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科技創新的政治動力與政治負贅

2014-10-22 03:40:41王斌
理論與現代化 2014年5期

王斌

摘 要:現代國家的科技實力與政治實力成正比,這種關系的日益凸顯使科技活動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國家主體的政治管轄范圍。國家對科技發展的政治規劃能在客觀上帶動科學技術的整體進步,同時也引發了科學精神與政治利益的沖突。政治勢力過多地涉入科學界,還容易使學術分歧與政治斗爭糾合在一起。現代綜合性的國防科技體系關涉的領域越來越廣,這使整個科技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過度政治化的科技體系會對科技創新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國家政治對科技系統的干預應適度。

關鍵詞: 科技創新;世界大戰;科技競爭;政治動力;過度政治化

中圖分類號:D0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4)05-0015-06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國際政治力量中心的變遷總是與全球科技中心的歷史位移步調一致。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中心是英國,它也隨即成為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 。法國、德國、美國這些依次成為后續科技革命中心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政治強國。迄今為止,地球上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無論是一戰后的“凡爾賽體系” ,還是二戰后的“雅爾塔體系” ,都是科技強國爭雄世界后的國際政治格局。二戰后的“美蘇爭霸” ,其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高科技競爭。隨著科技實力與政治實力之間聯動關系的日益凸顯,科技活動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國家主體的政治管轄范圍。科技活動的政治化是福是禍?本文將通過考察現代科技與國家政治的互動譜系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戰爭誘使政治力量大規模介入科技研發

文藝復興釋放的文化能量為現代科學在西方的興起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科學的日漸強勢又從信仰層面上助推了政治變革,而政治秩序的重構則為新型生產關系的發展開拓了道路,進而激發了以連鎖技術創新(技術革命)為標志的工業革命,與之同時,現代科學精神廣泛的社會化也為社會成員積極參與技術革命營造了新的倫理向度。第一次現代技術革命的成果成為科學研究的新課題,而新的科研成果又轉化為技術進步的原創基礎,科學與技術在推進新興產業(如化工業)的發展中融合,一種服務產業經濟、尊重市場需求的科研模式逐漸興起。這種產業化的科研模式既使各種改善民生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又進一步帶動更多的社會成員投入科技事業,也帶來了一種新的“實用主義”科學觀。科學不再僅是一種純粹追求真理的社會活動,產業科技贏得了與傳統“純粹科學”并立的社會位勢,二者在交互影響中并立演進。產業科技與“純粹科學”在德國的協同共進,使其于19世紀后半期迅速超越英國和法國,躍升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向境外奪取更多的市場和原料是當時工業系統膨脹的必然邏輯,這就使德國與傳統列強已圈定的全球性殖民體系之間發生政治沖突,并最終導致世界大戰。

德國發達的產業科技使德國在科學技術轉化為實用武器裝備上占據了優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與德國的士兵陣亡比例是2:1,雙方被擊落的飛機比例是6:1,[1]這說明,協約國的科技系統在應付軍事形勢上遠落后于德國,德國不但科學家人數眾多,而且,這些科學家都與工業保持著密切聯系。[1](39)協約國為了對付德國,不得不緊急動用政府力量促進科學與工業的結合,[1](39)交戰雙方都極盡所能地開發已有科技成果在軍事應用上的潛力。電話、無線電、火車和汽車這些科技革命的成果被整合于軍事通信與交通系統,從而使幾百萬規模的軍隊迅速調動、集結成為可能;交戰各國將當時最先進的動力技術、冶金技術、機械技術改制出機關槍、遠程大炮、坦克、戰斗機、戰艦;化學工業除服務于炸藥的生產外,也開始用來研制和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毒氣。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戰場上釋放了168噸氯氣,英法聯軍受到重創,死亡人數達15000。[2]從此,協約國和德國展開了軍用毒氣的研發競賽,化學武器成為“新寵” ,光氣、芥子氣都先后登上了一戰的舞臺,在一戰中毒氣造成的傷亡人數達100萬。[2](214)

