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杰 呂爽

雙腿僵硬,兩腳向內交叉,膝部靠近似剪刀樣;邁步小而慢,常足尖踏地而行似跳芭蕾舞;又或是行走時挺腰凸肚,臀部左右搖擺如鴨行狀……行走——人類最簡單的運動,對于腦癱患者來說卻成了最大的障礙。
步態分析的研究和應用從19 世紀末攝影技術剛剛興起時就開始發展,迄今已有 100 多年歷史,但是真正進入臨床實用階段只有十多年。當步態分析技術已經成熟應用于生物力學、醫療臨床、康復工程、體育訓練以及造鞋業等諸多領域后,如今又給腦癱患者帶來跨越步態障礙的新希望。
就步態分析與腦癱患兒步態矯正等相關情況,本刊專訪了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博士生導師、步態分析實驗室研究員劉安民。
腦癱治療并非無能為力
《瞭望東方周刊》:腦癱患者的步態有什么異常?
劉安民:絕大多數腦癱患者無法以正常步態行走,即左右兩腿動作失調,行走過程中單腿或雙腿多關節運動畸形。如蹲伏步態,即患者以過于彎曲的髖關節和膝關節角曲腿步行;趾步態,即雙腳腳跟翹起以腳尖著地行走;內(外)八字步態,即患者的單或雙腳以超常大的內(外)旋角與地面作用完成行走。
隨著患者的發育生長,特別是體重的增加,這些畸形步態會對下肢肢體以及諸關節產生嚴重損害,最終,嚴重的后果會是喪失行走能力,所以這些腦癱病人需要盡早進行治療。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改善腦癱患者的行走方式,以前有什么方法?
劉安民:由于腦癱患兒的大腦中樞神經在發育過程中受損出現障礙,過去腦癱被認為是不治之癥,患者家庭放棄治療的占絕大多數。即使在今天,也沒有根治腦癱的方法。然而,一個多世紀的醫學實踐證明,系統的治療是可以改善患者包括行走在內的一系列行為能力的。
目前,對腦癱患者的醫治主要是最大程度地恢復患者的行走和自理能力,這包括了許多針對行走、語言、行為的康復療法。
《瞭望東方周刊》:步態分析怎樣幫助腦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劉安民:通過步態分析,可以準確地知道患者在行走中具體關節角度變化、受力狀況和每個肌肉的活動度以及作用順序,從而診斷出影響行走的關鍵。極大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基于步態分析結果,醫生可以更有信心地確定治療方案。
基于臨床經驗,醫生傾向于通過某種手術幫助一些腦癱患兒矯正走路姿勢。但是在具體骨肌系統改造手術方案的確定上,仍需要以步態分析結果確認,以免造成多次手術。
具體的步態試驗并不復雜,患者在布好光標后在步態實驗室里以自然姿態行走數次,利用步態分析軟件繪制出病人的步態曲線。醫務人員可據此確定是否某關節的屈不夠,或是伸不夠,屈或伸受哪幾塊肌肉影響,結合病人行走中存在的問題,得出診斷意見。
步態分析檢測報告只提供關節運動及受力數據,并給出結論性診斷意見。但并不形成治療方案。具體治療方案取決于家庭的態度、倫理觀念、體況及經濟負擔能力,等等。認為步態試驗可以治病的說法是錯誤的。
正常行走
《瞭望東方周刊》:利用步態分析技術輔助治療的腦癱病人有沒有年齡上的要求?
劉安民:理論上只要腦癱患者能夠行走,就可以進行步態試驗。但由于5歲以下的幼兒身體內骨骼和步態沒有發育成熟。某些體征、部分骨骼和肌腱并未生長健全,另外,很多幼兒要么蹣跚走路,要么以跑代走,所以,兒童的步態試驗會困難些,在分析結果時需要格外注意。
一般認為,6歲以上的健康兒童步態已具備健康成人特征,可參照健康成人步態參數分析。
腦癱病人利用步態分析技術進行診治的年齡上限并不存在。然而,成人腦癱患者仍進行步態分析并堅持治療的人數和兒童患者相比大大減少,治療過程的痛苦和困難(有的患者會經歷很多手術治療過程),高額的開銷和微弱的療效,會使很多患者放棄繼續治療。
《瞭望東方周刊》:腦癱患者經過科學治療之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行走嗎?
劉安民:經過治療,癥狀會減輕,行走步態會有很大改善,行動、生活自理都沒有任何問題。然而,很少有腦癱患者能夠完全達到正常行走狀態。因為除了神經系統障礙之外,病人長期缺乏鍛煉,肌肉發育不健全、肌肉萎縮、肌力微弱都會影響其恢復。
曾有一名病人,從出生到11歲都沒有獨立站立過,更沒學過行走,肌肉萎縮得十分嚴重,類似這樣的患者,即便有很好的手術治療方案使其擺脫行走障礙,但要使其萎縮的肌肉恢復正常并學會行走的協調動作,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有的治療措施要伴隨患者相當長時間。例如,足踝動態矯形支具以及與之匹配的矯形鞋需要病人長期使用。
目前,歐美一些國家有關腦癱病人的治療結果統計資料顯示,很多腦癱患者經過一系列的及時治療,都能夠和正常人一樣參加一些活動,實現獨立而有尊嚴的生活。有許多患者在治療康復后,僅會在精確的步態試驗數據中看出稍有異常,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差異并不易被他人察覺。總體而言,步態分析在腦癱患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獲得了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