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文以河北省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為觀測點,設計調查問卷,對生態旅游地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進行調查,分析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結合被調查地實際情況,探討適合該地的旅游開發對策。
【關鍵詞】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社區居民態度;開發對策
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華北平原南部,地處河北省衡水市境內,屬內陸淡水湖泊,由草甸、沼澤、灘涂、水域、林地等多種生境組成天然濕地生態系統,是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理想棲息地之一,是以蓄水庫類型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為基礎、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要任務、以珍稀鳥類資源為特色的特殊類型的城郊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跨6 個鄉鎮,全區共64 697人,主要分布在衡水湖周邊及中隔堤。區內人口主要為漢族,有少量回族人口。區內村民主要從事農業、漁業、林業、商業、畜牧業、務工和其他等7 類產業,人均收入2500多元。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獲知保護區居民對旅游影響和旅游發展的感知與態度情況,并據此分析出衡水湖自然保護區旅游的開發對策。
1社區居民態度的調查分析
1.1 問卷設計
問卷分為三部分:社區居民基本情況,居民對生態旅游影響的判斷,居民對生態旅游發展的總體態度。其中按影響程度、感知程度表示方式分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無所謂,比較不同意,非常同意,相應賦值為5、4、3、2、1。2013年2月至4月,隨機向當地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共計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4%。
1.2 社區居民對經濟影響的感知
調查問卷顯示當地居民對旅游的正面經濟影響感知強烈,均值都基本達到了4,其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基礎設施、增加稅收、吸引投資的認同率都已經超過了90%,增加就業的贊成率也高達88.2%。社區居民對旅游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感知也較高,比如對房地產價格提高、生活費用的認同比率都達到80%左右。總的來說,居民對旅游帶來的影響總體認知程度較高,相對旅游帶給該地的正面經濟影響而言,對旅游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感知程度較弱。
1.3 社區居民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
當地居民對生態旅游帶來的正面社會文化影響感知較強,其中對有利于提高當地知名度、增加娛樂休閑場所和機會、居民思想觀念有明顯進步的認知都超過了80%,均值也超過了4。解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均值3.91,相對較強。相對生態旅游帶來的正面社會文化影響,該地居民對旅游帶來的負面社會文化影響感知非常弱,贊成率遠不到半數以上,都在30%左右徘徊,均值均低于3,反對率都超過了50%。
1.4 社區居民對環境影響的感知
當地居民對生態旅游帶來的正面環境影響感知很強,對改善了居住環境、改善鄉村景觀、加快社區建設的贊成率分別為89.1%、95.1%、93.0%,均值均在4左右,反對率低。該地居民對旅游帶來的負面環境影響感知較弱,,對旅游生活垃圾多處理不及時、破壞寧靜的生活氛圍、圍網養魚現象嚴重導
致水體富營養化、農閑偷捕野生動物、家庭微小企業污染大、農業生產污染嚴重、本地環境質量下降的贊成程度較弱,分別只有36.6%、34.2%、36.6%、40.6%、37.7%、24.4 %,反對率超過了半數,尤其是本地環境質量下降的感知最弱。
1.5 居民對旅游發展的總體態度
該地居民對鄉村旅游發展持較為理智的支持態度,超過半數以上的居民不同意旅游經濟效益比環境效益更重要(52.5%),絕大部分贊同政府應該都關心生態而不是游客數量(74.3%),對旅游業發展利大于弊、旅游業發展對經濟的積極影響超過對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對旅游業發展現狀滿意的認同率分別達到88.2%、74.3%和88.2%,大多數居民對游客太多,應控制規模持反對意見,認為游客數量還不夠多。總體來看,該地居民對旅游業發展的態度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思想,非常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但同時認為旅游業發展還未超過當地的旅游社會容量,認為不應該控制游客規模,居民對旅游發展持支持的態度。見表1:
2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對策研究
2.1 居民態度與旅游開發的關系
旅游目的地居民已經成為旅游產品中的核心之一,加強居民對旅游感知與態度的研究有助于旅游開發者制定符合社區利益的旅游開發策略。了解居民為什么支持或反對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旅游開發者選擇那些能最大程度縮小旅游負面影響并最大程度取得社區支持的旅游發展道路,這樣將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及社區滿意度。即使發展旅游對社區居民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地的旅游發展至少不會被終止。因此,在旅游開發與管理中,必須考慮居民對旅游發展的態度。
2.2 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開發策略
2.2.1 社區居民的經濟依賴程度與旅游開發
(1) 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旅游經營活動
在旅游開發中,要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旅游經營活動。在對該地的調查中,衡水湖當地居民水湖約有10%的漁民轉向經營旅游船。目前保護區內有游船300多條,多為電瓶船,有少量木船。每條電瓶船年獲利0.6-0.7萬元,每條木船年獲利0.3-0.4萬元。也只有少數村民經營起了飯店、旅館。對大多數居民來說,一方面沒有能力投資,另一方面還沒有很強的運作能力,擺在他們面前的仍是一道道更難跨越的門檻。但是,參與從事當地旅游經營活動的居民對旅游發展持更為積極的態度。因此,應鼓勵本地居民和本地企業的經營活動,尤其是鼓勵、引導本地居民從事旅游經營活動,為他們提供優惠條件,如幫助當地居民籌措開展經營活動所需的資金或提供低息貸款。社區居民的經營活動不僅繁榮旅游地的經濟,而且也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
(2) 優先考慮社區居民在旅游業中就業
隨著對衡水湖加大保護力度,控制游船數量,取消地籠、網箔等漁具及攔網、網箱等養殖方式,加上8個月的禁漁期,當地漁民收入連年下降。顯然,收入高的居民比收入低的居民對旅游開發持更積極的態度。因此,應該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社區居民收入。一方面,組織衡水湖周邊的漁民由靠打魚為生,轉向生態旅游服務業,既減少過度捕撈,規范了漁業生產,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請專家對社區群眾進行水生植物的綜合利用技術和葦編工藝品制作技術的培訓,開發一批代表衡水湖濕地文化、衡水湖風土人情的蘆葦、蒲草工藝品,成為社區群眾增收的重要來源,從而大大增強社區群眾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提高就業率。
