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芳
【摘 要】制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是極其復雜多樣的。本文從本體因素和誘發因素這兩個大的方面,全面地闡述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種種因素,主張從多角度出發,全方位地提交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心理健康;本體因素;誘發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質的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因而制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極其復雜多樣的。從各種制約因素的性質來說,主要有生物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從各種制約因素的功能來說,可以分為本體因素和誘發因素兩大類。
本體因素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發生變化的內在原因,而誘發因素是產生變化的外在原因。誘發因素通過本體因素而發生作用,它決定著人的健康狀況變化的現實性。例如,緊張的學習生活,對于心理功能狀況良好的學生來說,會激發更高的學習熱情;而對于心理功能狀況較差的學生來說,有可能引起過度焦慮,導致產生心理障礙。
下面主要闡述本體因素和誘發因素對于心理健康的影響。
1 本體因素
本體因素是個體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主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生物遺傳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
1.1 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腦外傷或化學中毒、以及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
第一,遺傳因素.根據調查和臨床觀察,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發育不全、抽痰發作、性格乖僻、躁狂抑郁及精神疾病或異常心理行為的人占相當比例。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臨床研究證明,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病,由于病菌、病毒損害神經組織結構而導致器質性心理疾病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發展,造成智力遲滯或癡呆。
第三,腦外傷或化學中毒。由種質因造成的腦震蕩、腦挫傷,都可以導致意識障礙、健忘癥及心理障礙,由于有害化學物質侵入體,并可導致心理障礙或精神失常。
第四,嚴重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這方面的影響也是造成心理障礙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例如內分泌機能障礙中,最突出的甲狀腺機能混亂,機能亢進時,往上出現敏感、暴躁、易怒、情緒沖動及心理異常表現;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會引起躁狂癥,而腎上腺素分泌不足則可能導致抑郁癥。
1.2 心理活動因素
心理活動即心理狀況。個體的心理狀況一旦形成,就會影響以后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心理活動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情緒因素和個性因素等。
第一,認知因素。認知是指人認識客觀事物,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并揭露客觀事物對人的意義和作用的心理活動。主要有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
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各種認知因素。這種認知因素自身的發尺和各認知因素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協調的,也可能是不協調的。一旦某一認知因素發展不正常或某幾種認知因素之間的關系失調,就會產生認知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會使人感到緊張、煩躁和焦慮,于是想極力減輕或消除。認知的嚴重失調,會損壞人格的完整性和協調性,甚至導致人格變態。
第二,情緒因素。人的情緒體驗是多維度、多成分、多層次的。它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穩定而積極的正性情緒狀態,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相反,經常情緒波動而消極的負性情緒狀態 往往使人心境壓抑、焦慮、精力渙散。因此,培養良好的正性情緒,排除不良負性情緒,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
第三,個性因素。個性因素亦可稱人格因素。個性因素包括性格、氣質、能力和個性傾向等因素。個性因素是心理活動因素的核心,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例如同樣一種生活挫折,對不同個性的人,有的人可能無法承受,或消極應對,有的人則可能接受現實,正視挫折,奮發圖強。因此,培養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
2 誘發因素
誘發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問題的外在的、客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2.1 家庭因素
對中小學兒童的身心健康來說,家庭的影響很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
2.2 學校因素
學校審計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學校因素主要有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2.3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起決定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廣泛,各種社會傳媒的作用越來越大,生活緊張文件增多,矛盾、沖突加劇,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內心矛盾,影響身心健康。
總之,上訴各種因素是相互制約的,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往往起綜合作用。因此我們在觀察、分析、診斷心理失調、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時,務必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逐一考查,逐一排除,全面正確地作出診斷,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試和治療。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
[2]劉華山.學校心理輔導[M].安徽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