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近年來高中歷史課本教學內容的統計發現,現有的教材內容以全國性的史事和概念為主,涉及學生本省、地方性的歷史很少,導致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不足,導致學生缺乏對家鄉、民族的熱愛之情,限制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鄉土教育資源;教學改革
鄉土教育是針對家鄉或者地方的教育,通過對發生在本地的歷史進行講述,弘揚宣傳地方的名人事跡、歷史進步、風土人情、文明遷移等。基于鄉土教育的特殊價值和功能,鄉土教育能夠使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體味不一樣的家鄉情感和民族情感。教師通過對地方性的歷史教育的發掘和整理,增加了學生聽課的注意力,促使學生進一步地了解家鄉歷史,自覺與全國歷史的發展進行對比和融合,從而提升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一、高中歷史教學加強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實際意義
1.對學生而言,有利于整體素質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開展鄉土教學是學校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有效實行有賴于校方“以人為本”觀念的落實,而以人為本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必須予以深入的貫徹實行。在實行鄉土教育的過程中,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本內容與學生的周邊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參與到教材中。而在整個過程中,又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原本生冷枯燥的教材更加靈活多變,有利于開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高中歷史鄉土教育資源的來訪與利用,有很大的教育發展空間,其教學理念也具有無可比擬的創新性,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對歷史教育而言,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長期以來,歷史都是學生眼中的“死記硬背”的課程,學生大多對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事件等充滿興趣,但是對大部分歷史課本知識的學習興趣很低。這種現象其實是由于歷史教學過分封閉且不夠靈活造成的,大部分教師在授教的過程中都死搬課本,不注重課外歷史知識的延伸,只是劃重點知識要求學生記誦,長此以往,學生對枯燥無味的教材內容開始產生厭煩心理。為使歷史教學走出教學困境,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對鄉土教育的重視程度,真正地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一切從學生出發,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充分利用周圍可用的歷史古跡、博物館等資源進行歷史教育,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以往的經歷體驗,補充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3.對教育改革而言,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
新課程改革一再強調教材的輔助作用,說明教材只是教育的輔助工具,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上有所創新,靈活使用教材才能發揮教材的真正作用。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育人,如果只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就違背了歷史教育的初衷。既要使學生熱愛學習,更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實現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才是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歷史教學中開發身邊鄉土的教育資源,加快鄉土教育的開展,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摸索學生學習需要,探索出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樂”中學,一改傳統的枯燥學習方法,切實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鄉土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力舉措
1.編寫權威的鄉土教材
鄉土教材的編寫在整個高中歷史鄉土教學中是尤為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對此,學習可以邀請省內或者當地優秀的專家學者進行教材編寫,盡可能地使教材結構脈絡清晰,內容蘊涵深遠,情感恰到好處,避免華而不實,避免一味的夸大宣傳,應真正地將地方歷史特點和文化底蘊表現出來。如對當地著名的歷史遺跡,著名人物等要進行特別的介紹,將歷史具體化,生動形象應為學生展現歷史文明的演變過程,傳播地方文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鼓勵教師開展鄉土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鄉土教學是近年來才提倡的一種教育,教師沒有什么經驗可以借鑒,加上各地鄉土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授課難度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校方應對教師多加鼓勵,增加資金支持,創造有利條件促使教師積極開展鄉土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教師在備課環節,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主動將地方名人事跡、歷史案例、民俗習慣等充實到自己的授課體系當中。在講課的過程中,則要注意滲透“小人物”觀念,和學生講述當地普通人的歷史事跡,向學生灌輸一種“即使再渺小也可以融入歷史并為家鄉作貢獻”的思想。
總之,在中學階段開展鄉土教育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其有效開展有利于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的完善,具有極強的教育內涵。通過鄉土教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不僅完善了現有的歷史教育中的不足,和諧地鏈接了學校與地方社區,還能夠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提升其學習動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揚九俊.學習方式的變革.1版.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01.
作者簡介:吳賽庚,男,出生于1979年5月,教育碩士,中學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