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文章摘要】
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會計信息是保證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需要,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解決了財務活動中誠信缺失的現狀,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虛假會計報告也日益增多了,或真或假的財務報表現在已經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企業、單位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杜絕會計造假,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已成為當前會計主要任務。
【關鍵詞】
會計信息失真原因;治理對策;會計人員的素質;會計監督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企業在會計賬簿設置和會計科目的使用上,沒有嚴格按照財政部及會計法規的有關規定來設置,會計核算缺乏系統性,賬目混亂,賬賬之間、賬表之間、賬實虛假不符。會計領域的突出問題,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因此,探究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必須從源頭抓起,才能標本兼治。
1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目前最突出的有如下5種表現
1.1 原始憑證失真
原始憑證是經濟業務發生時填制和取得的,它是反映經濟業務最基本的證據,原始憑證也是單位會計工作中是最基本的賬務處理依據。因此,它的真實、合法、準確、完整決定著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但是在現實工作中有些單位卻填寫不完整、制作假原始憑證的方法變通成合法的收支。在企業會計報表中出現資產不實、虛報盈虧情況、還隱瞞企業的負債、虛增銷售收入、采取開票方式,不按規定進行成本的核算。
1.2 為逃避稅收
稅收是國家稅收政策的具體化,稅收和納稅人都必須按照稅收制度的有關規定征收和履行納稅義務。但是企業卻通過隱瞞了最真實的會計信息后,在面對各個政府部門少列收入、多列成本費用都可以得到相應的偷漏逃避企業所得稅、偷逃關稅、偷逃個人所得稅、逃流轉稅等稅收稅。
1.3 法制觀念薄弱
單位的領導不懂法為出于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授意、指使或強制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虛報浮夸的編制假報表,依靠做虛假的財務報表來改變企業與國家利益的格局和分配關系。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也是社會當前的最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源頭。
1.4 監督機制不健全
筆者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分為2部分: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是指企業單位的會計本身監督。外部監督是指財政部門、稅務部門、銀行、工商政府、審計等部門的監督。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它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這是做好內部會計監督的前提。要實行內部監督責任制就能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會計人員才能在內部監督與全過程控制中發揮好作用。外部監督體系需要通過中介服務機構的審計和評估,來保證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涉及違規的經查實要做出嚴厲的查處。上級主管部門為了權衡本部門的利益,偏袒自己下屬單位,監督弱化,忽略其他會計核算監督。
1.5 財務制度不完善
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信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部分企業的會計人員素質也相對低,財務基礎工作薄弱。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資料不完整、會計技術也落后、會計電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財務數據處理低效率,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要求。
2 會計信息失真的影響
2.1 影響社會經濟秩序。企業無論是出于任何的一種目的還是想要逃避稅收的目的,各種造假手段都有,最終都導致國家經濟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政策,威脅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2.2 導致稅收和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會計信息失真是多種多樣的,但其結果總是將所有的改變。從而導致國家稅收減少和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2.3 影響會計人員自身及經濟犯罪。此影響給以企業提供了“兩本賬”的可能,造就了更加多的會計憑證,假的會計票據。會計人員應該強化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做假,不要想著蒙混過關,否則,輕者吊銷會計資格調離自己的崗位,嚴重的甚至于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2.4 會計信息的失真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企業的會計資料虛假,數據不真實,將會導致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權益核算失真。
3 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只要企業有利可圖有空可鉆,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就有它必然存在生存的空間,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對整個社會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要解決當前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筆者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來治理:
3.1 加強原始憑證等票據的管理,從根源上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隨著經濟體制多元化,經濟業務復雜化,票據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偷稅漏稅、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有的非法印制票據,不按規定使用或填寫票據。有的不執行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經濟業務的審批、經辦全由一人包攬。這不僅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也嚴重干擾了市場經濟秩序。所以筆者們必須強化票據管理。第一要廣泛宣傳,增強公民的票據意識。第二要形成齊抓共管局面。財政、稅務、審計等會計監督部門和公、檢、法部門及廣大群眾要嚴密配合,依法嚴懲票據違法犯罪分子。第三提高票據的科技含量,增大造假難度,嚴密監控。第四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監管職能。預防利用票據弄虛作假,保證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落到實處
3.2 加強會計賬簿管理,堅持會計核算原則中的“真實性原則”
修訂后的《會計法》第九條要求:“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任何單位都不得以虛假的經濟業務事項或者資料進行會計核算?!边@一規定,確保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從源頭治理了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會計賬簿是序時、分類地全面記錄和反映一個單位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簿籍,是會計資料的主要載體之一,因此,實施“建賬監管”督促建賬單位依法建賬是確保會計信息失真的基礎。而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進行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為依據,這是對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正確地考核單位的財務和經營成果,才能真正滿足社會各個方面利用會計信息的需要。
3.3 加強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的認識和提高會計法律意識
新的《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所有企業法人和單位領導要懂法和守法,并組織認真學習會計法律法規,提高認識,增強法律觀念,因為從會計責任制度看來,單位負責人是第一負責人,這也是從法律的角度上來確認對單位負責人的最高約束,單位負責人是企業的決策者和最高管理者,通過會計責任主體的明確可以促使單位負責人從各個方面提高整體的意識和素質,對解決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4 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法律意識
會計人員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不謀私利,廉潔奉公,不能因圖謀個人私欲,編造、篡改會計數據,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不論遇到任何情況時刻都要堅持以會計法律法規為原則。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參加后續教育進一步的提高自己對會計質量的要求,也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人員不僅應具備熟練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專業的記賬、算賬操作能力,還要會預測、會編制計劃、會分析、會決策等,還要有較強的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使每個中小企業會計人員都能擔當起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一體的職責,堅持原則,抵制來自各方面的干預,忠于職守,秉公辦事。對于新招聘的財會人員企業一定要嚴格把關,對招聘的人員一定要有具備有執業資格、執業質量、職業的道德的從業人員,對于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進入會計部門工作,也不讓單位負責人、管理者的親屬、朋友或其子女參與財會的工作,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3.5 完善企業監督機制,強化會計監督
(1)內部控制制度,如會計、財務不相容職務的分離和制約;財產清查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這都是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會計監督的的基礎,是產生真實、可靠、可信會計信息的基本條件,建立單位會計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
(2)外部監督,各監督部門應認真搞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處理好監督檢查,要加強社會監督的力量。在某一時段中對某個或幾個行業的企業進行無一遺漏地查賬,從企業所有的原始記錄各方面進行全面查賬。加強會計法制建設,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要正確處理企業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企業領導人要積極支持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責,帶頭遵守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自覺服從監督。同時要幫助會計人員克服困難,排除監督的干擾和壓力。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財務的管理,財務管理的支撐則是會計核算。企業要切實提高對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理性認識,從基礎起步,進一步加強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審計部門等等也應加強對各個企業的監督和指導,這樣才會保證各個企業持續的、健康的發展。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不僅涉及會計工作環境的治理,會計工作中的管理工作的落實,還涉及了會計法規中的諸多方面,只有多管齊下,會計信息失真這一大問題才可以得到根治。
【參考文獻】
[1]吳聯生,會計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論框架與證據[J].會計研究,2003,1.
[2]張棟,鄭紅媛.會計信息制度性失真的剖析[J].四川會計,2001,2.
[3]陳風閣,會計資料失真及其法律責任[N].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4,10.
[4]馬殿平,針對公司會計失真的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
[5]項懷誠: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