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愛新

“快閃開,濺到身上了!”幾個觀眾驚叫著躲到一邊。這是在山西平遙《又見平遙》的演出現場,本刊記者看到的“死浴”中的一幕。
演出的前半部,隨著演員的表演,觀眾幾乎可以360度繞著演員隨意走動,邊看邊拍,有的觀眾還加入了互動,上了幾個演員抬的轎子。
《又見平遙》是著名導演王潮歌在國內首創的情境體驗劇,也是她繼和張藝謀合作的一系列“印象”劇之后,在中國北方獨自創作的第一部室內情境體驗劇。
劇場分為ABCD四個區,觀眾邊走邊看,而且站在不同的地方,走不同的路線,看到的表演和感受各不相同。所以,至今網上看不到完整的演出視頻。
2014年9月17日,《瞭望東方周刊》到平遙采訪。當天大雨降溫,但當晚劇場仍然來了350多位觀眾,場內摩肩接踵。平遙縣印象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在盼告訴本刊記者,下午的一場人更多一些,加在一起當天的觀眾共有800多人。
《又見平遙》從2013年2月上演以來,截至發稿時已演出了1089場,觀演者55萬余人次,門票收入7440余萬元。
一個機遇
王在盼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又見平遙》項目是平遙抓住的一個大好機遇。因為起初王潮歌考察的是山西的另外一個地方。
2011年2月24日,全國婦聯的一位領導陪王潮歌到山西臨汾考察,看能否做一個項目,但王潮歌似乎沒找到感覺。晚上,她們到平遙古城,當地政府接待。當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正值平遙“中國年”活動,王潮歌來了靈感,表示“能在這里做個劇”。平遙政府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2011年10月,平遙跟王潮歌簽了項目合約。兩個月后,王潮歌又簽下了五臺山。平遙和五臺山是山西旅游業客流最大的兩個點,這兩臺劇,也是山西省重點打造的兩個文化項目。
“兩家就像賽跑,誰跑在前面就占了先機。”王在盼說。平遙項目開工以后,“領導幾乎天天在這兒,縣委書記、副縣長有時就直接住在工地。”
2011年底,《又見平遙》項目確定,準備開工,王在盼被從平遙縣公安局借調過來,擔任現場指揮,統籌工程,后來才成為總經理。
“因為北方天氣寒冷,不適合做室外的山水實景演出,就做了室內劇。”王潮歌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劇場建在平遙古城外的西南角,從劇場步行到古城只需要幾分鐘。劇場占地約12000平方米,場內按照一比一的比例仿造了古城中的一些建筑,頗為講究。
劇場之外,還有四棟樓配合演出,分別是行政樓、貴賓樓、公寓樓和員工餐廳。王在盼介紹,這僅是一期工程,將來還要推出二期工程,準備發展成“印象文化園區”。現在,《又見平遙》共有演員140多人,工作人員約160人。
劇場是專門為這臺劇而建,而且王潮歌對劇場要求很高。王在盼告訴本刊記者,為了做到最好,“有時做出來了,不符合要求,拆掉,重新做,然后又發現還是原來的好,推倒,再按照原來的做一遍。”即使如此,僅用60天就完成了一般要三個月才能完成的古建工程 。
2014年9月19日,《又見五臺山》首演。此時,《又見平遙》已運營了一年多,“我們比五臺山早了將近兩年,如果同時起來,影響力就要打折扣了。”王在盼不無得意。
戰略標桿
“《又見平遙》是平遙乃至山西省文化與旅游結合的一個標桿!”平遙縣旅游局主任科員李劍接受本刊采訪時說。
在演出項目介紹中,《又見平遙》被提到了山西省經濟轉型的戰略高度:“是山西省在‘十二五’期間由能源大省向文化大省轉型跨越的重要旅游發展項目之一。”
據了解,山西省各級政府對這個項目高度重視,時任山西省委書記曾多次會見“印象”創作團隊,晉中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項目協調組,投資近三億元支持項目建設。
“未來平遙的旅游業不能太依賴古城門票。山西最大的旅游資源應該是文化,而不僅僅是景點。景點只是一個載體,載的是文化,要挖掘山西的文化厚度。”王在盼對本刊記者說。
平遙民間對來這里的旅游者總結了一句順口溜,“白天看廟,晚上睡覺。”以前因為沒有其他的旅游衍生品,平遙往往留不住旅客,白天看完古城,晚上就離開了。
