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的老齡化,養老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本文從熱播劇《離婚律師》一劇中的情節說起,探討我國遺贈扶養協議和以房養老制度的現狀和完善。
關鍵詞 遺贈 扶養 養老
作者簡介:喬曉靜,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042-02
熱播劇《離婚律師》2014年8月開播后,觀眾在對引人注目的劇情和熱辣臺詞討論的同時,其中很多法律問題也引發人的關注和思考。《離婚律師》第二十九集描述了該劇主人公池海東律師的助理潘小東身上發生的一個故事:潘小東的大伯無兒無女,孤身一人,在前幾年和潘小冬簽訂了遺贈扶養協議,大伯中風后,潘小東對待大伯態度惡劣,并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老人通過居委會要求解除和潘小東的遺贈扶養協議,以后住進養老院,以房養老,潘小東不同意,從而鬧得沸沸揚揚。
我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于2006年2月首次公布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百年預測,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今后老年人的增長數量和所占人口的比例的加大將會使社會養老問題日漸突出,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一系列與家庭養老、社會保障等傳統方式并存的新型養老模式被提上日程。其中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和“以房養老”兩種養老模式尤其受人關注。
一、遺贈扶養協議制度及其完善
(一)遺贈扶養協議的性質及其特征
劇中潘小東和大伯簽訂的是遺贈扶養協議。遺贈扶養協議是當事人雙方訂立的以扶養和遺贈為內容的協議。按照這種協議,扶養人對受扶養人負有生養死葬的義務,受扶養人則負有將約定的財產遺贈給扶養人的義務。
遺贈扶養協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遺贈扶養協議是雙務有償的法律行為。遺贈扶養協議一經有效成立,就對協議雙方產生約束力,遺贈方和扶養方都應承擔相應的義務。第二,遺贈扶養協議具有生前法律行為與死后法律行為的雙重屬性。扶養人應對遺贈人盡扶養義務,這是其在生前的效力;但財產的贈與在遺贈人死亡后才能發生效力。第二,遺贈扶養協議的遺贈人只能是自然人,扶養人則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集體所有制組織。第四,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優先于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根據《繼承法》第5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應先執行遺贈扶養協議,然后才按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處理遺產。
遺贈扶養協議作為我國繼承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過去的實施過程中,對于贍養孤寡老人,彌補國家社會保障不足之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遺贈扶養協議的解除制度
遺贈扶養協議可以解除,但是我國《繼承法》對于遺贈扶養協議的解除事由未作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五十六條規定,遺贈扶養協議單方解除的情形有兩種:一是扶養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扶養義務,被撫養人可以解除扶養協議,撫養人不享有接受遺贈的權利,并且已經支付的扶養費用,被撫養人無需返還;二是被扶養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遺贈扶養協議,導致協議解除的,應補償扶養人相應的扶養費用。而對于遺贈扶養協議的解除方式,我國現行法未作規定。根據以上規定,在《離婚律師》一劇中,潘小東的大伯可以要求單方解除遺贈撫養協議,可以先和潘小東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以請求法院解除,但是大伯負有舉證潘小東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對他的扶養義務。
(三)我國遺贈扶養協議制度的完善
作為安排受扶養人生養死葬及死后財產歸屬的協議,《繼承法》中僅有兩個條文涉及該項制度,《意見》也僅有兩個條文對其進行了規定,我國遺贈扶養制度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我認為遺贈扶養協議制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擴大遺贈撫養協議的扶養人范圍。現行我國《繼承法》規定的遺贈扶養協議,是在原農村“五保協議”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繼承法》中規定的遺贈扶養協議制度已經不再適用社會的發展變化了。根據《繼承法》的規定,受遺贈人只能是法定繼承人之外的公民或集體所有制組織。在在我國農村地區,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日益嚴重。而在城鎮地區,低水平的養老保險根本無法解決養老問題,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城市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隨著子女異地工作,異地安家不斷增加,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日益普遍。現行《繼承法》的受遺贈人范圍的限定極大的局限了養老模式的發展,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國家需要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另一方面應努力擴大遺贈扶養協議中扶養人的范圍。我認為,社會組織只要具備養老的職能,都可以成為遺贈扶養協議的扶養人,而不具備法定扶養義務的法定繼承人也可以成為扶養人,這樣可以擴大扶養人的范圍。
第二,我國《繼承法》應當增加對遺贈撫養協議的規定。在現行的《繼承法中》,只有第三十一條涉及到對遺贈扶養協議的規定,而且是原則性規定,在現時生活中缺乏可操作性,應當增加其規定的內容,充實遺贈扶養協議制度的內容。其一,扶養人盡到對遺贈人的生老死葬義務標準沒有確定。當事人如果在遺贈扶養協議中就“生養死葬”做出了明確的約定的,就應當按照約定來執行,而如果沒有進行約定的,應該確定法定標準,而《繼承法》中對這一法定標準沒有進行規定。筆者認為,對于“生養”的標準,可以參照當地的平均生活標準來確定,滿足遺贈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像《離婚律師》中潘小東對待自己大伯的態度,不僅沒有照顧到老人的基本生活,甚至存在虐待老人的情節;而對于死后安葬的標準,應當尊重死者意愿,尊重當地習俗,不鋪張浪費為標準。
