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翔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內容,應當是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它既包括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又包括愛國思想、集體觀念、奉獻精神等,從而使學生既有知識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典范的文章,使學生熱愛祖國,培養關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 營造美的氛圍,用美來熏陶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一切教學手段,營造美的氛圍,展示美的境界,用美來熏陶學生,激發他們感情上的共鳴,使德育融化于他們的心靈。《黃河大合唱》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北國之春》會讓學生蕩漾起想念家鄉眷戀親人的情思,貝多芬的交響曲可讓學生領悟到百折不撓的生命強音。播放這些配樂曲,創設感人的情境,讓學生誦讀文章,會喚起他們對美的感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動靜結合寫景狀物,能讓他們領略到其樂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愛幼和諧相處,能讓他們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陽樓記》融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能讓他們體味到其心坦坦的豁達美。《魚我所欲也》中世代頌揚的仁義美,《桃花源記》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艱難的壯志美,都會在他們的讀悟中融入血液匯入心田。學生對美有了深刻的體驗,才會產生對美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創造。我在教《小桔燈》時,冰心作品《小桔燈》中的小姑娘形象至今還深深印在大家的腦海中,“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在這一課教學中,我讓同學們寫了一篇文章《我和小姑娘比童年》,作文交上來了,我一篇篇地讀著:“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不必說整天面包、牛奶、巧克力,也不必說生日大蛋糕,單是過年的一個個大紅包,就夠小姑娘一家一年的開銷了……”、“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和小姑娘相比,我的自理能力實在太差了,也從來不會照顧別人……”、“和小姑娘相比,我感到很慚愧,平時稍有不順心,就對爸爸媽媽發脾氣,太不體諒他們了……”同學們的這些肺腑之言,更讓我感到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責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不僅要培養他們樹立崇高的目標,還要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強。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些家長過分溺愛,無形中使他們產生“唯我獨尊”的狹隘思想,缺乏愛心、同情心,缺少獨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內容。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后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位同學這樣說道:“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涵蓋了我們一切的幼稚和無知,她的寬容更無法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如果要學會愛別人,就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吧。”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鳥,我們要自立自強,在天空中展翅高飛。”
2 發揮德育在增強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作用
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在當前更有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作為正處在十五六歲年齡段的初中生,雖早已告別“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學上正處于第二次“斷乳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他們的心理判斷能力還較弱,這就更需要每一位為人師表者在教好書的同時,要積極利用課堂教學工作,創造一個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也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的:“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時刻牢記“教之道,德為先。”的道理,不顧此失彼,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使命。具體到初中語文教學,有意地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對正處于成長和心理高速發育期的初中階段學生來說,是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點上,語文教育較其他學科來說有著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縱觀初中六冊語文教材,它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誰是最可愛的人》、《社戲》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學生很好的德育教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構思與傳達的主體這“源頭”必須“活水”長流!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去領略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圖畫。
3 豐富課堂形式,享受語文學習多樣性的樂趣
利用語文課的特點,讓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如語文綜合性活動,排練課本劇,辯論賽,演講課,都應該讓學生嘗試。但是,課堂活動要避免流于形式,如表面熱熱鬧鬧,而實質上一堂課下來,學生沒什么收獲。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作好充分準備,能對學生作具體細致的輔導,并能親自做些示范,當然教師只導不做,具體操作都由學生去做。比如,上《石壕吏》一課,我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一個情景劇,并出演。官吏的殘暴,百姓的疾苦,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有的學生演著演著竟哭了,因為他完全把自己帶入了那情景當中。開展語文課堂活動,主要為了讓學生享受整個過程,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能力。這樣的活動點綴于正常的語文教學中,就好象是有營養的點心,讓學生快樂健康。我還曾讓七年級全班同學共寫一篇作文,題目為“我在月球上的一天”因為每個同學只能說一句話,所以孩子們積極性很高,都希望自己的那句話是最精彩的,一堂有趣的作文接龍課就在快樂中完成了。在上《社戲》一文時,學生不明白去看戲的路上,為什么“我”的耳邊總是聽到歌聲,又好像總是看到戲臺。我就和學生說“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在等一個很急的電話時,就會不斷的去看電話,因為太想接到電話,總是像聽到電話在響。”當時文中迅哥兒的心情就是這樣的 。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作為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紀的“德育工程”任務還很艱巨,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機的滲透于我們的各個學科的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自覺的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待于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細致的嘗試與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學過程中一點粗淺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