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相紅
創新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作文教學中更為重要。在話題作文教學中,筆者以引導學生“如何開頭”來開闊學生的寫作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自己作文教學模式的創新。高爾基說過:“開頭第一句是最困難的,好像音樂里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找到它。”這就是說,寫好作文開頭很重要,又很難。要寫好文章,問題在于是否審清題意、理解題旨、明確要求、抓住規律、掌握技巧。
審題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
審題就是審析作文題。有人把題目稱為“文眼”或“篇眼”,可見題目的舉足輕重。審析標題即抓“眼”悟神,領會含意拓寬掘深,明確要求即有呼有應,確立重點即主次分明。“立意”即抓“眼”悟神,切中現實,確立中心、重點、情感基調直至主題。審題立意以求準求深求新為原則,想出一片、定準一點為過程。好的作文開頭應有哪些要求呢?這就是簡潔、優美、新奇。有人把開頭比做“豹頭”,也有人把它稱之為“鳳頭”“龍頭”,都是指開頭應該不同凡響、有吸引力,能有引人入勝的效果。但學生在開頭上往往存在著幾種不足:不必要的釋題,多此一舉;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復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開頭的方法很多,只要接觸多了,就可以靈活把握,隨機而用。以下是筆者在作文教學中歸納出的幾種方法。
形象設喻,靈動深刻
用一個或一組比喻句,表達自己對寫作話題的感受和思考,這種入題開篇方式有利于展現作者的不凡文采和新妙思想。例如:長大的感覺像咖啡,有苦,也有甜;長大的感覺像一支歌,有的高亢激越,有的低沉舒緩;長大的感覺像一片海,有狂濤巨浪,也有風平浪靜。學生習作《家的感悟》的開頭:如果你是一朵飄蕩的白云,家便是你永遠的天空;如果你是艘遠航的船兒,家便是你不變的港灣;如果你是一只疲憊的飛燕,家便是你永恒的溫巢。點評:用比喻句,表達自己對“家”的感悟和思考,抒發了自己獨特的內心情感,讀來讓人看出作者的不凡文采。
詩意排比,情意充足
用一組與文章主旨相關聯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構成排比;這種入題開篇方式,或者氣質如蘭,或者氣勢如瀾。例如:我愛憶舊。泛著童趣的清幽的小溪,載著憧憬的淡淡的新月,托著純真的旋轉木馬,都成了我記憶中的珍品。學生習作《待人和善》的開頭: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對人以和,待人以善。點評:采用排比、疊詞手法來開頭,既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又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情感。語言多姿多彩,讀來讓人耳目一新。
設置懸念,扣人心弦
設置懸念,可以用費解的現象引人思考,可以用突兀的情節使人吃驚,可以用鮮明的反差令人困惑。這樣便“抓住”了讀者的眼睛,激發了讀者的興趣,例如:“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應該沒問題了,加上這一遍,我已經在臺下把這演講稿背了九遍了。學生習作《感受生活之美》的開頭: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靜,偌大的房間里,只能聽得見我微弱的呼吸聲。護士只有在吃藥、打針的時候才會進來,而且很少和我說話。我已經習慣了,我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因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視著窗外,告訴自己要坦然面對死亡。點評:文章一開頭就設計了一個懸念——“我”快要死了。讀者不由得不想,他怎么會快死了呢?他是得了什么病嗎?這些問題自然而然地使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文。這種開頭方法,抓住了人們閱讀時的好奇心理,自然能引人入勝。
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抓住事件片段動情描寫,使之具有動人心神的力量;或者抓住景物環境動情渲染,使之具有特別動人的魅力。這樣的開篇入題方式,有意境,有氛圍,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例如:“外婆,你去哪兒啦?你在哪里啊?你為什么要離我而去?”我獨自一人站在外婆的墳墓前,傷心的淚水流淌不止。抬頭望著深藍的天空,我仿佛又看到了外婆,看到了她斑白的頭發,看到了她深深的皺紋,看到了她那雙和藹慈祥的眼睛……學生習作《踏青》的開頭:幾條飄帶似的白云懸在雨后的天空上,更有幾只蝴蝶與之翩翩起舞。魚兒在輕輕地游著,一會兒觸到水中的水草,慌亂地跑開了,一會兒調皮地躍出水面,吐著珍珠般的泡泡。遠遠望去,那一潭碧波蕩漾的湖水,清澈透明,加上綠茵茵的草地,還有嬉戲玩耍的孩子們,簡直是一個水上樂園,還是一個安靜祥和的世外桃源。點評:文章開頭運用景物渲染法,形象地描寫了溫馨歡快的氣氛,為下文寫人物的踏青活動作了鋪墊。
直接開篇,干凈利落
不拐彎抹角,不曲徑通幽,直敘事件,直抒感情直發議論;這樣的開頭方式,簡潔明了,如運用得當,同樣具有美感。例如:我愛故鄉的小河,愛他的清澈見底,愛它的出產豐饒,愛它的嫻靜沉默……學生習作《把握青春》的開頭:青春的風鈴,吹開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動了夢想,青春的音符帶動我奔向希望。青春,這個美好的季節,正是我們播種希望的時候。珍惜它,把握它,讓它在我們手中放出奪目的光彩。點評:文章借助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形象的語言導入話題,起到了點明題旨的作用。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柳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