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萍 于小強 麻琳琳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作為儒家經典著作的《論語》蘊含著許多具有現代意義的積極人格思想,對《論語》蘊含的當代價值進行研究。研究認為,《論語》中具有現代意義的積極人格思想對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對培養積極人格、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核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論語》;積極人格;積極心理學;“仁”;“智”;“勇”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4)03008805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慈與愛、正義、修養與節制、心靈的超越六大美德,它們廣泛存在于世界的優秀文化中。六大美德中包含了積極心理學的24種優秀品質:好奇心、喜好學習、創造力、開放的思想、智慧和知識、獨特視角、勇氣、堅持不懈、誠實、善良、愛、正義、平等、領導能力、自我控制、謹慎、謙虛、欣賞美、感恩、樂觀、信仰、寬恕、幽默、熱情[1]。這些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美德有其普遍性,而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實質上是一種道德型理想人格,“仁”與“禮”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題。“仁”是人格主體的自覺,“禮”是外在的社會制約。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與“禮”的統一,“仁”、“禮”與六大美德有著普遍性的認同。同時,中國人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美德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這也和長期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有關。所以要研究中國人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美德,必須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論語》蘊含了很多現代積極心理學的思想,本文希望通過挖掘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的積極人格思想,尋找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對積極人格培養的意義,從而推動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一、積極人格人格是近代詞語,中國古代沒有這一名詞,但有這一觀念。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仁人。《論語·雍也》記載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能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在此,孔子解釋了: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仁愛,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于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這是“仁人”人格的體現。《論語》具有深遂的思想與意境,充滿了孔子的教育智慧與人文精神。可以說《論語》中彌漫著一種理想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孔子希望知識分子成為理想的君子,兼備仁、義、禮、智、信等優秀品德,為人追求的是至善之道而非利益與權勢,宣揚清貧樂道,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豪言。將精神自由作為最高理想,以人類大同作為最高目標。在世界觀方面,《論語》全面體現了尊重人性與順應人性,主張以人為本,張揚人文意識與理念,重視人格修養,推崇君子理想人格[2]。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啟迪意義在于:第一,儒家對中國文化心理結構的改塑,使得仁人君子理想成為知識分子自覺追求。君子們以天下為己任,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觀。篤行的精神凸顯了儒家的入世人格和剛健精神,使人們積極投身現實社會,奮發進取,自強不息,追求自己理想價值的實現。知識分子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兼備“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而且要有“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第二,儒家的清貧自守、憂道不憂貧、責己寬人、重義輕利思想,對抵制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
二、儒家文化與積極人格的契合積極心理學擁有3個層面:第一,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對現在),包括它們的生理機制以及獲得的途徑;第二,在個人的層面上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這些品質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論語》中的積極人格與現代的積極心理學的3個層面息息相關:在主觀方面,《論語》讓人積極入世,實現個人價值;在個人層面,《論語》中提倡學習五藝,追求修身齊家;在群體層面,《論語》提倡尊老愛幼、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
儒家文化宣揚的理想人格與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積極人格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契合性,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曾經表示過他們有一種共識,即中國是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中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留下了許多經典的著作。《論語》這本書是儒家學派中的重要經典,所宣講、傳布、論證的道理、規則、主張、思想,已代代相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語、活動中。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遠不止是處世格言、普通常識,而具有人文關懷和終極關懷,執著地追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儒學的思想可以成為人們(個體)安身立命、追求幸福、精神皈依的歸宿。
程頤曾說:“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這就是說讀《論語》應使人“變化氣質”,不只是獲得知識而已。錢穆強調讀《論語》是學習“做人”,仍然是在遵循這個傳統的說法。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論語》中有許多的記載,如要尊敬長輩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即“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要博愛其他人,即“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要忠誠上司,即“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要孝順父母,即“父母在,不遠游”、“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即“朝聞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即“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締造者,孔子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他主張興禮樂、修詩書,并周行各地言傳身教地宣揚其以人倫為核心的儒家學說。他設定了君子的理想人格:一方面,君子應具有“直、義、忠恕”,尤其是“仁”的美德;另一方面,君子還必須具備“文”和“禮”,“文”就是有文化,可能還指優雅,“禮”就是對應有的禮儀和社會習俗的了解。孔子非常強調在灑掃等日常生活中培養理想人格,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及家族、及天下,至終涵括寰宇。可見,孔子的“君子”人格是一種能夠付諸實踐的理想品格,其內涵是與宗法制相應的人倫之德。此外,孔子還對人格的發展作了不同階段的劃分,即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與西方的人格發展理論不同,孔子的人格思想注重各個生命階段的境界與實際成熟,注重思維認知的發展,而不僅僅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孔子認為,理想人格的達成途徑有二:一是努力發揚與擴充內在的德性自覺;二是通過禮儀習俗、文化教養去熏陶培養[3]。
