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祥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呈高發態勢,如何有效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的首要任務。本文從應急工作職責、應急程序要求、應急對策辦法等三個方面講述了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重點,提出針對突發環境事件意見工作中的建議,為其他地區的環境應急工作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環境應急;工作職責;應急程序;應急對策
突發環境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對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和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環境事件[1]。從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到太湖、巢湖、滇池爆發藍藻危機再到多次發生的砷、鎘污染及血鉛事件,無不表明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具有區域性、復合性,以及爆發的突然性、危害的嚴重性和影響的廣泛性、長期性等特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吸取教訓,借鑒經驗,如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防控這類事件的發生以及提高對事件處理處置的應變能力,已經成為現代環境保護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當今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1 把握環境應急工作的職責內涵
環境應急工作包括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工作內容[2],如何降低環境風險,消除環境安全隱患,盡可能減少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需要我們對應急工作基本體系、突發環境事件特征和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有更深理解和認識。
1.1環境應急工作基本體系
環境應急工作基本體系是“一案三制”即應急預案,體制、機制和法制。應急預案是應急管理的重要基礎,是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體制是應急管理過程中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是突發環境事件全過程中各種制度化、程序化的應急管理方法與措施。法制在深入總結基層環境應急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訂各級各類環境應急預案,形成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并且最終上升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案”與“三制”是一個有機結臺的整體,如果把應急管理的“一案三制”體系比喻為一架直升飛機,那么,“一案”可視為直升飛機的機體,“三制”則視為直升飛機的前、后機翼和螺旋漿,即體制是直升飛機的前機翼(起平穩飛行作用),機制是直升飛機的后機冀(起平衡、協調作用),法制是直升飛機的螺旋漿(飛行的動力)。“一案”與“三制”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確保直升飛機的飛行安全,起到應急救援的作用[3]。
1.2 突發環境事件的特征
1.2.1 危害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公眾生命受到威脅,經濟上遭受重大損失,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壞,并造成社會的局部動蕩和混亂。此外,突發環境事件還會給人們心理造成無法用量化指標衡量的負面效應。
1.2.2突發性。突發環境事件爆發的時間、規模、具體態勢和影響深度,經常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即事件的發生突如其來,一旦爆發,其破壞性的能量就會被迅速釋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勢,而且事件大多演變迅速,解決問題的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失。
1.2.3 社會性。突發環境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圍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眾領域,但是事件卻會因為迅速傳播引起公眾的關注,成為公共熱點并造成公共損失、公眾心理恐慌和社會秩序混亂。從而促使政府必須要通過調動緊急應對的公共資源,進行有序的組織協調和應對、處理才能妥善地予以解決和平息。
1.2.4復雜性。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發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現形式上也就各有特色,進而導致應對這些事件難以照章辦事。不同類型的突發環境事件之間、突發環境事件與其他突發公共事件之間具有共生或相互衍生的關系,為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準備、處置和善后增加了困難。
2 把握環境應急響應的程序要求
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過程中,環保部門要按照“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監測、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信息、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調查”的要求,積極參與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環境應急處置工作主要程序為接警、先期調查、確定事件等級、應急行動、應急終止和善后處置等。
2.1接警。12369值班人員、環保局屬各部門在接到突發環境事件信息第一時間報告環境應急中心,并迅速通知市環境監察、監測機構等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工作。
2.2先期調查。市環境監察、監測機構等相關部門攜帶應急設備、現場應急監測儀器趕赴現場進行先期調查。
2.3確定事件等級。根據事件級別劃分標準,確定事件等級。按照《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試行)》規定的程序,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續報),并建議啟動相應級別政府突發環境事件專項預案。
2.4應急行動。根據指令,通知相關部門和專家到達現場。根據事件性質及專家建議,各有關部門按照責任分工、遵循“先控制、后調查”的原則開展現場應急工作:迅速控制現場、制定處置措施,切斷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擴散;制定監測方案,開展應急監測;展開現場調查、取證工作,調查事件原因、影響程度等;制定處置方案,監督落實處置措施,消除污染。
2.5應急終止。符合規定的應急終止條件時,由現場指揮部決定終止應急。各承辦部門接通知后,方可終止應急。
2.6善后處置。環境應急事件終止后,相關承辦部門按職能分工開展事后處置工作。調查處置部門提供詳細記錄、收集、整理事件發生過程、污染范圍、污染物排放情況、危害程度等內容,調查、分析事件原因,依法對有關人員進行調查詢問,立案查處。
3 把握環境應急處置的對策辦法
突發環境事件的特征凸顯了環境應急處置的難度,增大了責任風險,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事發地政府及環境應急人員切記不能過度應急、怠慢應急、盲目應急,而如何才能把握不同類型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認真積累總結。
3.1 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措施及對策
在日常預防中市相關部門要充分考慮現實環境風險,合理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并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環保部門要加強對飲用水保護區日常監管,及時排查隱患。當事件發生后要及早報告,及早采取初期處置措施;及早通報下游可能受污染的對象,特別是針對可能受到影響的取水口、用水單位和群眾,以便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及早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污染影響,避免波及事發地及下游飲用水水源,及時消除污染影響;及時、準確發布信息,消除群眾的疑慮和恐慌,積極防范污染衍生的群體性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在對流域污染源進行排查后,確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圍和程度,組織有關專家,制定監測方案,對污染擴散進行預測和預報,密切跟蹤事態變化趨勢。水利部門要限制引水量,控制水庫下泄流量,實施水利調控措施,制定環境用水調度方案。根據水污染預警信息,提前做好水源備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應急工作,保證水廠水質安全[5]。
3.2 跨界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措施及對策
按照屬地管理,先期處置的原則。無論突發環境事件的大小,地方政府應在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先期處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態蔓延,盡最大限度減輕污染后果。事發地政府及時向下游政府通報情況,當下游發現水質異常并確認由上游來水引起的,及時通報上游。上下游環境保護部門對流域污染源進行排查,確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圍和程度。上下游政府在事件發生后應加強溝通協調,整合資源,共同開展救援和處置,建立會商機制、聯合預警機制、聯合防控機制、聯合監測機制、聯合處置機制、信息共享及發布機制、聯合執法監督機制等共同處置好突發環境事件。
3.3 交通事故引發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措施
在交通運輸過程中,一旦發生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泄漏事故,首先應由交警部門對道路進行戒嚴,在未判明危險化學品種類、性狀、危害程度時,實行交通疏導。并立即進行現場勘察,通過向當事人詢問、查看運載記錄、利用應急監測設備等方法迅速判明危險化學品種類、危害程度、擴散方式。根據事故地形地貌、氣象條件,依據污染擴散模型,確定合理警戒區域。在現場勘察的同時,迅速查明事故地點的周圍敏感目標,包括:1公里范圍內的居民區(村莊)、公共場所、河流、水庫、水源、交通要道等。根據現場危險化學品泄漏量、擴散方式、危害程度,決定是否進行群眾轉移工作。
4 結語
環境應急工作無小事,突發環境的妥善處置關系到社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環境應急人員在面對突發環境事件時要嚴格落實“五個第一時間”要求,根據突發環境事件不同級別,實施分級控制、分級管理,啟動相應級別的預警和響應,同時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突發環境事件采取行之有效地應急處置措施,開展環境應急工作。
參考文獻:
[1]萬本太.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技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
[2]江蘇省政府令《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M].2011
[3]安全管理網.我國應急管理的“一案三制”體系[EB/OL].
[4]江蘇省政府《江蘇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M].2014
[5]江蘇省環保廳《江蘇省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應急預案》[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