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鳳
【文章摘要】
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對人物類的紀念館的陳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求紀念館的陳列有創新,又要求表現鮮明的立場觀點;既要做到歷史與現代的交接,又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進行宣傳,這些都加大了紀念館事業發展的難度。本文就周恩來和鄧穎超紀念館修改基本陳列的實踐為例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
人物類;貢獻;紀念館;基本陳列;方法
紀念館主要是通過展示杰出人物的事跡和重大歷史事件來使我們記住他們的一種有效的方式,紀念館是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革命性質的紀念館主要就是以革命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思想和意義為紀念核心,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宣傳先進的文化。每個紀念館因為紀念和宣傳的任務和事件不同,會有其獨特性。周恩來和鄧穎超作為我國杰出的歷史人物,對國家和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下面就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紀念館修改基本陳列為實例進行思考。
1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簡介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領導者。他們為我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深受人民的愛戴。
周恩來與鄧穎超紀念館是于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在天津正式開館的。他們的相識在天津,并一起走上革命道路,兩位偉人將天津作為第二個故鄉,臨終前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河湖泊中。為了紀念周恩來和鄧穎超的豐功偉績和高尚的品格,天津市委和政府向中央申報在天津建立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紀念館主要分為七個展示廳:瞻仰廳、生平廳、情懷廳、專機廳、仿制西花廳、竹刻楹聯廳和書畫藝術廳。
2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修改基本陳列的背景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原有的陳列是在1998年周恩來誕辰一百周年時制作陳設的,并獲得了一九九年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提名獎。原有的陳設反應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陳列水準,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大大的提高,人們在到各處旅游的時候,成了當地紀念館的主要參觀人員,如何改變陳列成為了國家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天津市相關部門對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陳設進行了重新的設計,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紀念館修改基本陳列的設計與實踐
3.1 在對紀念館重新進行陳列前,要確定陳列的指導思想
基本陳列就是指博物館內收藏品的常態展示。許多紀念館的基本陳列中都涉及到周恩來鄧穎超的生平和事件,要根據與其他紀念館的基本陳列特點,找到適合本館具有特色的精品展館。這就確定了改變陳列的基本思想,明確地提出了此次陳列的陳列方向。偉人紀念館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政治性比較強,是宣傳國家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只有把握國家的主要思想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找到陳列內容的整體方向。
3.2 對紀念館改變基本陳列,精心編寫陳列大綱
陳列所展示的物品和內容是之城博物館的力量源泉,編寫陳列大綱直接關系到陳列內容與品位的好壞。陳列大綱對基本陳設的改變非常的重要,不僅可以設定展示的內容,同時也為紀念館后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應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3.3 正確處理陳設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除了具有研究、教育和收藏功能外,還添加了傳播、娛樂等功能,按照這樣的發展,我們需要在修改人物類紀念館基本陳設的時候,正確處理陳列內容與陳列形式之間的關系,要做到既讓參觀者了解到相關知識,又讓參觀者感覺到視覺上的享受。陳列的內容和形式是相互幫助的,好的內容需要好的形式來幫襯。
為了改變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基本陳設,相關部門選擇到市場中尋找有能力的設計公司,這是做出一個精品展館的重點。展覽設計的人員會想設計公司提出概念設計的具體要求,并介紹展覽中的重點、難點及設計制作的理念,要求設計公司利用先進的科學成果對展館進行陳列設計,實現思想傳播與文化娛樂功能。正確處理形勢與內容,是建立一個高品質紀念館的基本要求。
3.4 正確處理傳主與歷史環境之間的關系
首先,在紀念館的規劃上,盡量采取還原歷史的方式。紀念館內的原有基本陳設受到時間的影響,不能充分體現其文化底蘊,因此要將展館以1:1的比例進行歷史還原,讓參觀者有置身其境的感覺;其次,在內容的設計上,要尊重歷史文化遺存的原狀,這些主要體現在:內容全面,展覽模式有所創新、重點突出,總體有詳有略、采用附院場景,增強可視性、保留原展覽的亮點這幾個方面。
我們在實踐中可以發現,把歷史人物置身于其生活的歷史環境中,既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力,又傳播了偉人的思想,同時,還提高了紀念館的文化形象。
4 總結
人物類紀念館修改基本陳列是一項長期而漫長的工作,這就需要我們隨時掌握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的重大思想,保證更快、更好地改變紀念館基本陳設,適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物類紀念館修改基本陳設這項工作既是創新的一個過程,也是對偉人精神的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我們要重視紀念館的改陳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的需求,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為民,劉萬方.文化與自然遺產營銷學:以博物館為例[J].社會科學文獻,2007,10(01):97-157.
[2]彭曉玲,甄素楠,高歡.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2008,10(01):97-159.
[3]宋向光.博物館陳列的核心特征:意義溝通[J].博物館研究,2002,06(09):35-77.
[4]石代羅.如何突出人類紀念館的特色[J].廣州中山大學學報,2008,11(01):96-145.
[5]古崎迎,蘇東海.“了解與同情”與走進人物的心靈-關于人物研究的片段思考[J].蘭州學刊,2007,10(01):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