三、《論語》中的積極人格思想《論語》中所倡導的理想人格思想與積極人格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強調智慧與知識的認知力量、愛與善良的人際力量、勇氣的情感力量和超越的精神力量等,這些積極品質是我們塑造自己人格所必須追求的,這可以更深入地結合中國本土需求去理解積極心理學的思想。
(一)“仁”的積極人格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實質是愛別人,即對人尊重和同情。《論語》中關于仁愛的闡述很多。
第一,仁者愛人,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要旨,愛人是孔子人格思想的核心。愛人,包括愛一切人,對所有的人都要施以愛。孔子提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只有泛愛眾人,才能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治長》),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協調、和睦相處;只有泛愛眾人,也才能實行仁政,博施于人,兼濟天下。愛是重視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彼此分享、關心,愛代表了一種傾向于他人認知的、行為的和情緒的態度。仁愛是積極心理品質的人際維度,這與孔子的仁愛思想一致。
第二,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例如: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即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在積極人格中體現了人的社會智商,也叫情緒智商,主要是了解他人及自己的目的和感覺。這是積極心理學上的共情品質,能夠體驗別人的情感狀態,這種人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并且隨和、善良、利他主義和親社會行為較多,這是積極心理學中一種重要的正性情感能力,給人“正能量”。再如,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是說:自己要在社會上取得自立,在事業上順暢通達,也要幫助別人做到這樣。這不僅體現了積極心理學中的友善思想,這種人往往還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水平較高,值得人們信賴。
第三,克己復禮,“禮”和“仁”是內外相通的,為“仁”即為“禮”,“禮”強調的是實踐“仁”的方式。孔子以“仁”釋“禮”,也以“禮”釋“仁”。如,當顏淵問仁時,孔子道:“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君子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語行動都合于禮,就做到了仁,這幾種思想在積極心理學中闡述為:寬恕仁慈、誠實可靠、敏銳明智、刻苦持久、勇敢、自律、謹慎、守信等,孔子所說的君子應該是不畏威脅、做事有始有終、表現誠懇、寬恕和接納別人、心于自己的選擇、管理自己的感覺和行為的人。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之用,和為貴,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他認為禮是為人處世的準則。同時禮也是君子人格的具體規范,君子應知禮達禮,以禮為其言行標準。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這與24種積極心理品質的道德要求一致,就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關系:本我是應受約束的,而超我是遵循一種道德原則為其行為方式,這與孔子所強調的“禮”如出一轍,自我處于一種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位置,這便是一種對于自身的管理,是積極心理品質中的自控力。
總的來說,孔子的“仁”與積極人格都重視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代表了一種傾向于他人認知、行為和情緒的態度,這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達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二)“智”的積極人格思想
“智”是君子應該具備的品德,是君子人格所能達到的認知與思維境界。“智”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知識,二是指思維能力或認識能力[4]。
第一,關于學習態度的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孔子否認了自己是天才,并且總結出刻苦勤學是他成功的兩條經驗。這含有孔子自謙的成分,也告訴學生那都是勤奮努力學習的成果,鼓勵學生發憤學習,體現了積極心理品質中的謙虛、愛學習和刻苦發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學而》)指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學而》)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孔子教育學生以誠實虛心的態度來學習,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在積極心理學中強調的是具備一種能夠忘我的能力,承認自己的缺點、錯誤和局限。
第二,關于學習方法的有:“舉一隅不以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這兩句所表明的學習方法是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溫習知識。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博習廣見,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加以選擇吸收,根據所學的知識推知未知的知識,是獲得新知的重要方法,與積極心理學中的愛學習相一致,主動地掌握新的技能、新的知識,這種人有很強的動機,能夠幫助人在退步、挑戰、負面反饋的情況下保持樂觀,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三,關于學習動機的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如果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夠靈活運用學到的本領,積極心理學中的求知力包括好奇心和愛學習兩方面:好奇心是對各種經驗感興趣、愿意探索和發現,表現為好奇、感興趣、對知識和經驗的內在追求,好奇和興趣往往可以互換,當人遇到激發積極情緒和動機反應的情況時,會對該刺激產生目標導向的行為,由好奇變成了興趣,這在學習中表現為增加學習動機,促進個體的學習。
第四,闡明學習重要性及其與思考相結合的有“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這兩句話說明了學習中思考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斷地進行思考,以開明的頭腦來對待知識或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能夠深入、全面地考慮問題,具有開放的思維及洞察力,可以積極地領會生命的意義,充滿幸福感。
(三)“勇”的積極人格思想
勇氣是積極心理品質的情感維度,主要包括真誠、執著兩項因素,其中執著又包括勇敢、堅持和熱情3項內容。在孔子看來,對君子人格的追求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在困難與挫折面前,要敢于應對、勇于拼搏,這樣才能鍛煉其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大無畏的豪氣。勇敢、剛毅能直面困難而不退縮,處于困難而不失志,這樣才能維護其道德理想。
