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玩家檔案
唐云,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資深行者,攝影師。最近,他拿到了一筆10萬元的旅游基金,開始了一段長江孤旅。這是一段關于長江本身,以及這條大江背后人文、風物、歷史的探訪與記錄。
10萬獎金和一次旅行的故事
如果能拿到10萬元的旅行資金,進行一段有意義的旅行,你的計劃是什么?一趟在歐洲老城中的藝術朝圣之旅?還是東非大草原上追逐野生動物大遷徙的自然之旅?抑或是遠行到南北極,感受地球的極致之美?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唐云給出的回答是:一次長江之旅。
獎金和這場旅行的故事,要從去年的一次網絡活動說起。2013年7月,唐云在網絡上看到由凱迪網絡舉辦的“行走者”夢想之旅活動。活動規則很簡單,只要你將自己的旅行日記、圖片或視頻上傳到該網站,就可以參加。經過層層篩選后,大獎是一筆10萬元的旅游獎金。
作為資深行者和攝影師的唐云當時上傳的帖子名為《拍著拍著就走到了青海》,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了他的一次青海之行。接下來的事情讓他也有點出乎意料,帖子在網上引起了圍觀,收到不少好評與投票。就這樣,唐云在1000多位參賽者中順利進入了活動的決賽。
決賽在廣州舉行。“海選”出來的3位參賽者接到主辦方設置得一個題目:設計一條廣州城一日游的線路。對于旅游經驗豐富的行者來說,這樣的考試好像并不困難。不過唐云轉念一想,一來廣州他不是很熟悉,二來如果自己設置的路線也如同網上大量普通攻略一樣充斥著美食、繁華和喧鬧,豈不是相當沒有水平?
這時的唐云正站在廣州的大街上,望著車水馬龍,突然靈感一現。廣州代表的是什么?不管對歷史來說,還是對經濟來說,這座城市代表的東西一直都是開放。有了主題,剩下的就一氣呵成了,唐云交出的行程中,有十三洋行、中山紀念堂、廣交會舊館、廣仁大廈……這些地方,都是廣州開放歷史的見證者。這份承載著歷史厚重感的計劃獲得評委會一致好評,就連其他兩位參賽者的粉絲也轉而支持起唐云來。
在海選之初有個規定,每位參賽者需要給出自己獲獎后的計劃旅程。那是唐云第一次將“長江孤旅”的提交給主委會。在決賽現場,他也進一步闡述起自己的這一段旅程的計劃初衷:“隨著河姆渡遺址的發掘和三峽地區的考古發現,已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無數的旅行者穿越它的激流,也有無數影像資料記錄過它的美妙。但一首《伏爾加船夫曲》濃縮了偉大的俄羅斯精神,我們為什么不可以有這樣的符號來象征我們的母親河?”
就這樣毫無懸念的,唐云拿著大獎,踏上了對偉大母親河致敬的旅途。
一次名為“長江孤旅”的跋涉
2014年1月21日,唐云開始了他的旅途。據他最初的估算,這段旅途全場差不多會有6000公里。在唐云的計劃中,這次旅途從云南水富縣向家壩水電站開始,一路向下,途徑四川、重慶、湖南、江蘇,一直到上海的吳淞口,探訪足跡包括長江以及它的所有主要支流。
如果按照這段旅途的長短來計算時間,唐云要花上三四個月的時間才能走完。不過由于工作原因,唐云決定把這段旅途拆成幾部分,分別通過寒暑假的時間走完。而旅途的第一部分,是從向家壩水電站,一路經過宜賓、瀘州、合江、江津等地,最后到達夔門。
按理說,滾滾長江與文人本就該是天生一對。在古今文人騷客眼中,這條大江就是一道妙手天成的文章。折射出來的無論是一往無前的波瀾壯闊,還是養育一方水土的生生不息,都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借大江抒發胸臆,做出千古名篇,也是一段佳話。
不過在文人唐云的長江之旅中,詩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倒更像是一次嚴謹的科學考察。在唐云眼中,長江是神圣的存在,雖然他依舊用詩意的語言來形容這條大江。“明信片式的風景照、蜻蜓點水式的抒情散文不屬于它,屬于它的是穿透歷史的力度、回環起伏的命運、欲說還休的無奈。當然,博大的胸懷、雄渾的風格、奔向大海的不歸路,也是它的特質甚至宿命!”
