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基本理念,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建立了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但這一機制的運行尚處于初級階段,其程序構建和配套機制的完善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本文以偵查監督部門辦理批捕案件為視角,提出開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構想,期望為我國的法治進程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關鍵詞 偵查監督部門 捕后羈押必要性 審查
作者簡介:張紅,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055-02
眾所周知,逮捕不是刑罰,羈押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懲罰犯罪,而是在于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其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出現逃跑、串供、毀滅證據等妨礙訴訟的行為或者繼續犯罪。因此,偵查監督部門在對犯罪嫌疑人做出逮捕羈押措施后,應避免一經羈押就不再審查的問題出現,因此在應對羈押的理由進行持續的審查時,一旦發現羈押的理由不存在后,就應立即結束捕后羈押的適用。本文僅對偵查監督部門適用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情況進行分析,以求更好的適用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這一新機制。
一、偵監部門開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之現狀
(一) 逮捕羈押率高位運行
隨著近幾年尊重和保障人權理念的不斷深入,犯罪嫌疑人的人權逐漸被人們重視,逮捕羈押率也在逐年降低,但與國外保釋為原則,羈押為例外相比,逮捕羈押率過高依然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大特點。
(二)涉嫌犯罪人員捕后判輕罪率較高
本文中所提到的捕后判輕罪案件,是指案件批準逮捕或決定逮捕后,犯罪嫌疑人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緩刑、單處附加刑或者免于刑事處罰的案件,該類案件主要表現為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并不嚴重,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不大的情形。從近些年的司法實踐來看,捕后輕罪判決率存在偏高的現象。而對被判處輕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長期羈押,不僅不能有效遏制犯罪,及時化解社會矛盾,而且還會嚴重地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損害執法機關公正辦案,執法為民的形象,同時還會增加司法成本,造成看守所中嫌疑人間的交叉感染,不利于挽救和教育犯罪分子。
二、當前現狀產生之原因分析
(一) 辦案人員的執法觀念比較陳舊
首先,受傳統執法觀念的影響,偵查人員寄希望于羈押環境來獲取口供的觀念尚未改變。雖然尊重和保障人權已被寫入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但是,我國偵查人員對羈押的過度依賴依然是我國高逮捕羈押率的直接原因。同時,逮捕羈押措施又是強制民事賠償、緩解上訪壓力的“特效藥”,導致現階段任意羈押情況嚴重,超期羈押屢禁不止,高逮捕率,高羈押率,捕后適用延押的情況很多。其次,偵監部門辦案人員“夠罪即捕”的做法依然較為普遍。在司法實踐中,由于錯捕追責、國家賠償等原因,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時對逮捕的事實證據條件把關較嚴,盡量避免錯捕的發生,捕后無罪、不起訴、撤案率都比較低。相對來說,辦案人員對罪行的把握也比較容易,而對社會危險性的判斷則受諸多內外因素的影響,實難把握。由此,造成長期以來,我們在辦理審查逮捕案件時往往只重視證據要件即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審查,而忽視對社會危險性要件即逮捕必要性的審查。
(二)偵監部門對輕罪案件缺乏捕后跟蹤監督
捕后輕罪判決率較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受證據材料和辦案時間的限制,辦案人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社會危險性事由考慮不足。(2)在逮捕必要性的把握上,逮捕決定的作出往往受當事人上訪、維穩、偵查等因素的影響。(3)捕后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發生變化。如犯罪嫌疑人在捕后出現了認罪悔罪表現、檢舉揭發等立功情節、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等情況,這些是造成捕后輕罪判決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捕后判決結果雖然不是評判逮捕質量的唯一標準,但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卻是逮捕質量的重要依據。如何克服這些制約因素,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有關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法律規定不完善