各國都想在激烈的軍事科技競爭中壓倒對手,為此,英國政府于1917年專門成立了“科學和工業研究部” ,而產業科技相對發達的美國則于1916年就成立了“國家研究委員會” ,[1](39-40)這些部門的成立進一步強化了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干預。與產業科技一樣,[3]政府也要求科學家們通過集體協作在短期內創造出能付諸實際應用的新材料、新器械、新設備,但是,政府調配科研人員和科研設備、原料的規模和力度要比企業大得多。在政府組織的科研活動中科學家們更多地被視為一個整體,[2](216)這并非否定個別優秀科學家的卓越貢獻,而是說明戰時所迫切需要的科技攻關充分發揮了集體協作的效率,在這樣一種直接以戰爭實際需要為目標的研發過程中,不存在“純粹”的科學理想,[2](215)科學家們儼然都是“愛國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戰敗而告終,但是,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當時并沒有認識到德國的科技優勢在于其科技與產業互動的科研模式,所以,“協約國”只是瓜分了德國的科技成果。然而,德國憑借其科研模式上的優勢很快就“東山再起”,[1](206)這種產業化的科技體系在“野心家”操控的政權中又很容易轉化為戰爭機器,因此,二戰以后,“同盟國”不但要占有德國的科技成果,還要肢解其產業化的科技體系,以遏制其科技再生產的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再次被德國拽入高強度的軍事科技競賽。那時,交戰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感召下,被政府和軍隊大量征召,二戰前希特勒就已成立的軍械局以及二戰中日本駐扎于中國東北的731部隊都是軍事化的科研機構,1940年美國成立了“國防研究委員會(NDRC)” ,[4]美國的軍事部門在二戰期間花費了聯邦政府科研規劃中六分之五的經費。[3](202)

眾所周知,在二戰中深刻改變人類戰爭觀的是原子彈,為原子能奠定理論和實驗基礎的都是追求客觀真理的“純粹”科學家,按照他們的研究旨趣和當時的產業發展水平,原子能很難被付諸實際應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著名公式E=mc2是核能釋放的理論依據,但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于1933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年會上進行演講時卻徹底否定了應用核能的現實可行性。1938年底德國科學家哈恩(Otto Hahn)和斯特拉曼(Fritz Strassmann)用中子轟擊鈾時,鈾核分裂成兩個新的原子核,移居瑞典的奧地利女科學家L·邁特納(Lise Meitner)和她的姨侄O·弗里希(Otto Robert Frisch)對這個過程進行物理學解釋,推斷出這個過程中缺失的部分原子核質量轉化成了能量。1939年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提出,裂變還會釋放出多余中子,引起連鎖反應,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爆發。核能研究的最新成果很快引起了希特勒政府的注意,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等大批一流的德國原子專家被招入軍械局。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為防止德國率先研制出原子彈,親自給羅斯福總統寫信,建議美國盡快研制原子彈。[5]愛因斯坦是典型的“純粹”科學家,他用筆在“香煙盒”上推算宇宙秩序,對科學能否產生實用價值沒多大興趣,對戰爭更是“深惡痛絕”,但他面對納粹緊鑼密鼓的原子彈計劃,也不得不利用自己的威望游說美國總統去與德國納粹展開原子武器的研發競賽。美國終于實施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勞倫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康普頓(Arthur Holly Compton)、尤雷(Harold Clayton Urey)、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費米(Enrico Fermi)、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等一批世界知名科學家先后參與了這項工程,由約里奧—居里在法國淪陷后帶到英國的“重水”也是美國曼哈頓工程的一個關鍵部分,約里奧—居里后來被法國政府任命為國家原子能委員會主席。[4](51)這些參與曼哈頓工程的科學家當初涉足核物理領域的動機絕不是為了研制原子彈,但他們出于遏制法西斯勢力的“正義感” ,還是參與了原子彈的研制,然而,“以暴制暴”的武器,其“正義性”是難以保證的,原子彈研制成功以后,德國已經投降,原本主要用來對付德國的原子彈被投放到了已處于窮途末路的日本,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愛因斯坦無奈地看到他的質能方程式竟是以這種方式在實際應用中被驗證的。

二、科技研發的政治化及其優勢

二戰結束以后,戰時國家化的大科研模式并沒有隨之消逝,反而在美、蘇爭霸中升級,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原子彈釋放出來的驚人能量使各國政府深刻領略了現代科技的威力,國家間的高科技競爭成為冷戰的重要形式,振興科技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國家職能。

