是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要求每一個公民,從自身開始,自律、自我提升、影響他人、共同創造和建設。無論是個人品德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長久的積累,必將從量變帶來質變,產生質的飛躍。個人品德的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要求是相互一致的。在我們進行個人品德的建設過程之中,也需要隨時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來達到兩者的統一。
五、結語
如今,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時期。在這種關鍵的時刻,必須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互結合,一方面,建立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另一方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互協調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而社會主義價值觀,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道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社會主義價值觀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創新,也充分的考慮到了當前我國發展的現實,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力量,一起加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在社會主義價值觀整體內容的指導之下,不斷的加強法制和道德建設,唯有如此,才能夠把握住我國社會主義前進的方向,爭取社會主義建設更大的勝利。
參考文獻:
[1]王琳.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探析.大連海事大學.2014年.
[2]洪曉楠,何美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解讀.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1).
[3]張巖.轉型時期中國法治特點研究.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