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制化進程的加速,對公安機關刑事執法辦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地公安派出所辦理刑事案件仍存在辦案經驗不足、程序不規范等顯著問題,其中許多執法行為和執法環節亟需規范。本文以D區為樣本,對該區公安派出所刑事執法活動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以期發現解決問題,促進公安派出所刑事執法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 公安派出所 刑事執法 調研報告
作者簡介: ?武玉愛,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63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31-02
一、公安派出所刑事執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實體方面存在的問題
1.立案中存在的問題。(1)應當立為刑事案件的盜竊列為治安案件。公安派出所因對盜竊案定罪量刑標準的變化沒有及時掌握,僅以2000元的數額作為刑事立案標準,而對多次、入戶、攜帶兇器、扒竊,但數額不到2000元的,誤以為不構刑事立案標準而立為治安案件。
(2)將不應當立為刑事案件的經濟糾紛立案偵查。依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機關在審查后“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應當立案”。即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后,應先初查是否達到立案標準,但在經濟類犯罪案件中,公安派出所在接到被害人報警后,往往根據被害人的陳述草草立案后便將案件移交經濟偵查大隊,后經過經偵部門進一步審查,不能認定有犯罪事實,因此導致偵查機關陷入被動地位,還有可能引起一些社會問題。
(3)對人立案的弊端。公安機關在偵查中對達到刑事立案標準的案件,如被害人構成輕傷以上的尋釁滋事案、故意傷害案,根據基本確定的犯罪嫌疑人將案件立為“某某尋釁滋事案”或“某某故意傷害案”。因此時并未查清犯罪事實,亦無法鎖定犯罪嫌疑人,對人立案有先行定罪之嫌,其弊端更表現在,經進一步偵查發現犯罪行為非嫌疑人所為,或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時,偵查機關容易陷入被動。因此為準確立案,應當對事而非對人,如以上案件可立為“某某被傷害案”。
2.運用法律不當。(1)將故意傷害(輕傷)案件調解后作為治安案件處理,或是直接撤案。《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九條規定:“對于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此類案件,法律只是賦予了公安機關從寬處理的建議權,并沒有賦予其對刑事案件的裁決權。做撤銷處理的案件種類,《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如下:“經過偵查,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一)沒有犯罪事實的;(二)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三)犯罪已過追訴時效的;(四)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五)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六)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輕傷案件不屬于上述情形,偵查機關將輕傷案件撤案或作為治安案件處理缺乏法律依據。
(2)引用法律條文不嚴謹。將犯罪嫌疑人拘留時間延長至三十日時引用“因特殊情況”的說法,不符合法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請審查批準的時間可以延長至三十日”。因此將犯罪嫌疑人延長拘留至三十日只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三種情形。
3.證據意識薄弱。(1)不注重現場勘查。現場勘查是刑事案件偵查的起點和基礎,是獲取案件線索和證據的源泉。入室盜竊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經常會遺留手印、腳印等證據線索,及時提取現場遺留的此類重要證據,可以迅速有效的推動案件偵破,公安派出所不注重現場勘查,導致案件偵查難以開展。調查發現,公安派出所破獲的入室盜竊案只占接警中此類案件的35%。
(2)調取證人筆錄不及時。偵查人員在處理故意傷害、尋釁滋事等案件時,到達現場后沒有及時取證,而是先行安排受傷人員入院治療,待傷情鑒定作出達到刑事立案標準再行調查,此時取證已是事倍功半,甚至可能發生證據滅失或干擾證人作證、串供等現象,無法還原案件事實。公安機關在辦理此類案件時,應當高度注重證據的提取,不論最后是否能夠成立刑事案件,案件發生時都應認真對待、仔細取證,待相關證據都提取到位,再來分析是否構成刑事案件以及構成什么刑事案件。
4.筆錄中存在的問題。(1)筆錄重點不突出。犯罪嫌疑人供述內容前后不一致的,未針對不一致的原因進行訊問;容易混淆的罪名之間,沒有針對犯罪構成重點訊問(詢問),如一行為在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之間難以確定時,要對犯罪原因進行重點訊問(詢問);犯罪嫌疑人主觀故意或明知難以認定時,應從司法解釋規定的客觀行為重點進行訊問(詢問),以明確推定主觀方面。
(2)證人證言存在復制情形。辦案人員對在場的多個證人作筆錄時,采用復制粘貼的方法,形成多人對同一事實描述高度一致的筆錄。這樣的證人證言表面上互相吻合,但因內容高度一致,有“編排”之嫌,難以令裁決者信服,有喪失證明力的風險。
(3)犯罪嫌疑人的訊問筆錄內容前后重復。部分案卷中對犯罪嫌疑人做出的多份筆錄,其內容前后基本一致,存在重復的現象,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其對之前的供述應該得到固定,但之后便沒有必要再多次進行重復。
(二)程序上存在的問題
1.告知或通知不到位。一方面,因疏忽導致的告知或通知瑕疵。刑事拘留或逮捕后沒有依法進行對犯罪嫌疑人家屬的告知程序,《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和第九十一條分別規定了對犯罪嫌疑人拘留和逮捕后應當在二十四小時內通知家屬,雖然法律同時規定“無法通知的除外”,但對此情形應在案卷中予以說明。鑒定意見未告知犯罪嫌疑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將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是保障其合法權益的需要,犯罪嫌疑人若對鑒定有異議,可以申請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另一方面,由于對新法學習不全面導致的告知瑕疵。2013年實施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三款規定:“詢問未成年被害人、證人,適用第一款……規定”(應當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詢問未成年證人時未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不但違反了法律程序,實體上也不能保證證據的證明力,該瑕疵證據若不加彌補,有淪為非法證據的風險。