相對于推動科技創新的文化力量和經濟力量而言,由國家政治力量組織的科技研發在規模和速度上都超越了前兩者,像美國當初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耗資22億美元,動用了15萬科研人員和35萬其他工作人員,占用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電力。[5](495)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蘇聯政府利用科學家的“愛國熱情”和其對所有國內資源的絕對調配權,集中物力、人力在航天領域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奇跡: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1961年蘇聯將世界上第一個載人航天器送入地外空間,蘇聯空軍上尉尤里·加加林(Yury Alekseyevich Gagarin)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蘇聯在航天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震動了美國朝野,精英薈萃的美國為重新確立自己的戰略優勢,于1969年利用“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將兩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美國政府為阿波羅登月工程調撥了200多億美元,參與這項工程的美國企業達20000多家、大學有120多所,而政府直接為此項計劃雇用的科學家有1200多名,直接雇用的員工總數最多時達40萬人。[4](108)從哥白尼到牛頓,再到愛因斯坦,這些大師們都懷著“純粹”的求知熱情為我們建構了科學的宇宙圖景,但要實現從“遙望星空”到“太空漫步”的跨越性突破,僅靠經典科學家們的個人熱情是不能完成的;同樣,產業化的科技體系也負擔不起這巨額的研發成本,即使能負擔得起,也要考慮“投資—收益” ,而且,廣泛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也不是個別財團或聯合財團所能做到的;要支撐“不計成本,只重效率”的龐大科研工程,非國家莫屬。

雖然,國家對科技發展的規劃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目的,但它卻能在客觀上帶動科學技術的整體進步,即使戰時發展的軍用科技也能轉為民用,這是因為許多科技成果幾乎可以無差別地既使用于戰爭又使用于和平事業,像一戰中英國軍隊中設立了專門的氣象機構,[1](204)但天氣預報也可造福于民;火炮、坦克和戰艦的升級促進了對金屬特性的研究,[1](209)其研究成果同樣適于民用;諾貝爾發明的炸藥,既可以用來摧毀敵軍,也可以用來開山修路、采礦。制造炸藥用的硝酸長期以來依賴于硝石,這種礦物質主要產于智利,戰爭時期的海上封鎖很容易切斷這種軍需品的供應,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也被譯為“哈柏” )發明了用氮氣制造硝酸的方法,使德國有了充足的軍火儲備,但硝酸鹽也可用作肥料,[1](212)1918年哈伯因發明氮氣固定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213)哈伯也是德軍大規模使用氯氣進行化學戰的“始作俑者” ,他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積極地為德軍研制毒氣,并指導釋放毒氣的軍隊,還視察戰場效果,[2](213)但是,氯氣制造過程中的中間產品都是普通商品。[1](212)還有,飛機制造技術能得以迅速發展完全是戰爭的催化,1908年美國萊特兄弟才在歐洲進行了首次飛行表演,而1918年一戰結束時,交戰各國已制造出了183877架飛機。一戰期間由于戰爭的需要,飛機的最遠航程由600公里增至1200公里,最高時速由每小時165公里升至230公里,其飛行高度的極限由5000米增至8000米,最大起飛重量由700公斤增至14000公斤,最大載重量由50公斤增至3400公斤,最長續航時間由4小時增至10小時。[5](509)飛機雖然是由美國人發明的,但是,從一戰后的飛機制造業狀況來看,英、法、德三國明顯領先于遠離歐洲戰場的美國。[5](509)一戰以后,德國、美國、蘇聯和日本的軍事航空工業發展最快,[5](509)日本能在二戰中“擔當其重要角色”跟其軍用飛機制造技術的迅速發展不無關系。飛機制造業是一種綜合型工業,其發展受益于動力、材料、電子通訊等專業技術的進展,但是,刺激這些技術發展的社會動力并非只來自于軍事需要,所以,軍用航空技術轉為民用并不難,像美國波音公司,既為美國軍方研制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也研制出世界上最先進的客機。飛機加入現代戰爭以后,如何偵測敵機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軍用雷達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研制出來的,1940年英國首先將微波技術應用于雷達系統,[2](219)而我們今天生活中使用的微波爐就是雷達的衍生品。軍用技術轉民用的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像核能發電、衛星通訊、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是美國軍方于20世紀60年代末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一種國防通信系統,80年代初,這種軍用計算機網絡的一部分開始轉向民用),等等。

總之,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許多科技產品都源于國防科技或某國政府出于某種戰略需要而組織研發的科技成果,也就是說,沒有政治力量的推動,科學技術不可能在今天達到如此高的整體水平。國家化的科研模式也為后發展國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謀求本國地位提供了參照,中國的“兩彈一星”就是“舉國”科技攻關的成果。

