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華娜
高中歷史新課改的理念是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創新、實踐的能力。基于這一新課改理念,無論是高中歷史教學還是在高考中,歷史材料解析題都是學習和考查的重點。作為一線教師,筆者發現,高中學生完成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能力仍很薄弱。面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從做題順序、審題方法、史料分析、組織答案等四個方面入手,提升高中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
帶問題閱讀
從考查的能力范圍來看,歷史材料解析題題型能夠綜合考查學生的史料閱讀分析能力、知識遷移及運用能力;從其高考所占的權重分值來看,滿分100分其材料解析題就占了52分,可見提升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尤為重要。從筆者所教的高三學生的歷史測試得分情況來看,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能力普遍薄弱,平均得分介于23分到27分之間。也就是說,提升學生解析歷史材料題的正確率,對高中歷史教師來說迫在眉睫。下面筆者針對高中學生在歷史材料解析題教學和考試中常遇到的問題,淺談些許實踐體會。
受傳統閱讀習慣的影響,高中生拿到題目后往往總是采取先閱讀材料后閱讀題目的順序,導致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缺乏目的性,歷史材料解析題一般來說信息量比較大,而依據人腦信息攝入量及瞬間記憶遺忘規律,學生在閱讀完材料和看完題目后需要再次返回到材料中去尋找有效信息,來回幾次的折騰,勢必影響學生的答題速度和考試成績。筆者認為,做歷史材料解析題時,應先審題,在準確把握題意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去閱讀,做到有目的、有針對性,力求快、準、好,準確地提取有效信息。
審題是方向標
審題是做歷史材料解析題中最重要的一步,具有方向標的意義,應該從宏觀把控,細節入手。眾所周知,若做題的方向出錯了,那么后面的閱讀分析材料和組織答案都歸徒勞——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而這關鍵的一步,恰恰是學生們經常犯錯的地方,下面筆者就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常遇到的幾個主要問題逐個分析。
忽略問題的限定信息 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有學生問,什么時候只按照材料回答,什么時候要結合所學習過的知識回答?筆者告知學生:在題目中寫有“依據材料”的,就是只按材料中涉及的知識作答,無需擴展。如果題目的表述是“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則學生要根據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并適當結合已經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作答。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常出現審題不夠認真,還沒弄清楚題意,就把相關的一些內容都寫上了,犯了貪大求全的錯誤。怎么克服呢?能聯系到諸多相關內容是好的,關鍵是如何取舍。答案一般要緊扣題目,選取有效材料。只有緊扣題目和材料的內容才是切題的,其他的可以大膽舍去。如題目“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辦教育的特點及對當時教育體制發展的貢獻。”在回答后一問時學生們往往把文翁辦教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貢獻都寫了出來,犯了審題不清、貪大求全的錯誤,忽略了在題目中已經明確地限定了信息的來源——“根據材料二”;再有題目中明確強調了是“對當時教育體制”的貢獻。抓住“當時教育體制”這一要點,學生只要在材料中尋找有關文翁辦教育對當時教育體制方面的貢獻答上就可以了,無需拓展。
偷換概念,偏離題意 高中學生經常會將一些似乎一樣的史學概念進行偷換,實際上已經改變了題目中的修飾語、適用范圍、針對的對象等具體內涵。例如,題目“概述儒學的社會影響是如何不斷擴大的”,題目中強調的是“社會影響”的擴大,很多學生就偷換概念直接答成了“儒學在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從而偏離了題意。
畏懼復雜問題,導致審題不清 其實復雜的問題并不可怕,應該多讀幾遍題目,圍繞材料,轉化成熟悉的問題。如題目“結合史實說明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資本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之間在經濟上是怎樣相互關聯和滲透的”,學生一看見這么長的問題,立刻傻了眼,加上問題中用的名詞“工業文明”“農業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學生們認為這些詞涵蓋的范圍很廣,要對他們進行比較聯系就更不知道從何下手了。實際上這道題學生只要注意把握幾個關鍵點就可以了,把問題中陌生名詞替換成熟悉的詞,本題中界定了時間范圍“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指明了答題角度“經濟上的關聯和滲透”。從該時間范圍和答題角度來分析,可以把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經濟聯系理解為19世紀中期西方列強對廣大亞非拉地區的經濟掠奪和商品輸出,可以把資本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的經濟聯系理解為20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經濟上的互相借鑒。通過這樣的分析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過程。
無法準確提煉史料中的信息
對于材料題而言,材料就是整道題的基石,是解題的關鍵。而這關鍵的一步,恰恰就是學生們經常易犯錯誤的地方,下面筆者就將學生在閱讀分析材料的過程中遇到的幾個主要問題逐個分析:
忽略史料來源信息 每一則史料一般都有注明其來源,通過信息來源可以幫助理解史料,甚至成為解題的突破口。如福州市檢2014年3月文綜卷第38題第一問,“材料一:善于忠實享受自己的生命,這是神一般的盡善盡美……在我看來,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標準看齊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沒有奇跡,也不荒唐。{[法]蒙田(1533-1592):《論經驗》)}問題:據材料概括蒙田的基本觀點,結合所學,簡述其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在解答這道題時,必須注重史料的來源,從時間信息中可以判斷出史料反映的是16世紀的思想文化,加上材料中強調的是肯定人生命的價值,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分析出其思想背景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這一例子證明了從史料信息來源中可以挖掘出諸多有效信息,進而分析好史料,準確地解答問題。
畏懼古文材料 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但畢竟歷史不是語文,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譯,只要大概明白古文材料的意思即可。而古文材料之所以會被挑選出來用,都是與歷史知識密切相關的,只要掌握好歷史知識,是完全可以明白古文的基本意思的。例如,《南京、淮安市2013屆高三模擬考試歷史試題》第21題第一問:“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學校)以化于邑,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漢書·董仲舒傳》)問題:根據材料,概括董仲舒針對教化提出的具體主張。”對于這道題,古文看上去好像很難懂,實際上只要抓住問題中的限定信息“教化”二字,去史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就可以了,即使無法完整翻譯整段材料的意思,也不難從材料中找出關于教化的關鍵詞:學校、仁、禮,然后圍繞其組織語言回答。
對表格材料的表述和分析無從下手 表格材料相對于文字材料的優點就是可以體現內容的對比,因此出現表格材料的題目時,一般是在考查學生的對比能力,要求學生通過比較不同項目間的差距,進一步引出問題,如產生表格中數據變化的原因也就是背景、影響等,只要緊緊抓住題目中考查的方向,對表格中的相應數據進行對比,表格題目就不難解答了。
時常出現的問題
其一,答題東一句西一句,缺乏邏輯性。針對這一問題,平時就要訓練學生答題,要懂得將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其內在的邏輯性進行梳理,回答問題的背景或影響時一般要分別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進行論述。
其二,答題中容易犯基本概念錯誤,這是在第一輪復習中要加強的。例如,錯把梭倫改革認為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梭倫改革時期是有工商業奴隸主,但是不是資產階級,不能一看到工商業就以為是資產階級。
其三,答題沒有分點,即使分了點,也把握不好一個問題究竟要答幾點、答多少。這屬于一個習慣問題,平時訓練中就要時刻強調學生答題時必須分點,并且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訓練學生依據題目的分值進行分點的能力。
雖然當前高中學生完成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能力相對較弱,遇到的困難也比較多,但是歸納起來,問題大多出在以上四個方面,相信只要教師們在高三復習的全過程中幫助和引導學生克服困難,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學生就一定能夠得心應手地完成好歷史材料解題的解答。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