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治理中對國家力量介入的需求具有內生性。具體體現在兩點:一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不僅僅是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后,股東(所有者)基于保護自身權益而展開的監控公司高管(日常事務實際控制者)行為的一個理性博弈和制度架構問題,更是如何克服公司運營過程中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問題;二是公司治理實踐中公司自治表現出一定不足,尤其是“組織成本”或者說官僚成本的存在,以及外部性問題,需要外在力量——國家力量的介入。
關鍵詞 公司治理 國家力量 介入
作者簡介:李瑩雪,中國水電港航公司。
中圖分類號:D926.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208-02
當下公司治理的最直觀體現,似乎就在于對公司出資者(股東)和公司日常事務實際控制者(高管)之間的權責進行合理劃分,確保公司出資者(股東)能夠有效監管公司日常事務的實際控制人(高管)。 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司治理似乎就是公司內部的事宜,公司出資者(股東)想對公司日常事務的實際控制者怎么監管,監管到何種程度,與外界似乎沒有多大的關系。但實踐中,國家對公司治理進行很大程度的干預,公司架構(董事會、監事會)如何設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何時召開,如何召開,在公司法都有具體規定。若公司運作中違反這些具體設置,相關人員可向法院申請公司作出的決定不具法律效力。在法治社會,一切公權力都需要得到法律的明確授權,必須列入政府的權力清單方可行使。在強調增強企業活力,為企業放權的今天,卻對公司治理設置如此多的限制和政府干預路徑。這種矛盾現象不能僅僅用市場失靈需要政府介入來干預加以籠統解釋。需要通過解析公司治理的歷史淵源,剖析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尋找公司治理中的自治不足,尋找出公司治理中對國家力量介入的內在需求性,從而來解釋這一矛盾現象。
一、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解析
公司治理理論在學術界興起的歷史來說,并不長遠。最早對公司治理理論加以研究的應是美國學者伯利和米恩斯,其在1932年出版的《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中提出了“經營者支配論” 。所有權 和控制權的分離是現代公司的一個基本特征,隨著股權日益分散化,股東日益脫離了對公司日常事務的管理,加之信息的不對稱和“經濟理性人”所引發的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公司實際控制在了管理者手中。公司治理伴隨著所有權和控制權(或者說經營權)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如果是所有權和控制權歸于同一個主體來行使,那自然不會存在什么公司治理問題。因此,公司治理問題首先是,基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導致的控制者對所有者合法權益的侵損可能性,所有者因而展開的監控公司控制者行為的一個理性博弈和制度架構問題。
但這并不是公司治理的全部內容。控制權之爭,僅僅是公司治理的一個表象,在此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維護股東權益(即所謂的“所有者”權益)固然不錯,但公司設立的目的到底為何,如果因為維護股東權益侵損到了公司存在的根基——有效率地進行生產,那么維護股東權益還有何意義?需知股東最大的權益就在于通過設立公司這一手段,使得原有資本保值和增值,而保值和增值的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有效率地專業性地在市場中競爭。公司之所以能夠替代個體,作為市場中最重要的主體,固然有資本聚合性的優勢,但核心因素仍在于因其專業性而取得的市場競爭效率優勢。
因此,公司治理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克服公司運營過程中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問題。作為以營利為目的存在的經濟組織,其核心在于因其高效從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得以立足和發展,并為股東和社會創造財富。而要實現最大程度地創造財富,則不僅需要產出,更需要低成本地產出。
二、公司治理中的自治不足
按照科斯的理解,交易成本無所不在。企業作為市場價格機制的替代物,能夠有效地降低因選擇交易對象以及為達成交易目的而彼此耗費的談判費用。威廉姆森認為,企業是與市場形成對照的管理等級制的組織,是以科層組織來對資源進行配置的治理結構。 企按照韋伯的認識,科層制作為現代社會官僚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征,形式合理性和上下級之間分工的明確性是其內在的要求。科層制的運作如同流水線生產一般,是一種順暢而高效的運作方式。但實踐證明,這只不過是一種奢想而已,作為科層組織中的具體官僚,也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在運作的過程中必將會偏離原先設定的組織目標,單獨追求自己的個體利益。作為科層制的經濟組織——公司也一樣,必將會發生各種虛耗的費用。加之高層管理者偏向于享受,缺失進取心,盡管一定程度上對其“忠實”義務能夠以各類禁止性規定的方式加以直接管制,但就“勤勉”義務而言,卻仍是束手無策。虛無的“商業判斷”原則,依舊沒法改變管理層掌控公司、侵損投資者權益的事實。而且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即使對于“忠實”義務的實現,也不僅僅單靠公司治理內部機制的約束,而是借用了法律強行性的外部管制。
而且,企業的運作必然要涉及雇員、債權人、甚至與周邊環境等一系列關系。企業在與這些關系的處理中,要么視野短缺,決策短視 ,要么職責過重,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如以公司和企業所擔負的環境責任為例加以考察,環境污染企業通過污染所帶來的企業利潤固然是一方面,但對經濟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