三、科技創新的政治負贅

政治力量在加速科技創新的同時,也引發了科學精神與政治利益的沖突。當科技事業與國家的政治前景“捆綁”在一起時,科學家的人格就不可能那么獨立了,在國際學術界,科學家們會因為政治黨性的差異而互相攻擊。一戰期間,英國著名化學家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自然》雜志上針對德國科學界發表文章說,日耳曼種族的人并沒有促成科學思想的偉大進步,德國也不是應用科學知識的發源地,德國的科學成就主要歸功于居住在那里的猶太人。[1](219-220)而在政治力量未大規模介入科學界之前,情形并非如此,那時雖然也有國家間的戰爭,但科學則被認為是超然于戰爭之外的。例如,拿破侖與英國交戰時,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Humphry Davy)不僅獲準去法國訪問,而且受到了拿破侖的接見。[1](220)

政治勢力過多地涉入科學界,還容易使學術分歧與政治斗爭糾合在一起,從而使正常的學術爭論演變為一派對另一派的政治打壓。熱衷于納粹政治的德國物理學家約翰內斯·施塔克(Johannes Stark,也被譯為“斯塔克” ,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于1937年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就很難說清是“學術見地” ,還是對猶太裔物理學家的人身攻擊,他說從伽利略、牛頓到當代(當時)的物理學先驅幾乎都是雅利安人,尤其以日耳曼人為主;而愛因斯坦、薛定諤、波恩(Max Born)、約爾丹(Pascual Jordan)這些猶太裔物理學家,以及“猶太化”的物理學家海森堡、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則都是“教條主義”者。[1](256-257)這樣的科學悲劇并非只有納粹會“導演” ,在科學建制高度國家化的蘇聯也同時上演。20世紀20年代,蘇聯的生物學界在“進化問題”上存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內部因素對進化起決定作用,另一派認為環境因素對進化起決定作用,前者堅持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摩爾根(Thoman Hunt Morgan)學派的遺傳學觀點,被稱為“孟德爾—摩爾根主義者” 。[6]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春化法”成名的李森科(Trofim Denisovich Lysenko)開始在蘇聯生物學界嶄露頭角,但是,李森科的學術觀點受到“孟德爾—摩爾根主義者”的反對,而李森科的回應卻遠超出了學術爭論的范疇,他把學術分歧轉化為“階級斗爭” ,并受到斯大林的贊許。李森科的論調為科學界的“大清洗”提供了根據,從30年代后期開始,一批蘇聯生物學家相繼被收監或處死,而李森科卻于1938年當上了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院長。[6](18-20)

科學與民主猶如一對 “連體嬰” ,科學家們崇尚“有條理的懷疑”精神,“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科學家共同體的行為準則,如果評判科學價值的客觀性標準從屬于某種政治想象或被權術所踐踏,那無疑會帶來一場科學災難,“李森科主義”的盛行嚴重影響了蘇聯生物學的發展。1933年摩爾根因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此獎是世界公認的生物及醫學界的最高榮譽,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和梅契尼科夫(Ilya Ilyich Mechnikov)分別于1904年和1908年獲得此獎,但是,在蘇共執政的70多年里,蘇聯再也沒有出現過獲得此獎的科學家,[7]這種狀況不能說與“李森科事件”無關。當然,“李森科事件”只是蘇式科學體制的一面鏡子,蘇聯科學家在那個時代遭受政治迫害并非只局限于生物學界。

如果說施塔克和李森科的行為是專制政體、集權統治的產物,那么,西方原子科學家們的遭遇則說明,在所謂的“民主”體制內,試圖堅守科學精神的科學家們同樣難以抵御政治壓力。由于科學家們一再表示核壟斷是靠不住的,二戰以后,美國在原子科學家中實行了比戰時更加嚴格的保密制度和審查制度,有些科學家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利,有些科學家被監禁,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甚至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懷疑為蘇聯間諜,艾森豪威爾任總統期間,奧本海默還接受了審判。[5](498-499)在歐洲,丘吉爾表示,如果約里奧—居里敢與蘇聯接觸就將其逮捕;玻爾認為多國擁有核武器能達到相互制約的效果,所以,他建議將原子彈情況通報給蘇聯,為此,丘吉爾主張把玻爾“限制一下” 。按照“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的科學精神,科學活動應當是全人類共同促進和受益的事業,但國家間的政治紛爭卻使原子能技術背負著軍備競賽的包袱成為戰略機密。其實,在未開發原子彈之前,政治勢力在高科技領域對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妨礙就已經很明顯了,像一戰期間發展起來的飛機制造業,由于它的迅速壯大一開始就是軍需刺激的結果,以致后來國家間在航空研究上的合作越來越少。[1](210)

