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設立金融-統計雙專業人才培養實驗班是我校堅持高校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又一舉措.本文旨在論述創辦金融-統計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驗班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以及為了實現創新理念而采取的一些教學管理與課程設置措施.
關鍵詞:人才培養創新 依據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00-00
為貫徹廣東省教育教學改革的指示精神,深化高等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高高校學生專業素質和技能.我校于2011年開始開辦金融統計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班,并于當年招收首屆學生,現已招收兩屆學生入讀.這在廣東省高校乃至全國高校的金融專業的辦學實踐中都有開創性意義的事情.下面將我們的辦學依據與做法做簡要介紹.
1 金融統計雙專業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基于金融學與統計學的關系
經濟、金融與數理統計學的密切聯系是建立金融統計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依據。 首先從經濟學與統計學的關系談起.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就是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配置最有效工具。因此,如何準確評估資源的價格是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數學是在現有的學科中,唯一能夠進行定量精確測量事物特征的科學工具。這就使得經濟學的價格評估天然的選擇數學為其工具。所以現代經濟學以數量經濟學為主要特征。 當代金融學與統計學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也凸現了金融與統計學的密切關系.最能體現這種關系的是諾貝爾獎得主的分布.自1969年 瑞典辦法諾貝爾經濟學獎,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頒給了弗瑞希和丁伯根,獎勵他們創立計量經濟學的貢獻。1980和1989都是和計量經濟學有關。1973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發給一個完全的數學家康托洛維奇,他在實變函數,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等領域有開創性的貢獻,獲獎則是因為其線性規劃的研究。至1970年代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其理論成就大多都是能夠用數學方法描述其經濟理論思想.
其次是金融學與統計學的關系.從理論上講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分支。金融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下如何進行資源跨期配置的學科。因此如何評估金融資源的價格也是金融學的核心問題。金融資源是金融市場中交易的所有產品與服務,如貨幣、股票、債券、銀行信用、基金、外匯等傳統金融產品以及期權、期貨、期指等衍生金融創新產品.而對這些產品與服務的價格確定就成為配置金融資源的關鍵,因此金融產品的定價機制與模型建立就成為現代金融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用數學的方法特別是統計學的方法所建立的價格模型其準確性是其它方法所不能具備的.這樣,數學的精確性就被現代金融學所采用
通過回顧金融理論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金融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站住了腳是通過兩次華爾街的革命而實現的.第一次是1952年Markowitzd證券選擇理論以及隨后的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問世,第二次是1973年Fisher Black 和Myron Scholes (1973) 著名的期權定價理論 。而這兩個理論模式都是借助數學工具得以表達.此后,每一個金融理論發展的背后也都有數學與統計學的” 影子” ,如跨期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理論”(APT)以及著名的開創行為金融學的前景理論等.
有人做過一次統計,1972—1976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各類文章中,沒有任何資料的數學模型要占到50.1%,而到了1977—1981年,這個數字上升到54.0%;相反,在同一時期,沒有任何數學公式和資料的分析卻從21.2%下降到11.6%。 這個傾向是十分引人注目。迄今為之,我們從周圍發表文章所用的數理化公式或者學習中都可以感受到數學在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的滲透,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狀態,如果你拿出一個完全沒有數學邏輯推到的論文,我相信結果就是沒人愿意花時間去看你的文章,也許這不能代表你的文章沒有價值,而在于作為一個當代經濟學家或者金融學家,應該有嚴謹的分析工具,注重邊界條件或者約束條件作為科學的研究方法。連馬克思都使用數學來證明他的政治經濟學,除非你是毛澤東,鄧小平,有一大推人來解釋你的思想。
2 對金融統計復合性人才的巨大需
我國現代市場經濟對于高素質復合型金融、貿易、保險精算和統計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立項的現實依據。據資料顯示,僅上海一個地方,未來對于高端金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就達到100萬之多。許多金融機構(如基金公司)對于具有金融和統計知識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是達到求賢若渴的地步!
綜上所述.金融理論與數理統計的密切聯系,數理金融在當前金融研究領域的主流地位以及現實對金融-統計復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是我們開辦金融統計雙專業的重要依據.
