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粟 高橋金等
課題題目:《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特點研究》;立項編號:2013A039;負責人:高橋金
【文章摘要】
民族地區高職教育高職學生中少數民族比例50%以上。基于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學習特點,研究和探索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措施,旨在為民族地區高職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民族學生的動手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動手能力;民族學生;培養方案
1 貴州省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現狀
貴州民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基礎教育相對全國都比較薄弱。黔東南州實施“科教興州”戰略后,基礎教育已有了穩步的提升,但離全國現行的基礎教育水平仍存有很大的差距。例:全州初中階段的入學率達到85%,高中階段的入學率僅達到23%,少數民族學生約占在校生總人數的82%左右;在教師中,普通初中有專任教師9007名,其中少數民族教師7758名,占普通初中教師總數的86。13%;普通高中在校生39427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2718人,占高中在校生總數的82。98%,普通高中有專任教師1948人,學歷合格率為63。46%,基中少數民族教師1414人,占普通高中教師總人數的72。59%,全州共人普通高中30所,其中獨立的少數民族中學22所。另據調查,貴州省的基礎教育教學活動中由于實驗條件和師資力量的不足,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較慢。
據調查,黔東南教育的現狀為: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教育優先,科教興州戰略難以全面落實;經濟貧困是導致初中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教師的綜合素質偏低、知識深度和廣度不夠,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管理發展緩慢。在貴州省,“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在20%左右,“雙師型”教師的缺乏導致貴州省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動手能力的提升較慢。
2 貴州省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學習特點
通過實地調查與分析,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受家庭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學生的民族生活習慣濃厚,部分學生在校期間表現為紀律松懈,學習不夠主動的特點;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水平的限制,學生文化水平有限,對學習專業知識理解能力弱,在動手能力訓練時表現為進步較慢;受到少數民族語言習慣的影響,高職學生在動手能力訓練時不善于交流與總結,在動手能力的提升上較吃力;民族地區學生容易被外界新興事物吸引,不能把動手能力的訓練放在首位;學生人家庭經濟水平低,急于參加工作,不安心學習的態度對動手能力的提高影響較大。
雖然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在動手能力的訓練方面存有較大的難度,但民族地區高職學生都很看重視學習,并希望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很看重愛情、親情、家庭責任和家庭榮譽,相對而言他們把金錢權利、從眾認同和法律規范放在次要的位置;他們天性善良,生活簡樸,為人公平、正直與大方,容易接受正面的引導與教育。
3 構建民族地區高職教育動手能力培養方案
什么是動手能力?兒童教育專家蕭愚在站高一線看教育博文中指出,動手能力這個詞的詞源是“hands-on”,這個詞的意思雖然有動手操作的意思,可實際含義比動手操作寬泛得多,還有親身體驗,親自實踐的意思(韋氏詞典:relating to, being, or providing direct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operation or functioning of something)。而我們通常看到“動手能力”這個說法的時候,往往會望文生義的想象外國學生是不是個個心靈手巧。事實上,由于中國人從小使用筷子,若從心靈手巧這個角度理解這個詞的話,實際上是中國人動手能力強。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hands-on”單純地理解成動手能力,而最好理解成實踐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表達知識能力、表現能力等。
鑒于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深刻剖析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措施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培養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應是民族地區高職教育教學的核心工作。
3.1 民族地區高職教育動手能力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教學活動應重點關注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動手能力培養目標應準確地定位在為培養適應現代工業發展的專業技術應用性高技能型人才而準備專業領域內熟練的專業動手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能力、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工作中表達與展示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3.2 基于民族地區學生學習特點構建高職教育動手能力培養方案
3.2.1 正確引導學生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改革開放過后,國家政策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進行傾斜,使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西部計劃的實施,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到西部發展,較快促進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但與發達地區仍保持有較大的差距;城市生活方式和信息網絡發達,也助長了部分學生忘記學習任務,迷戀于網絡,忙于談戀愛,缺乏上進心。因此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確引導高職學生健康地學習和生活是貴州省高職教育的當務之急。
3.2.2 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隊活動促進民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少數民族學生從出生起就與其周圍的環境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區的學生的性格特征,思想觀點及知識能力等。以少數民族的文娛活動為依托,以形式多樣的民族團隊活動讓學生接受更多的新鮮事物,使學生知識面變寬,思想開放,容易產生好奇感,產生積極進取之心,使之進步。以團隊形式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參與相互的游戲競爭,促進高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
3.2.3 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的教學方法