第三,《繼承法》應當增加關于遺贈撫養協議解除制度的相關規定。《繼承法》中并沒有對遺贈扶養協議的解除原因作出規定,只有《繼承法》意見中有一條規定,但是規定非常簡單,不夠全面。筆者認為,《繼承法》應該完善對遺贈扶養協議解除制度的規定。其一,對于解除事由應作全面規定,增加當事人約定解除的規定,并增加當事人單方解除遺贈撫養協議的相關規定。而對于遺贈扶養協議的解除方式,現行法未作規定。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參照國外的相關規定,對于當事人協議解除遺贈撫養協議的,應當以書面協議為之,而對于遺贈人或者扶養人單方解除遺贈扶養協議的,應當采取訴訟方式。
二、“以房養老”制度的分析和設想
劇中潘小東的伯父提出解除遺贈扶養協議之后,要“以房養老”。所謂的“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這種養老方式被視為完善養老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補充。 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按計劃“以房養老”政策于2014年上半年試行推廣。
“以房養老”模式起源于荷蘭,發展最成熟的是美國,該模式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相繼推出,已經成為全世界老年人改變傳統生活方式、享受高質量生活和實現生活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徑。現在“以房養老”在我國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進行了試點,但很多地方反饋并不盡如人意。
(一)以房養老制度的推行障礙
第一,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有著“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傳統,很多老人認為只有因為子女不需要房屋或者無兒無女才可能變更房屋的產權,這部分老人普遍抱著“有房才有家”的觀念,認為自己生前變更房屋產權將會使自己無家可歸。而且,在傳統觀念里,只有無人愿意贍養的老人才住進社會福利機構,老年人如果主動住進社會福利機構覺得讓子女和自己都難以接受。
第二,社會福利機構條件層次不齊。老年人不愿意住進社會福利機構,除了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之外,還有目前我國社會福利機構的條件普遍較差,養老院里面護理人員缺乏專業素養,文化素質偏低,沒有進行過專業培訓,養老院的硬件設施質量也不高,衛生條件也不好,很難滿足老人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的要求。
第三,缺乏相關法律的規制。“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涉及很多方面的法律制度,但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對“以房養老”模式進行規范,在實踐中各地的做法也不盡相同。養老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對于完善社會養老新模式,政府有責任采取多種方式的監管,制定相關法律政策予以宏觀調控。
第四,產權制約。我國推行的住宅用地70年年限也是保險公司和銀行等機構普遍擔憂的問題。當老人年邁將房產抵押時,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大都已經不多,而當老人身故后,房子的使用年限更是所剩無幾。保險公司或銀行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來補償已支付的養老金成本,一方面所能承受的給付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風險也較大。
第五,適用對象范圍小。“以房養老”符合條件的最有可能是獨居或孤寡老人,或膝下無子女、子女定居國外的老人,這些老人沒有繼承等問題。但是即使這類老人也擔心,一旦簽訂協議,即失去了對房屋的所有權,落入沒房也沒錢的境況,這讓許多老人心理難于接受。
(二)我國“以房養老”的設想
針對以上“以房養老”過程中遇到的障礙,對我國“以房養老”提出以下設想:
第一,構建符合國情的制度環境。老年人以自有房產來獲取養老經濟來源,不再只依靠公共財政,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壓力,如能有效開展,其社會效益明顯。因此,政府應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在充分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基礎上,為“以房養老”提供可供發展的環境。“以房養老”業務所涉部門較多,政府應發揮其引導和協調的作用,通過統籌形成合力。作為實務的具體操作者,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實質上為政府承擔了一部分養老義務,必然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建議政府提供擔保以消其顧慮,增強其積極性。而由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來開展“以房養老”業務。
第二,積極進行相關試點。符合中國國情的“以房養老”業務模式的成熟和完善,需要政府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試點,探索具體做法,特別是如何解決當前出現的難點問題,如貸款年限和金額的合理確定、風險防范等,從中總結成功經驗,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路徑,為廣泛開展夯實基礎。“以房養老”作為一種新興事物,要得到國人特別是老年群體的認可,有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第三,國家制定養老規劃,成立專業住房銀行。實施“倒按揭”養老模式需要政府承擔更多責任,最好的方式是由政府作為擔保人,成立專業性銀行。成立專業銀行可以降低商業金融機構在“倒按揭”過程中的風險,也可以降低“倒按揭”產品的貸款利率,如果“倒按揭”產品的貸款利率與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持平或更低,將有助于“倒按揭”養老模式的推廣。建立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以房養老”模式。
雖然我國要推行“以房養老”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和問題,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除了基本的社會養老保險金,“以房養老”的模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以房養老”是社會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我國養老制度發展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周戰超.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1).
[2]朱勁松.保險公司開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可行性簡析.上海保險.2008(2).
[3]陳本寒.我國遺贈扶養協議制度之完善.政治與法律.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