新刑訴法第93條對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機制作出了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作為一種新的工作機制,上述較為原則的規定,實際上缺乏可操作性。對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主體資格問題、程序啟動問題,及審查內容等實務性問題沒有詳細的規定。緊扣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規則》)《規則》在第616條至621條對刑訴法93條規定進行了部分明確和細化,但并不全面和具體。過于原則的法律規定,也是制約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全面開展的重要原因。
(四)個別辦案人有抵觸情緒
批捕環節已經進行了一次羈押必要性審查,逮捕之后對同一個案件再次進行審查,無疑會增加辦案人的工作量。在“案多人少”的壓力下,有的辦案人對該制度執行極易出現消極應對情況,多少會存在方便訴訟或者減少麻煩的心理,不變更、少變更,或者除非發現繼續羈押確有錯誤才進行變更。有的承辦人擔心改變決定后,犯罪嫌疑人可能作相對不起訴或者被判處有期徒刑緩刑以下的刑罰,影響了逮捕案件質量和考核評價成績,還有的辦案人擔心變更強制措施后,犯罪嫌疑人不到案,影響訴訟順利進行,個人還有承擔責任的風險。以上原因導致一些辦案人對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開展缺乏動力,歸其原因,是缺乏科學考評機制。
三、偵監部門開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配套機制之完善
(一)要轉變辦案人員陳舊觀念
要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確實落實在決定和適用強制措施上,克服有罪既捕、一押到底的思想,根據案件情況和犯罪嫌疑人的情況選用強制措施,對于不具有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可以不采用強制措施,盡量不采用強制措施,能采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就不采用逮捕,能不羈押的就變更強制措施。這樣有利于保障人權,又有利于節約司法成本。
(二)進一步完善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措施
此次刑事訴訟法對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強制措施做了較大的修改。目的在于強化了操作性和實用,減少辦案機關對拘留、逮捕羈押性強制措施的依賴。但實踐中,辦案機關往往因為擔心犯罪嫌疑人脫逃或者不應訴,而不敢作出不捕或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了辦案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有選擇地責令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規定,包括不得進入特定的場所,不得與特定人員會見或者通信,不得從事特定的活動,將護照等出入境證件、駕駛證件交執行機關保存等。偵查監督部門在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偵查機關提出適用上述有關特殊禁止令的建議,從而更有效的發揮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的效能,防止出現社會危險性出現。
(三)增強與偵查機關、監所檢察等相關部門的聯系
建立羈押必要性審查溝通配合機制,必須做到及時了解案件偵查取證的進展情況,充分聽取有關辦案機關、辦案人員的意見。監所檢察部門要發揮本職職能,提供在押人員的羈押情況,形成相關材料。同時要加強與控申、公訴等部門的密切配合,建立與有關內部業務部門的情況通報、信息共享、線索移送、結果反饋等制度,暢通監督渠道、形成監督合力。定期與上述部門召開座談交流會議,互相通報有關情況,協調解決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中的問題。
(四)建立健全科學考核評判機制,解除辦案人的后顧之憂
深入推進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必須解決檢察機關辦案人的后顧之憂。偵查監督部門辦案人員在實踐中對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還存在顧慮,擔心經過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變更強制措施后,犯罪嫌疑人往往判刑上不去,影響逮捕的質量和考核評價成績。還有的擔心犯罪嫌疑人不到案,責任落在檢察機關辦案人的身上。解決這些問題和顧慮,除了要進一步轉變執法理念、強化和尊重人權外,還要進一步健全符合逮捕工作規律、特點的科學考評機制,主要做法包括:改變用判決結果評價逮捕質量的做法;建立案件差別化的評判機制;只要依法開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提出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即使犯罪嫌疑人被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后,有不到案或者重新犯罪等情況,也應讓辦案人獲得責任豁免。
參考文獻:
[1]孫謙.逮捕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孫鍇,季剛.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性研究.法治與社會.2013(6).
[3]姚莉,邵劭.論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以新《刑事訴訟法》第93條為出發點.法律科學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