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光
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作文教學提出了總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然而實際情況并不樂觀,現在的寫作教學和學生的實際表現都還存在著不少的弊端。
1 目前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把作文看成是一種任務
把作文看成是每周2節作文課的事,只要完成每學期8篇作文的教學任務就行。在寫作教學的方法上一般注重講怎樣選材組材及開頭結尾的布局等,然后講必須有幾個自然段,有多少字數。這好像成了硬性指標。至于學生寫什么內容,怎樣寫的,是不是自己寫的,并不注意。或者說知道不是自己寫的,也一樣給很好的評語。只要作文本上有一篇就行了。有的老師甚至鼓勵學生抄襲。對教學對學生極不負責任。
1.2 只講自己對作文的構思
上寫作課,都是自己在講,講自己對作文的構思,對中心意思的理解。講完后就讓學生寫,可以說是仿寫。有的學生記性好,把老師說的大概都寫下來,有的記不住,就借別人的。這樣的作文課,學生成了聽眾,然后又成了記事員。能把老師說的寫下來的,就成了優秀,寫不下來,就得個不及格。一方面,沒有讓學生成為作文課的主體,讓他們說說自己想寫什么;另一方面,說明教師在作文課上怕麻煩,學生說的五花八門,看作文寫評語麻煩,自己一講,大部分學生都這樣寫,好看,能提高看作業速度。在作文課上也讓學生自己講想寫誰,寫什么事。但覺得學生說的材料不生動,不具體等,總覺得和例文差距大了,就不是好材料,就不能往作文本上寫。老師忽視了學生自己的體驗,學生的真情實感。輕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思想。寫人物就離不開“深夜送發燒的自己去醫院”,寫景就必須有很多形容詞等。這顯示出老師輔導水平不高,而且評價模式呆板,似乎一成不變。
1.3 學生都會抄作文
由于學生的生活空間小,認知水平低,對外面世界的事物了解不多。自己沒有什么對生活的是非評價或者什么有用的材料。一旦作文題目自己陌生(比如家鄉的美景,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學生就不會寫了。有的老師就照著例文上的一講,讓學生改動一下再抄。學生覺得老師讓抄了,就三下兩下抄完了,有的連地名和人名也不改了,這樣對于老師和學生來說,這一星期的作文任務就完成了。學生一次一次抄作文,時間一長,覺得作文課就是把該單元的相關內容按照作文書上一抄就好了。自己學習的語言沒有得到運用,自己的真情也沒有得以傾訴。作文課跟生活脫了軌。這樣教學造成的后果是一旦學生參加考試,就不會寫作文,而老師采取的對策是讓學生提前背作文,碰運氣。
1.4 寫評語不認真
寫評語時,老師往往三言兩句就完了,一般“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或“中心不明確,內容不具體”用得最多。至于好在哪里也沒在文章中標出;不好在哪里,也沒寫出具體怎樣改。評語沒有指導性。即使有的學生看后想改,老師也不再看了。好像一寫評語這一篇作文就到此結束了。這評語不是讓學生看的,而是讓上級檢查時看的。
2 教師指導學生作文的措施
在我自己的教學生涯中,我也教過好幾年寫作課,我深切體會到傳統寫作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抑制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包括我自己把寫作看成是教學的任務,而忽視了教學內容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現在語文正在進行新課改,作文教學也在改變以往的模式。結合我這幾年學習本科的知識,和在課堂上進行的一些改革,我認為寫作教學改革應該包括這幾方面內容:
2.1 時代要求,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知識
大家都知道: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現代的知識更新很快,老師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充實自己,用新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新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只要教師能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時時學習新理論,才能真正在課堂上實施有效地寫作教學改革。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是實施寫作教學改革的第一步。我認為要學習的理論有: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心理學,德育理論,創新理論,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大綱等。有了理論作指導,就有了進行寫作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有些教師把領到的繼續教育書籍隨便一放,根本不看一眼,到考試時不會論述,就等別人的抄。這樣的教師自己都不學習,有怎么能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呢!只有把知識真正學到自己頭腦中,才能有能力實施寫作教學改革。
2.2 要及時轉變觀念,更新觀念
我們要轉變以前舊的觀念,教師一言堂或滿堂灌,忽視了學生是個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創造性的。我們要把課堂的主體換成學生,教師只起到主導作用就行。可是大多數教師還是不放心學生的能力,依然在課堂上大講特講,滔滔不絕,反復強調。這樣下來,學生的基礎知識可能很牢固,但發散思維沒有得到鍛煉,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學生想說的,想寫的都被埋沒了,學生的個性也被抹殺了。在聽一位同事的寫作課時,他要學生介紹自己的父母,這位同學站起來好一會兒,才說起自己的父母干什么的,老師引導學生再說說父母對自己的愛,學生又想了一會兒,才說父母給自己買衣服,買書,帶自己去玩等。再提問別的同學,回答也大同小異。這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 平時老師讓學生說的機會不多,學生很少說過自己的真實的父母,學生作文中的“父母”都是別人的。也可能是學生緊張。說自己的父母都想半天,可想而知,要讓學生說自己并不熟悉的名勝古跡或沒有制作過的手工制作,學生該怎么說,只好先看一下作文書了。借鑒看似是學生的小聰明,實際上是教育的悲哀。
2.3 同事互聽課,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有句話說的好: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流一下,你我就有了兩種思想。我們教師平時很少去聽課,即使去聽課,有的老師也是只報喜不報憂,不愿說出對同事講課的意見。這種情況只能算是聽課的形式,并沒有達到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目的。所以作為改革的一點建議,我覺得同事聽課要心態放正,客觀的看待同事的講課,客觀的提出自己的建議,授課者也要虛心接受同事提出的改正意見。這樣才能在改革中不斷改進,不斷進步,有效地實施改革。而且聽課這種形式要堅持,每學期學校都要組織教師聽課,同年級互聽,不同年級互聽,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共同為語文的寫作教學改革獻出一分光和熱。曾經有一位同行來到我們學校,他讓我幫他提點建議。我聽他介紹完后,說出了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看法和建議。所以我覺得在聽課時,同事都能把自己聽課的真實看法說出來,我們才能真正提高,寫作教學才有成效。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