(3) 采取措施促進居民對旅游業的參與程度
居民對旅游缺乏深刻理解,對自身在旅游發展中作用認識不到。一方面社區參與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同時社區居民的自身素質較低,參與能力較弱。因此,提高衡水湖當地居民的旅游意識,激發旅游參與愿望,開展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能力建設培訓班,通過培訓,使保護區管理人員和社區干部群眾、當地社區居民等深刻認識到濕地的多種功能,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并主動保護好旅游資源和社區環境。
(4) 居民參與旅游決策與旅游開發
以往衡水湖自然保護區制定旅游發展決策時,決策主體是政府、湖區經營者以及一些專家學者,當地居民的意見很少被傾聽或采納。大多數居民參與的形式僅僅只是被要求搞好門前衛生以及維護村落秩序。居民只是通過口頭傳達才了解到旅游開發的相關情況。在將來決定重大旅游決策,應該充分考慮居民的意見,可以由居民推選出他們的代表,與政府、湖區經營者、專家學者共同參加將來重要的旅游決策,增強社區參與的觀念,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規范保證居民能夠參與到旅游發展規劃當中。
2.2.2 積極爭取老年居民的積極參與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發現一部分老年居民對旅游的消極影響感知比其他年齡階段的居民較強。而這批居民對當地其他居民影響力非常大,常具備話語權。在同他們的交談中,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是來自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以前祖祖輩輩靠土地謀生,到現在土地被征用或租出去,這個轉變過程他們還不能適應,感覺生活沒了保障,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定,進而對旅游對政府有諸多不滿。
因此,在旅游開發中必須加強對這批社區居民的培訓和教育,轉變他們的意識,樹立適合目前社區發展的生活觀念,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組織保障。同時,加快落實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讓失地農民參加社保。男性村民年滿60歲,女性村民年滿50歲的一次性交足15年后,下個月就可以領取養老金“退休”了。
2.2.3 發動居民加強對生態環境與文化環境的認同
一方面,衡水湖自然保護區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周邊人口密集,并且自然保護區內現有的定居人口以自然保護區內的各種資源為生存條件和生產原料,他們在資源利用方式上的思想轉變是做好保護區管理工作的基礎。以此為出發點,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首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河北省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有關的法律和法規編訂成冊,進行逐家逐戶的宣傳,使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還邀請專家對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社區鄉鎮領導及村民代表舉辦了內容豐富的培訓班,大大加強居民的環保意識。
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對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感知很弱,贊成率遠不到半數以上,都在30%左右徘徊,均值均低于3,反對率都超過了50%。社會性是社區的最重要屬性,如果旅游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影響了景區所在社區,破壞了社區生存的必要資源,導致居民對賴以生存的“家”喪失歸屬感,最終將導致社區的解體即景區的瓦解。因此,要保持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區居民收入的穩定、居民對旅游持積極態度,在旅游開發中不但需要保護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保護也很重要。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保護應該由政府引導,居民、旅游企業、游客共同參與來進行。
2.2.4 提高居民收入推進旅游開發
從調查問卷我們可以看到收入水平高的居民對旅游消極影響的感知較弱。因此,在旅游開發中,要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利益,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
認真落實市政府扶助湖區民生政策,與相關區市和部門共同努力,盡力實現保護治理和改善民生的并舉,解決湖區無地少地群眾這一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保障問題。在此基礎上,堅持多形式、多渠道擴大宣傳,提高衡水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衡水湖的旅游開發單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須利用企業的促進作用招商引資。顯然,在外來投資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要大力宣傳,引進外來投資,同時兼顧到投資方與當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才能有效推進生態旅游的開發。
3總結
結合對衡水湖保護區社區居民旅游感知和態度的調查分析以及現有的旅游開發現狀,在旅游開發中只有切實維護當地居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幾個方面的利益,才能培育他們對旅游開發持積極態度,才能保證旅游開發的順利進行,才能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并不是當地居民對旅游開發持高度支持的態度就一定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旅游開發中,也不能一味盲目的引導社區居民支持旅游開發,還要規范和管理居民的行為,適度的進行旅游開發,以促進旅游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保繼剛,文彤.社區旅游發展研究述評.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 2002(12):13—18
[2]李星群, 文軍. 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居民對保護區依賴與態度的關系研究[J] .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2008, (3) .
[3]衛立冬,盧瑞玲.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調節功能的價值估算[J].衡水學院學報,2010,12(1)66-68.
[4]劉志華,李建明,時麗冉,等.衡水湖濕地可持續發展對策探討[J].衡水學院學報,2012,14(1):8-10.
【作者簡介】
唐凡茗(1978-)女,廣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酒店管理系,旅游管理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