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穎
曾有這樣一句話形容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弊鳛橐幻處煈撓裉招兄菢樱瑢⑷康臒崆橥蹲⒂谒鶑氖碌氖聵I,用心去經營。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張弛有度,將“粗”與“細”結合起來,學會雙管齊下,才能“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粗”的藝術
“粗線條”勾勒班級事務 曾經看到過的陶行知的一段話:“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后可以實現?!笨偨Y很多優秀班主任的經驗,筆者發現,要讓一個班級離開班主任的視線,仍能井然有序,班委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教師管理班級事務時,非常“粗線條”,并沒有“緊迫盯人”,反而是悠哉悠哉,跟沒事兒人一樣,很多事情都甩手讓班干部去解決。看似教師很懶,實則在此過程中,他們組建了一支能力強大的班干部隊伍,不僅將自己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還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增長了他們的才干。
“粗枝大葉”看待學生過往 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是懂得適時地“忽略”和“遺忘”的。大人們都有這樣的感受,那些不愉快的經歷,總是希望能從人們記憶的長河中淡去,直至煙消云散。孩子亦然。可是,現在的教育卻常常忘記了這一點。人們常用“好了傷疤忘了疼”來諷刺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孩子的頑皮和不懂事的確讓人頭疼,可就因為這樣,教師就要揪住他們不放,讓他們每天在挫敗感中度過嗎?有經驗的班主任看待孩子偶爾也會“粗枝大葉”。
“細”的學問
細心觀察周圍的一切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只鳥在林子里面飛翔。教育是時刻充滿變數的,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不能用一種固定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要清晰地知道周圍的變化,必須細心觀察。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筆者養成了一個習慣,關注細節,從細節中看人。應該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多元的,從他們身上能折射出許多不同的光芒。有的孩子,在人群中總是沉默寡言,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他們在勞動中卻表現得非常積極,對集體的熱愛,他們不用嘴說,卻已表達;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平平,可是卻擁有最多的朋友,因為他為人大度,跟誰都不生氣;有的孩子,成績突出,能力挺強,可是要他為集體服務時,總要先權衡利弊;有的孩子,特別頑皮,常惹是生非,沒少讓老師生氣,可是他其實對老師最惦記……
細致入微地關愛每一個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從平時的細微處顯現。一方面,細心關注學生身體、學習和生活的情況。在學校,教師也是父母。天涼了,提醒孩子穿衣;孩子生病了,叮囑他好好休息,病愈再幫其補課;孩子摔跤了,幫他拍去身上的塵土;孩子掉隊了,敦促他趕緊奮起直追;孩子遇到難過的事,給他安慰,幫他分擔……另一方面,用心傾聽學生心聲,學會換位思考。很多教師的確是愛學生的,對他們的高標準、嚴要求都是為了他們好,只可惜學生們并不領情。帶著抵觸與反感,教育又能有多少收效呢?甚至有些學生明明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卻仍叛逆地“你說東我偏往西”。那么教師是不是該換種方式呢?同樣從學生時代成長過來的教師們真的讀不懂孩子們的心嗎?筆者認為不是的,只是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在眾多紛繁復雜的事務中,教師們往往失去了用心聆聽、靜心思考的時間和心境。其實走近孩子很簡單,只需要蹲下來,也成為一個“孩子”,和他平等地對話,彼此之間就能找到很多共鳴。
用心架起家校互通的橋梁。成功的教育必然是有眾多的支點的。聰明的班主任,絕不會孤軍作戰,而會想辦法去尋求同盟。而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家長是班主任最該爭取的教育合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