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案情回放
藍雪公司接受普順公司委托,于2011年5月持報關單以進料對口貿易方式向A海關申報出口電度表主板4320個,申報總價為368841.6美元,指運地為澳大利亞。A海關發現,實際貨物為控制臺服務器90臺,總價為34051.74美元,指運地為愛爾蘭。經調查,發生上述情事的原因是,藍雪公司未對普順公司所提供報關資料的真實性進行合理審查,將普順公司另一批待出口貨物的發票、裝箱單等誤作為了申報出口貨物的商業單據并據其辦理申報手續。藍雪公司申報不實的行為影響了國家稅款征收,涉及漏繳稅款共計人民幣276960.54元。A海關認定申請人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二十四條之規定,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七條所列之違規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對申請人科處罰款人民幣3萬元。A海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五條第(四)項另案對普順公司作了處罰。
爭議焦點
藍雪公司不服A海關行政處罰決定,向其上一級海關申請行政復議。藍雪公司認為:第一,其與普順公司無實質上的委托關系,未簽過協議亦無合同約定,該司僅與聯發報關公司發生業務聯系,按照聯發報關公司提供的資料進行報關;第二,聯發報關公司通知其有相關批次貨物出口時,其對送來的報關文件已進行了審查,只是因業務員個人疏忽,弄錯了出口消費國,但僅影響統計,并不會影響國家稅款征收;第三,普順公司提交給聯發報關公司的報關資料有誤,導致申報影響稅款征收,因此影響稅款征收的是普順公司,并非申請人疏忽所致;第四,申請人自成立以來一直合法經營,一度被評為A類管理企業,A海關前述行政處罰明顯過重,將影響其聲譽,并將導致管理類別被降級。
復議機關經審查認為:根據《海關法》第十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申報管理規定》第十二條之規定,報關企業接受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的委托辦理報關手續的,應當對委托人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合理審查。藍雪公司接受普順公司委托,向海關辦理報關手續,未對發票、裝箱單等商業單據與出口貨物的實際情況是否相符進行合理審查,致使貨物的品名、數量、價格、指運地等應當申報的項目申報不實,影響了國家稅收征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對其應予處罰。涉案貨物報關單、普順公司與藍雪公司簽訂的《代理報關委托書》、普順公司及藍雪公司有關人員詢問筆錄等證據證明,藍雪公司接受發貨人的委托辦理了報關手續,因此申請人所主張的其僅與聯發報關公司發生業務關系、與普順公司無實質上的委托關系等,無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此外,本案處罰幅度適當,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企業分類管理辦法》的規定,對申請人評級不會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A海關行政處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根據《行政復議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決定予以維持。
以案說法
報關企業應當對委托人提供情況的真實性作合理審查。具體應當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委托、代理法律關系應當依授權委托書確定。
《海關法》規定報關企業在報關時需向海關出示委托人簽署的授權委托書,作為確定為報關代理人被授權及其授權范圍的書面證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其他企業在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居中開展了口頭聯系、協調,在《代理報關委托書》等未更改的情況下,海關仍以書面協議等確定的法律關系為準。普順公司與藍雪公司實際簽訂有《代理報關委托書》,明確藍雪公司代普順公司辦理涉案貨物的報關手續,因此盡管藍雪公司在復議中多次強調,該公司收到的報關單證皆系聯發報關公司交來,其實際與普順公司并無直接聯系,復議機關仍認定其主張無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
此外,在簽訂授權委托書時,應當注意有無載明代理事項、代理權限、代理期限、委托人與報關代理人各自的權利義務等,以免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第二,報關企業對委托情況須作合理審查的立法考量。
報關企業、報關人員是為社會提供專門化的報關納稅服務的企業、人員,應當比收發貨人更熟悉辦理報關納稅手續所需要的單證、需要向海關申報的內容,更了解海關法和海關管理制度的規定,也更熟悉海關管理中技術性較強的商品歸類、海關估價、原產地規則等知識。因此,報關企業在接受收發貨人委托時,應當本著合理審慎的原則,運用其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對收發貨人提供的單證進行審查、核對,發現其中不真實的情況,防止違反海關法的情事發生.而不能簡單地把收發貨人提供的單證轉交給海關。這也正是各國大力發展報關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的根本所在。
第三,須作合理審查的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申報管理規定》,審查委托人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完整性,具體內容主要有:
證明進出口貨物的實際情況的資料,包括進出口貨物的品名、規格、用途、產地、貿易方式等;
有關進出口貨物的合同、發票、運輸單據、裝箱單等商業單據;
進出口所需的許可證件及隨附單證:
海關要求的加工貿易手冊(紙質或電子數據的)及其他進出口單證。
第四,報關企業未履行合理審查義務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依照《海關法》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報關企業、報關人員對委托人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未進行合理審查,或者因工作疏忽致使發生本實施條例第十五條規定情形的,即對海關統計準確性、海關監管秩序、國家許可證件管理、國家稅款征收、國家外匯、出口退稅管理造成影響的,可以對報關企業處貨物價值10%以下罰款,暫停其6個月以內從事報關業務或者執業;情節嚴重的,撤銷其報關注冊登記、取消其報關從業資格。
此外,如果委托人未向報關企業提供委托報關事項的真實情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的規定,委托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委托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不意味著報關企業的法律責任可以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