盡管社會上對金融統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我們在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設計上并不想復制某些“ 熱門”專業一哄而上,低端粗放,互相復制,千人一面的發展道路,我們的理念是以高端和差異化為核心,力爭走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培養新道路.該理念在金融-統計雙專業的設立中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將金融學-統計學雙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良好的經濟學和數學素養,掌握統計學和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業務技能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性高級專門人才。通過跨專業的培養,為學生將來參加SOA(精算師)、CFA(注冊金融分析師)和FMA(金融風險管理師)等中外金融專業資格考試,或者繼續攻讀研究生提供一個扎實的知識基礎,并具備在各類政府管理部門或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分析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精英教育,聚焦高端。雙專業立足于培養經濟金融領域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為達此目的,我們在教育中將采用區別于當前大班授課、良莠不分的大眾化教育的精英教育,其特點是嚴格甄選,小班教學,封閉管理,優勝劣汰,寧缺毋濫;
雙語教學,拓展視野。雙語教學是國際商學部得以存在的基礎之一,也是國際商學部的成功經驗之一。我們的雙專業班仍然秉承國際化、世界視野的理念,在教學中堅持用當今世界先進的原版教材、知識技能來教育和引導我們的學生,堅持雙語教學的原則,讓學生即能獲得先進的知識,又能融會貫通。 學生出路設計. 希望超過二分之一的同學經過四年的學習,能夠出國留學深造或考取國內研究生,余下的同學也能進入金融經濟領域大的公司和機構重要部門服務。
3 金融統計雙專業培養模式的實現措施
為了實現金融統計雙專業的培養理念,學校采取了強有力的保障措施,除了單獨設立教改項目,給以辦學經費上的支持外.在教學層面,我們的措施主要體現在課程設計與教學管理上.
3.1 課程設計
結合統計學和金融學兩個專業的特點以及獲得兩個專業學士的要求設置課程. 在規定的年限內,學生必須至少完成金融與統計兩個專業課程的修讀并獲得足夠學分,才能取得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和理學專業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士學位.其中金融專業部分的主要課程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宏觀經濟學(雙語)、微觀經濟學(雙語)、財務會計(雙語)、管理學、商務統計學、財務管理(雙語)、國際經濟學(雙語)、金融市場與機構(雙語)、管理信息系統(雙語)、管理會計、合同法、商業法、市場營銷學、保險學;統計學專業部分課程包括:運籌學、隨機過程、計量經濟學、多元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抽樣技術與應用、統計預測與決策、國民經濟統計學、金融學、管理學、財政學、會計學。
上述課程中除了英語外,有7門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既教材與教輔材料都是英文原版,考試試卷是英文試卷.老師講授時視學生英文程度采用一定的中文解釋,以到達理解教學內容的目的.
在我們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有更為詳細的關于學制,學分以及課程教學安排表的規定表述.
3.2 教學管理
為實現雙專業特定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管理中我們采用了“嚴格甄選,小班教學,封閉管理,優勝劣汰,寧缺毋濫”的管理原則,并制訂了詳細的實施細則.主要內容有:
3.2.1 嚴格控制人數,嚴格招生標準
我們的金融-統計雙專業人才培養實驗班每屆招收不超過80人,分別有數學學院與商學部從各自當年招收的新生中選拔不超過40名組成獨立行政班,各院派出一名老師擔任配備專職輔導員,學生學籍仍然保留在各自學院.選拔的標準是高考數學成績與英文成績都超過105分.
3.2.2 獎勵與淘汰機制并行
為了鼓勵學生用功學習,力爭優秀.除了參加學校學院兩級的評優活動外,我們還從學校撥付的科研經費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獎勵當年學習優秀的學生.同時對一些經過確實不適應雙專業這種大容量,超負荷專業學習的同學,且成績很差的同學予以勸退出班級,回到原來各自的專業繼續學習.
3.3 嚴格挑選任課教師
實現辦學目標,老師是關鍵.金融統計雙專業定位于精英教育,對老師的學識水平,師德水平要求很高.因此對于擔任雙專業教學班的任課老師,兩個學院制訂了嚴格的挑選標準.原則上是安排兩個學院每年評教為優秀,講師以上職稱,教學經驗豐富,學歷高的老師擔任.為了更新老師的專業知識,我們還每年選派一到兩名老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進或訪問.
綜上所述,金融學與數理統計學科間的密切聯系, 現實社會對兼具金融專業和統計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們在巨大需求面前堅守高端與差異化的辦學理念是我們創辦金融統計雙專業創新實驗班的依據.為胃確保我們的辦學質量,實現我們的辦學理念,我們采取了獨特而強有力的措施.
由于我們的創新型教育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未來還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與阻隔,但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因為我們的理念不變,學校與社會的支持不變.也希望更多的熱心于教育創新,熱心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人們給我們的事業提出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 ] 劉海龍 鄭立輝 吳沖鋒(2001)“現代金融理論的進展綜述”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 P21(1)
[ ]王海東 (2009)“有關數學、經濟學、金融學這些關系的思考”http://blog.renren.co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