對少數民族學生,因長期生活在民族地區,固有思維模式與傳統的教學也產生的矛盾。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例:項目式教學、多元化教學等。這些新興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讓現代的高職學生接受,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表達知識能力、表現能力等。
3.2.4 引入以考促學的實踐動手考核方式促進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把一些實驗、實踐課程環節的成績進行獨立考核與計算,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作為一門課程進行考核。在過程考核中實驗實訓教師應嚴格把關,公平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例:金工實習、數控操作、CAD軟件的應用實訓等,把每次的實習實訓劃分為若干個環節,對每個學生在每個環節的表現進行客觀公正的考核,最后拆算學習的實踐課程總成績。高職院校應采用這樣的學習考核制度引導學生對動手能力的重視。
3.2.5 多證制畢業
貴州省內高職院校大多實行“雙證制”畢業制度,即:除完成相關的學業外,還必須持有所學專業的相關的技能證才能順利畢業。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動手能力真正的作為職業院校的一大特點,可以在現有基礎上,要求學生持有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持有兩個以上的多證考核畢業制度。高職院校應嚴格按考證制度開展技能鑒定活動,嚴格考試紀律,提高技能考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3.2.6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許多高職校的學生往往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進入企業發展,當現實與理想發生的較大的差距時,如事先對參加工作準備不足,特別是心理準備不足,從而對工作失去信心,遇到困難就后退。應認真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踐學習二次或二次以上,這樣的做法有利于高職畢業生參加工作后擁有更多的技能和較強的心理準備。
3.2.7 加強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基礎技能實訓條件建設
加大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基礎技能實訓條件建設,可彌補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環節動手能力訓練不足,同時也能結合學生的所學專業準備較好的基礎技能條件,為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準備好基礎設施。
3.2.8 培養少數民族“雙師型”教師隊伍
民族地區高職學生更容易接受少數民族教師的教導,用民族語言輔導民族學生,消除在實訓教學過程中語言方面的障礙,讓民族學生在實習實驗過程中上手快,專業知識理解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實施民族地區高職教育動手能力培養方案工作要點
3.3.1 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
貴州省內民族地區高職學生具備公平、正直、樸實大方的優點,在個人的自尊心方面較弱,但涉及民族自尊時會轉變得非常強大,我們在實施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應多以鼓勵代替批評,以認可代替否定,避免民族學生心理上受到傷害。在民族地區實施關愛式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區高職教育質量的法寶之一。
3.3.2 嚴格校院紀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民族地區高職學生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比率較大,在這些學生中有部分學生在原來的生活環境中養成了紀律松散的習慣,表現為早晨不按時起床、不按時吃早餐、不按時上課、晚上不按時睡覺,這些現象嚴重影響校園的學習風氣。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認真關注學生的作習狀況,在管理制度上嚴格控制學生的出勤率和作習時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3.3.3 改變實訓教學的被動位置
將實訓教學提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大幅提升實踐教學的課時量,減少單位實訓課時覆蓋的學生個體數量,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實訓中,才能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3]。高職院校中容易出現實訓條件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無實訓條件,開不出必備的實訓項目;或有硬件條件但缺少能勝任實訓教學工作的“雙師型”教師;或有教師但教學設備臺套數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實訓需求;或有設備有教師便實訓教學教師人數不足。解決問題的題的關鍵是改變實訓教學的被動位置,高度重視實訓室建設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兼職教師的比例,加強高職院校人才資源開發與應用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3.3.4 把實際的動手能力作為日常考核內容之一
動手能力很多時候比的是熟練操作和完成動手過程的能力,讓實訓教學過程考核常態化,讓每一位學生在每一天都處于實操考核狀態,讓學生在每一次實操課堂都能找到成就感,在培養動手能力的同時可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3.3.5 加強引導,培養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重點關注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專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動手能力的訓練,以高職學生基礎技能訓練為突破口,讓他們在基礎技能訓練過程中制作趣味性的作品,在制作作品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在培養動手能力中培養學生的成就動機,激發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專業技術的學習與訓練上實現更快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蕭愚,動手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寫在諾貝爾獎揭曉之際[Z]站高一線看教育博文2009.10
[2]李長虹,論大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
[3]張一鳴,關于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的幾點思考[J]文史資料2010.10下旬
【作者簡介】
王粟(1970-)男,漢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機械工程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高橋金(1962-)男,侗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
裘敏浩(1981-),男,漢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數控加工技術教學方法;
曾德芝(1986-),女,侗族,貴州電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CAD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