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新
6月8日下午5時,隨著最后一科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2014年高考落幕。“考完了,終于解放啦!”很多考生走出考場長舒了一口氣。從此,考生邁入“后高考時代”,在這個長達3個月的“真空期”里,老師放手,社會組織也極少介入監督,高度緊張之后一下沒了約束,作為尚未完全成熟的考生來說,極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家長必須立即接過“管理的安全棒”,讓他們安全度過這個非常期。
首先,家長要教育考生理性地看待高考。畢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節點,而并非終點,如果把節點看作終點,那將是十分危險的。據不完全統計,在近幾年中,每年因高考而自尋短見的人接近千人。
其次,輕看成績,放眼未來。“成績不理想,對不起家人”這可能是自殺者一致的理由,這種看似合理的自殺邏輯暗含著家庭教育的缺失與粗暴,也彰顯了社會上一些人價值觀念的偏差現實。高考被國人寄托過多的期待和希望,被大多人視為人生上升的唯一通道,在如此沉重而殘酷的語境下,一些心胸狹窄、不善自我調節的人走上絕路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后,未雨稠繆,多加溝通,積極防范。在“后高考時代”這個管理的“真空期”,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動向,進行相應的防范措施,加強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讓孩子做好“一顆紅心,兩種打算”,以平常心對待高考成績。人生是一場比馬拉松更長的長跑,而非百米沖刺,高考成績的一時滯后,錄取學校的不理想,并非是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只要在以后的歲月里,勤勤懇懇做人,扎扎實實學習,笨鳥先飛,后來居上,就會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同樣會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
(摘自2014年6月11日《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