2014年8月,平遙縣印象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專門開了一個“‘觀平遙,攬山西’——山西文化旅游創意論壇”,邀請全國的專家和經營者前來考察。
“平遙現在還處于旅游業的成長期,門票收入仍然很重要,但從長久發展來看,還是要發展衍生文化產品。太依賴門票就很難發展群體投資,比如除了景點,吃哪里住哪里,還要看看風土人情。”王在盼說。
平遙本是農業大縣,沒有其他資源。自1997年12月,平遙古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十幾年間,旅游業已經逐步發展為支柱產業。為了促進旅游,2008年策劃了“平遙中國年”活動,每年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極大地增加了古城淡季的客流量。
在此之前,平遙還推出了“平遙國際攝影展”,每年9月,展出時間一周,今年已經辦到了第十四屆。
“山西還有很多旅游資源,從地圖上看,如果把大同到運城的這條線當作柄,其他的旅游點就像是葡萄,能串聯起來。太原以南,平遙適合發展成旅游集散地,一個小時車程的半徑內,能到洪洞縣大槐樹、綿山風景區、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杏花村汾酒博物館、劉胡蘭紀念地、祁縣票號、榆次……”王在盼告訴本刊記者,把平遙打造成山西南部旅游集散地的計劃已在討論中,而《又見平遙》這臺劇就是一個支點。
目前平遙縣已經有二萬多個床位供游客住宿。而“旅游集散中心”的配套設施已經啟動建設。
在今年7月1日剛剛開通的大同—西安高鐵線上,平遙古城有一站,這個線路也延伸到了北京,從北京乘高鐵,四個小時就可直達平遙古城。
“山西省的旅游業現在全國排名處于中下游,上升空間很大。”王在盼說。
一臺劇的載重量
一臺劇可以承載那么大的重擔嗎?
王在盼一再強調,《又見平遙》“不僅是旅游品牌,而且是文化品牌”。
劇情主線是一個票號血脈傳承的故事。王潮歌試圖通過這臺劇來挖掘晉商的誠信、大義,以及中國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
《又見平遙》營銷中心負責推廣的劉凱毅告訴記者,開演以來,即使在旅游淡季,劇場上座率也在30%以上,旺季,上午加一場,仍然會場場坐滿。
他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即使在最淡季,平遙古城買門票的游客一天也有1500多人(加上不買門票的游客大約有3000人),按最保守的估計,這些游客中有十分之一看劇,就有150到300人。也就是說,劇場每天至少有150人保底。
此外,《又見平遙》還采取了一系列營銷措施,“開學季,新入學的學生低價票來看。教師節,三天內可以憑教師證免費觀看。如果去年哪個月份人不多,今年就提前開始推廣營銷。比如,去年冬天下大雪,沒有多少人,我們就在晉中搞活動,他們可以享受平遙人的待遇,拿著身份證,50塊錢就能過來看。這樣就沒有淡季了。”王在盼介紹說。
“人們不可能因為一臺戲專門跑來平遙,還是把來平遙的游客抓住最重要。一般景區的轉化率(游客中來觀劇者的比例)在5%~10%,我們如果這樣就死掉了,通過營銷,我們的轉化率超過20%。”副總經理康青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如果平遙每年有游客1000萬人,不用營銷,坐著等就行了。但實際上平遙全年游客流量只有三四百萬,比起杭州、麗江等旅游城市少很多,所以還是有壓力。”
據平遙古城管委會統計,2013年到平遙古城旅游的游客有550萬人次,其中買門票的游客有150萬人。
“如果以后沒人愿意看這個劇了,怎么辦?”本刊記者問。
“只要游客集中的地方,印象系列的劇就有存在的價值,因為中國人太多了。《又見平遙》落在了漢民族文化的點上,根據時代的發展會慢慢把漢文化的其他元素加進去,永遠不會過時。”王在盼信心十足。
王在盼說,王潮歌每年來四次,劇要修改。“而且我們倆有約定,確保我什么時候都能聯系到她。”
一部劇會一直有人看下去嗎?“那當然,一定的。”王潮歌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