第一,“不懼”。孔子所說的“不懼”是如“志士仁人,無求己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這樣的大義慷慨。面對生命和仁德的選擇,君子不懼怕犧牲自己,定會殺身成仁。孔子經過匡,被匡人甲士包圍,弟子們很害怕。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孔子到宋國去,與弟子在大樹下習禮,宋司馬桓魋想殺孔子,拔了那棵樹以便給他顏色看。弟子們都勸孔子快走,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在生死面前不驚恐,在武力面前不低頭,對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人生使命充滿信心,孔子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面對危險、挑戰、痛苦等不退縮。從積極心理學來說,這是一種自主行為,人在了解危險的情況下,對情景進行了理性的評估,作出努力去獲得對于個人或組織來說有益的結果,而且這種有益的結果也許不能達到,這種行為的人一般能夠掌控恐懼,而不是不知恐懼。同時孔子的行為中也表現了積極心理學中的堅持,這是一種不顧困難、障礙、打擊而以目標為取向的自主行為品質,堅持是一個人特有的品質,需要人克服困難,依覺悟而行,不論其是否被普遍認同,而且有時可能付出很大的代價,但是能夠提高成功的機會,讓人獲得滿足感。
第二,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先秦儒家在為人處世、做事、與人交往方面,倡導要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孔子多次強調,君子必須“言而有信”。子張曾問孔子,為人處世怎樣才能行得通呢?孔子回答說:“言忠信以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這就是說,言語要忠誠老實,行為要忠厚嚴肅,這樣無論走到何處都能行得通。孔子還把誠實守信的品格作為為政者治理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如子貢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政事時,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孔子說,當必不得已時,可去掉誰呢?孔子認為,可去兵,去食,唯獨不能去信,“民無信不立”。積極心理品質中的誠實是指對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負責,能真實地面對自己,說出客觀事實,說到做到,包括人際間的誠懇,同時這也是一種道德個性,是道德的自我整合和完善。
第三,積極進取、安貧樂道的執著精神與人格境界。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君子能坦然面對清貧的生活,只要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糧,喝涼水,枕著胳膊做枕頭,也會感到快樂。能在簡單、清貧的生活里自得其樂就是積極向上的態度,亦是一種“勇”[4]。這不僅是一種態度上的升華,也是一種令人敬佩的生活方式,對于“快樂”的獨特理解以及以這樣方式生活的一種執著。對此,積極心理學這樣解釋:這是一種不顧困難、障礙、打擊以及以目標為取向的自主行為品質,這種堅持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難,與自控有關,越是以這樣的方式獲得成功的人越自信,并且自我效能感較高。
在孔子看來,“仁”、“智”、“勇”聯系在一起,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論語·里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智者明道達義,故能不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憫人,其心渾然與物同體,常能先天下之憂而憂,然其為憂,惻怛廣大,無私慮私憂;勇者見義勇為,志道直前。“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君子之道有3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孔子認為君子必需的品格有許多,這里他強調3個方面:“仁”、“智”、“勇”。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是仁者,也是智者,更是勇者。在“智”、“仁”、“勇”3個品格中,“仁”是核心,是構成君子人格的基礎,“智”、“勇”是君子人格的枝干,三者共同構成君子的人格結構。在積極心理學中,仁愛是一種人際力量,智慧也包括知識是一種認知力量,勇氣則是情感力量,這幾種維度再具體化就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內容,與孔子的理想人格所要求的品質相一致。
四、結語中國要實現民族的復興,需要科技興國,而科技興國的前提必須是實行教育。所以,既要加強現代科技、科學教育,又要不忘傳統人性培養方面的有益部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回歸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儒家是中國悠久文化中的精華,強調的是集“禮”、“義”、“仁”、“智”、“信”一體和積極有為的人生,《論語》充分說明儒家的教育首先是立德,即培養理想人格,提高本人的人格修養。積極人格的研究要真正立足于現代人格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中,不僅僅只是依靠所建構的評估方法、縱向和橫向的研究,更應該扎根于本國的文化底蘊之中,再進行本土化的研究。對《論語》中蘊含的積極人格思想進行研究,有助于促進全球積極心理學與本土化積極心理學的互動與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宋雅娟.積極心理學對學校心理教育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9(6):1317.
[2]梁金如.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J].青春歲月,2012(16):2629.
[3]劉華麗,盧忠萍.儒家人格思想: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理論淵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8(1):8083.
[4]楚緒磊.先秦儒家理想人格與現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D].南京:南京大學,2012.
Positive personality though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SONG Baoping, YU Xiaoqiang, MA Lin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Shaanxi, China)Abstract: The Confuci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ersonality. As a Confucian classic,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tains many positive personality thought with modern significance. By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value contain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hich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real life, it proves that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thought with modern significanc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a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deeply cultivating the positive inn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positive personality; positive psychology; benevolence; wisdom; vali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