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林
【摘 要】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如果正確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幫助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發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英語;情感;課堂
在英語教學研討中,至今認為英語教學費時費力、效果差的觀點仍然普遍。當然,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很多,在此不再贅述。通過十余年的教學摸索,我逐漸認為到: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如果正確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幫助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發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 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 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作知 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至“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不佳。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語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懂和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 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 學前的預熱活動。英語有一則諺語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導入新課 要講究藝術。根據教學內容你可設置一個懸念吸學生;也可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抓住學生;也可從直觀教具和演示開始。教學中,不能課本搬家,大聲念一遍,小聲念一遍,就算進行了教學。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觀教具如圖片、掛圖、簡筆畫,設置情景。語言總是和情景連在一起的,沒有沒情景的語言,有了情景學生才印象深刻、聲形意有機結合,學得才有趣,掌握才準確。教師講解節忌繁、雜、重,(即繁瑣、雜亂、 重復)。要精講,長則生厭。要變講為提問,學生大量的時間是參與而不是旁觀者,學中用,用中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感興趣。要注意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語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踐。這樣,每個學生都可品嘗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情趣大振,熱情倍增。一旦學生出了差錯,不要埋怨訓斥、責怪,要注意糾正錯誤的技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受挫折。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不僅要有一個好的開始和發展,也要有一個好的結尾。根據不同的情況下課前可給學生設置一個新的“懸念”,留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放一遍課文錄音,讓學生小結一下課堂主要內容,唱一首歌曲等。例如,在動物詞匯教學中,適當擴展在中西文化中,人們對dog, tiger與dragon, horse與 ox, sheep與 goat等的不同的看法和用法。“dog”在外國被視為與人一樣尊貴的動物;因而有“love me,love my dog”之說,而“dragon”在中國雖被認為是吉祥之物,但在外國卻是邪惡的化身; “sheep”在 英語中表示好人,能干的人,而 “goat”表示壞人和不能干的人。在顏色詞匯教學中,在學生掌握了各種顏色后,我說:“Im in the pink ”(身體健康),學生立即望我身上看,卻沒有找出“pink”(粉色)的東西,學生立即產生了疑問,好奇心大大增強,疲憊的心情為之一震,情緒高漲,我說pink在英文中表示身體健康,同樣,blue表示心情灰暗,心情不好。在講解器官的單詞后,適當引入有關的諺語或俚語,如green eye表示某人得了紅眼病,嫉妒別人,而green hand表示新手。另外,在詞匯教學中,增強英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學了“left,right”后,告訴學生這是體育口令的“一、二、一”,在學生學了east,west,south,north后,讓學生說 “east,west, north,south ,home is 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窩) 在學習了“player,team”后,讓學生說:“One player doesn't make a team.”(字面意思是一個球員組不成一個球隊,言外之意是團隊不是靠一個人來取勝的,教育學生要有集體觀念。)
2 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
當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重“精”輕“泛”,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嚴重制約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的補充。中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年齡段,教師應引導學生記憶單詞,擴大詞匯量,使他們成為高效的學習者。教師還應適時增加相關的閱讀和寫作訓練,或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等。教材中有一些涉及高科技領域的文章,例如 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其中講到衛星如何在太空運行,如何向地面傳送信號,很多學生不太理解。教師可補充“Early bird”和“Mans trip to the moon”這兩篇文章,出現新詞“manned spaceship”,“astronaut”等,還配備一些圖片,以便學生更全面形象地理解。在學完課文后,讓學生利用因特網去收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人造衛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寫一篇英語報道。實際上,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過程就是在用語言做事,體現了語言的交際教學思想。結合學生周圍世界發生的事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端正學習動機。例如 Mid-autumn Festival 時,教師可以補充 Thanksgiving 的有關內容,講一講“turkey”,“Harvest Moon”,并進行中外文化對比。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把跨文化意識注入到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十人情、傳統習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現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書,而且還包括廣播、電視節目、音像資料、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以及報刊雜志等其他的課程資源。教師要設法拓寬教學資源的途徑。如中央一臺“Outlook-English Magazine”,內容包括“我看世界”、“我的朋友”、“綠地漫步”、“你說我說”;補充教材《新概念英語》、《劍橋英語》、《瘋狂英語》等;有每日一句、精品文摘、實用英語、英語笑話、考試指南、語法講座、詞語趣談、翻譯提示、經驗交流、聽力室等;報紙有《英語周報》、《英語輔導報》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拓寬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到積極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從而切實提高英語水平。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也正是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相信通過全體英語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會有更科學有效、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我國英語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正東.外語教學技巧新論[M].科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