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
摘 要:“教是為了不教”是葉圣陶先生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教學生“學”,具體來說就是要教給學生方法,而不是教給學生單純的知識。因此,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學,進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能力;探究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既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之一,也是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之一。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價值,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使學生從學會轉變成會學和樂學,這樣才能真正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現以及學生的健全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落實“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念進行概述,以確保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為什么要落實“教是為了不教”理念
首先,社會競爭的激烈決定了該理念落實的必要性。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需要的人才已經不再是簡單獲得“高分”的人,綜合能力的培養,競爭能力的形成都決定了“教是為了不教”理念落實的必要性。
其次,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決定了該理念落實的必要性。“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堂主體意識的重要方面。而落實該理念對學生健全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語文教學價值的實現決定了該理念落實的必要性。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的實現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學生,只有學生能夠真正走進語文課堂,能夠真正感受語文閱讀價值的實現。所以,“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落實對學生課堂參與欲望的提高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教是為了不教”思想的落實對語文課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學生全面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從多角度入手,確保“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順利實現,進而為學生健全地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如何貫徹落實“教是為了不教”理念
“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落實不僅有助于課堂效率的高效實現,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我們該如何貫徹落實“教是為了不教”理念呢?如何才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概述,以期能夠為學生健全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換句話說就是,學生能夠自主走進課堂的前提是學習材料帶來的興趣,是自己對待學習的態度。所以,落實“教是為了不教”思想的前提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時,興趣的培養也是高效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興趣,以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發展。
例如,在教學沈從文的《端午日》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湘西地區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在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各個地區“過端午節”的情境,比如,龍舟圖、各地的粽子展示圖、艾葉的圖片等,同時,讓學生感受各地端午節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句“誰知道湘西地區端午日時是怎么過的嗎?”將學生順利引入本節課的正文學習中,讓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走進文本,去感受茶峒人是怎么過他們的端午日的,進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有人說: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可以借助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為學生競爭力的提高以及“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落實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郭安鳳的《學多一些寬容》時,我選擇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首先,我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領會提倡寬容的意義。理解寬容的含義,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怎樣才能做到寬容?”……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同時,在小組交流中,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學黃飛的《甜甜的泥土》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借助先學后教模式讓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先學:讓學生帶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即掌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了解小說的寫作特色;具體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閱讀一般現代文的能力。時間大約為20分鐘左右。同時,教師要走進學生,發現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去引導學生以恰當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
后教:先學階段結束后,我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以及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既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能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
通常情況下,我們還設有“當堂練”環節,目的很明確,是為了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讓學生體會成功學習帶來的喜悅。在這個過程中不難看出,學生能夠真正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也是該模式的最大亮點,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
3.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是創新的基礎,是現代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而且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實現“不教”的重要方式,所以,我們要打破傳統“一言堂”的弊端,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究的過程中找到學習樂趣,從而愿意自主地走進課堂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也為了早日實現“不教”的模式,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問題情境創設的模式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作者對蘇州園林的總體印象是什么?(2)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3)為什么說“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4)反復閱讀,說一說自己對蘇州園林的印象?……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語文教學價值的實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思維的拓展是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形成的關鍵,也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理念的保障,所以,我們可以營造開放式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動腦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多練習一下開放性試題,比如:老師在課堂上講了玫瑰的有關知識。講完后,老師問有什么感受,請根據相關內容,補全回答。
第一個學生回答:“雖然花兒美,但是刺扎人,我要遠離它!”
第二個學生回答:“即使刺扎人,但花很美,我要欣賞它。”
第三個學生回答:“ ”
多年以后,前兩個學生都無所作為,只有第三個學生以其培育出的新品種玫瑰而聞名。
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對學生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營造開放式的環境,拓展學生思維,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會自主應用。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將“教是為了不教”理念貫徹落實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確保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找到自主學習的樂趣,進而為高效課堂的實現以及學生健全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尹瑪麗.“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