雖然,國家間帶有政治使命的高科技競爭能刺激各國的科技創新,但各國為了獨占優勢又都會對其科技成果的核心內容嚴守秘密,由于現代綜合性的國防科技體系關涉的領域越來越廣,以及許多民用和軍用技術很難明晰地劃界,這就使各行業的科技研究有越來越多的內容被卷入“涉密”的范疇,進而使整個科技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從現代科技的發展歷史來看,每一次科技突破都離不開前人的工作積累,這些“前人”往往來自多個國家,而新的科技成果經跨國界的傳播之后又往往會在多個國家實現進一步的突破,也就是說,科技交流的國際化為科技發展帶來了廣闊的智力資源。例如,牛頓認為自己能取得成就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些“巨人”中不乏英國人,但也有很多異國人,像德國的開普勒、意大利的伽利略、荷蘭的惠更斯,等等;再如,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和法國物理學家安培對電流磁效應的證明為英國化學、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奠定了基礎,法拉第的發現又為本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提供了重要基礎,而麥克斯韋的理論則引導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完成了對電磁波的實驗證明,赫茲的實驗成果又引發了各國發明家研制無線電的熱潮,像意大利發明家馬可尼、俄國發明家波波夫研制的無線電通訊技術都是在赫茲實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典力學和電磁學及其應用并非科技史上的特例,國際交流一直伴隨著科技革命,國際化是現代科技的顯著特征。所以,各國科技系統因牽扯過多政治利益而在國際交流上趨向保守,也最終會阻礙本國科技進步,要知道,美國能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強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收容”了大量為逃避納粹暴行而流亡的德國猶太裔科學家。[8]

由上可見,無論是在一個國家內部,還是在國際環境中,過度政治化的科技體系都會對科技創新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所以,國家政治對科技系統的干預應適度。像產業科技與“純粹科學”的關系一樣,“純粹科學”的存在和發展同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科研政治化的流弊。科學發現的優先權給予“純粹”科學家們的榮譽歷來是他們最為注重的,[4](51)而獲得這種優先權的方式是將科學新發現公布于世,但這樣一來,他們的科學發現就可能被應用于軍事,這往往是科學家們無法控制的,盡管這樣,許多科學家還是盡己所能地抵制科學的軍事化用途。像英俄戰爭時期,法拉第就拒絕為英軍研制毒氣;邁特納拒絕參加美國研制原子彈的計劃;哈恩和海森堡對納粹開發核武器的工作“陽奉陰違” ,并在戰后致力于反對研制核武器的宣傳。總之,政權意志不可能完全規定科技發展方向。現代科技的政治功能只是其多元社會功能中的一元,其多元社會功能的實現才可能帶來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的和諧共進,而這種局面的形成又需要科技發展動力的多元化。因此,國家科技政策的設計還應充分考慮科技創新與政治之外的文化、經濟等社會因素的互動空間。

參考文獻:

[1]〔英〕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06.

[2]〔英〕約翰·齊曼.知識的力量——對科學與社會關系史的考察[M].徐紀敏,王烈譯.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213.

[3]〔美〕伯納德·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M].顧昕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02.

[4]李磊.科學技術的現代面孔——國家科技與社會化認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2.

[5]吳國盛.科學的歷程(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36.

[6]孫慕天.“李森科事件”的啟示[J].民主與科學,2007,(3):17-18.

[7]秦伯益.社會政治狀況與科技發展[J].文明,2006,(10):8-9.

[8]李工真.納粹德國流亡科學家的洲際移轉[J].歷史研究,2005,(4).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Drag For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ng Bin

Abstract: With increasingly prominent direct proportion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political strength of modern country, sci-tech activities are more and more incorporated into a nations political jurisdiction. A nations political planning about sci-tech development will drive the whole progress of sci-tech objectively. Nowadays, political power bring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political interest. That political forces involve in scientific community too much will easily make academic differences to get entangled with political struggle. Moder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concerns wider and wider area, which causes more and more constraints among 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the whole scientific community. Excessively political sci-tech system will produce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sci-tech innovation, therefore, national politics should intervene properly.

Keywords: Sci-tech innovation; The Word War; Sci-tech competition; Political power; Excessively political

責任編輯:王之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a毛片在线|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lhav亚洲精品| 午夜精品区|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九一九色国产|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产精品黄色片|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精品专区|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亚洲青涩在线|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中文字幕网| 激情综合网址|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国产欧美| 福利一区三区|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色网站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久久鬼|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福利大秀91| 中文字幕啪啪|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永久色|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性视频网站|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欧洲亚洲一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