2.證據存在程序上的瑕疵。(1)筆錄制作不嚴格。起止時間或地點沒有填寫,沒有辦案人員簽名或只有1名辦案人員簽名。
(2)書證不符合要求。調取書證時缺少調取手續,復印件沒有加蓋被調取單位的公章或者缺少兩名辦案人員手寫簽名。
(3)取證程序違法。因證人無法書寫需代簽字時,有二人同時在場的現象,違反了《刑事訴訟法》“詢問證人應當個別進行”的規定。代簽字后,偵查機關又對該代簽人員調取筆錄,因其代簽時已參與本案,不能作為證人對本案作證,該取證程序違法。
(4)不注重對收集證據過程合法性的固定。按照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才具有合法性、客觀性和真實性,才能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使用。如有些物證提取過程沒有記錄,導致證據鏈不完整和緊密。偵查機關提取證據過程中必須注重保留證明偵查活動合法、獲取證據來源合法的證據,尤其在提取視聽資料、作出勘驗、檢查筆錄等過程中必須要注意保留收集過程合法的證據,否則該證據的證明能力將會遭到質疑。
二、原因分析
(一)人員少、任務重
調查顯示,每個鄉鎮派出所通常設置民警3-10人不等,每年大約接警450起、辦理治安案件40起;每個城里派出所通常設置民警20人,每年大約接警2000起、辦理治安案件200起。由于派出所民警接觸的多為基層群眾,處理的案件多系家庭鄰里糾紛導致,有道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加之許多矛盾由來已久,當事人互不讓步,倘若處理不當還可能會導致矛盾激化,因此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才能將案件處理妥當。同時,為保證辦案質量,出警及辦案須兩名以上有資格的民警參加,派出所現有人員配置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
(二)業務能力欠缺
1.刑事案件數量少,辦案經驗不足。派出所工作雖然任務繁重,但每年辦理的刑事案件數量有限。一般鄉鎮派出所每年辦理8件左右,城里派出所每年辦理25件左右。派出所民警辦理刑事案件的機會有限,辦案經驗不足。在派出所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辦理刑事案件只是其中一部分,民警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時間有限、動力不足,對法律知識不熟悉,不能及時掌握新的法律及司法解釋,不能真正理解立法本意。如接到經濟類案件報警,若熟練掌握相關法律規定及解釋,在不夠立案標準時向當事人釋法說理,有理有據的解除當事人心中的疑惑,便可避免出現不應當立案而立為刑事案件的情況,提高應對當事人上訪的能力。
(三)對程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執法辦案中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實踐中仍然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檢查中發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對程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的,如告知或通知不到位、筆錄中存在的瑕疵等。倘若因程序不嚴格而授人以柄,案件處理起來就會遇到莫大的障礙,如以上提到的詢問未成年證人時未通知監護人到場的案件,倘若該證人證言在案件中所起作用很關鍵,當事人對該證據提出質疑后案件的審查就會陷入一個尷尬的局面;案件程序上有瑕疵,實體處理結果即使是公正的,也難以讓人信服,如辦案人員不能達到兩人以上的條件,案件的公正性將會受到質疑。從長遠來看,對程序的輕視必將不利于法律公正和司法尊嚴的維護。
三、下一步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確保派出所執法水平的提高
1.充實人員配備,建立專業隊伍。派出所工作任務繁重,目前的人員配備不能滿足工作需求,導致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辦案精力不足。公安機關應充實派出所人員,保證辦案人員配備。成立派出所刑事偵查組,進行專業培訓后負責辦理刑事案件,既能保證刑事案件的質量,也減輕了民警工作壓力。
2.完善培訓制度,提高業務能力。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刑事執法人員,必須具備過硬的業務能力,包括精通相關法律知識、有強烈的證據意識并能熟練運用各種偵查措施和手段。提高派出所民警辦案能力,需要加大培訓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提高民警理論知識水平。同時建立交流學習的制度,派出所民警到刑偵大隊等經驗比較豐富的部門輪崗,通過實踐豐富辦案經驗,提高辦案水平;公安機關選派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的同志到派出所做指導。通過互相交流學習,提高派出所民警的業務能力。
3.提高思想認識,嚴格、規范執法。樹立嚴格的證據意識,注重及時、客觀、全面地收集、固定證據。樹立法律至上的意識,嚴格引用法律,嚴格執行法律。樹立程序與實體同等重要的意識,從程序上保證案件辦理的公正、合法。建立健全執法規范化制度,制定嚴格、統一的標準,從接警、立案到偵查取證、案件處理,強化和細化執法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規范化要求,提高執法規范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工作交流和信息交流共享機制
目前,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監督形式主要是接受信訪舉報、到所現場巡查、依法介入偵查、調閱案卷材料、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拓展工作聯系和信息共享的平臺,才能使對公安派出所的監督日常化、常態化。檢察院與公安機關應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共享平臺。公安機關定期將立案、偵查、執行過程中的相關情況傳送到信息平臺中,包括所有刑事案件的立案情況、采取強制措施情況、結案移送情況等,及時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檢察機關可以隨時查閱,以促使信息交流實現常態化、規范化。
(三)依托派駐檢察室,加強對公安派出所的監督
近年來公安機關刑偵體制改革重心有下移趨勢,公安派出所在刑事執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顯現,派駐檢察室的設立,適應了檢察機關對公安派出所刑事執法監督的新要求。在對公安派出所的監督中,應加強偵查監督部門與派駐檢察室的溝通協作,依托派駐檢察室,利用檢力下沉的優勢,加強對公安派出所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