所以在這趟旅途中,唐云不僅要記錄大江大河的壯麗景致,之外還有對水文的考察、對沿線老居民的訪問、對知名的以及不知名歷史遺跡的探尋。
他曾站在向家壩水電站外觀察蓄水的情況,向漁民打聽近年來的捕魚情況,也曾在古鎮中捕捉那些遠去的痕跡……這其中包含著憤怒與失望。比如看到有些不合常理建設的大壩,他痛心疾首,哀嘆這讓長江“肝腸寸斷”;他期待江安橙花島的滿島橙香,卻意外聽到當地人說這里以后將要建設化工廠,還未聞到的橙香從此絕跡……
當然也有驚喜,唐云興致勃勃地提到旅途中不經意的發現,例如江安的夕佳山莊。這座建于明朝萬歷年四十年,最終完善于1930年的山莊原本不在唐云的旅途計劃之中,在聽到當地人一再提醒這座莊園是明清建筑的標本之后,唐云才動身前往。“我沿途看多了古鎮,殘破的,幾乎看不出風格的,只有這里保存得完好,特別是站在山莊里面,蒼山如海,夕陽如血,美極了。”
這些所見所感全部濃縮在《行走長江——邊走邊攝》的帖子中,發布在凱迪社區上。不過,唐云說帖子只能算一個輪廓,他計劃在完成整個行程之后,好好地思考一下,然后寫一點東西。帖子被無數網友熱情評論、轉發,這場名為“孤旅”的行走,其實并不太孤獨。
一位有“個性”的老師
在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學生印象中,唐云老師一直是一位有“個性”的老師。一是直言不諱的性格,二是才氣。學生佩服這位老師的全才,除了學識淵博之外,唐云老師懂書法,懂攝影攝像,也懂旅游。不過唐云說有媒體朋友總結得很對,其實他就是個“耍娃”。
上個世紀80年代,還是窮學生的他就敢懷揣50元游川西,現在想來,那段時間也是唐云最放松的旅游經歷。“那個時候沒車,路上攔到一輛運木料的大車,就坐上去走。根本不問目的地,哪里景好就往哪里走。”他很早就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
后來,唐云的人生和行走還真的綁在了一起。先是有機會到西藏拍攝同名大型紀錄片,他在西藏待了整整一年,至今都覺得那里美不勝收。這段經歷讓唐云開始思考行走的意義。1996年,重慶即將成為直轄市,他把目光放回到重慶。唐云開始了一檔名為《重慶往事》欄目的制作,欄目中記錄了重慶老街老巷,名勝古跡背后的故事。這也是重慶電視臺第一個介紹人文風物,挖掘歷史底蘊的欄目,受到不少好評。
行走和工作給唐云培養起的另一個愛好是攝影攝像。“其實一開始,只是攝像”,唐云的攝像機從西藏扛到了重慶各大古鎮,拍攝了無數的現場畫面,一直到“再也扛不動機器”為止。隨后唐云找到了替代品——相機。
不過在唐云的照片上看不到多少旅游雜志上那些五彩斑斕,美的不真實的圖。這并不是因為他的照片都不使用后期處理,只是因為他照相的標準永遠是“眼見為實”,就算處理圖片也是為了“恢復現場感”。所以我們能在他記錄長江之行的名為《行走長江——邊走邊攝》的帖子中看到霧霾下的大江,然后調侃:“我努力想把照片的霧霾處理掉。”
如今這個帖子的點擊量已經超過51萬,而不少網友還在期待唐云接下來的旅途。唐云準備在接下來的暑假延續這趟旅途,不過這次他想讓更多的人加入,讓更多人親身去看到母親河的現狀,去思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