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繁峙縣孫莊村銅、多金屬礦巖礦石的電性特征、激電異常特征和電阻率異常特征,并對其原因進行了解釋和推斷。
關鍵詞:多金屬礦;巖石;金屬硫化物;極化率
中圖分類號:P61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7-0152-02
普查區位于繁峙縣東北33 km處的孫莊村及東部一帶,行政區劃屬繁峙縣砂河鎮。地理座標:東經113°35′00″~113°37′00″,北緯39°18′30″~39°21′00″,面積為12.80 km2。
1 巖礦石的電性特征
本區主要巖性為閃長巖、變閃長巖、輝綠巖、石英斑巖等,當這些巖石不含金屬硫化物時,極化率都較低,電阻率較高;而含金屬硫化物時,極化率明顯增高,電阻率明顯降低,而且金屬硫化物的性質不同,其電性參數也有所變化。含黃鐵礦的閃長巖極化率為15.7%,含黃鐵礦的片麻巖極化率為25%,輝綠巖的極化率很高,但電阻率值較低,而含黃銅礦的閃長巖極化率值又明顯低于含黃鐵礦的閃長巖,前者的電阻率值稍高于后者。所以,當含黃鐵礦的閃長巖、變閃長巖和輝綠巖達一定規模時,都會產生較高的極化率異常和較低的電阻率異常,而含黃銅礦的閃長巖只能引起中等強度的極化率異常和電阻率異常。
同種巖性深部(鉆孔中)的極化率和電阻率明顯高于地表,其中,閃長巖和變閃長巖的表現較為突出。總之,當含黃鐵礦的閃長巖、變閃長巖和輝綠巖達一定規模時,具有低阻、高極化的電性特征,而含黃銅礦的閃長巖只能引起中等強度的極化率異常和電阻率異常,且與其他各類巖石存在明顯的電性差異。
2 激電異常特征的解釋和推斷
2.1 極化率異常特征及解釋
根據極化率的變化,普查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①極化率高值區(Ⅰ區),分布于普查區的東北部,極化率值基本上都大于4%,向北部和東部延伸出測區;②極化率低值區(Ⅲ區),分布于普查區的南部和西南部,極化率值一般在1.5%以下;③兩者的過渡區(Ⅱ區),呈西北向,斜穿測區中部,極化率值在1.5%~4%之間。
2.1.1 極化率高值區
該區出露的巖性主要有三種:①燕山期閃長巖,分布于異常區的東部;②燕山期花崗斑巖,主要分布于閃長巖體的中部偏西;③五臺期變閃長巖,分布于異常區的西部和南部,其中夾雜著較多的變質輝綠巖脈和石英斑巖等。根據物性資料,區內的花崗斑巖、閃長巖和片麻巖的極化率值都較低,平均在1.5%~1.8%之間,而電阻率值較高;當這些巖石含有金屬硫化物時(含黃鐵礦、黃銅礦),極化率值明顯增高,平均在8.2%~25%之間,電阻率值則相對較低,為30~80 Ω/m。由此可見,同種巖性由于含金屬硫化物的性質不同,極化率和電阻率均存在明顯的差異,同種巖性的電性差異變化范圍較大,這與金屬硫化物的含量及其在巖石中的賦存狀態有關。
燕山期閃長巖分布區的極化率值普遍較高,最高可達12.5%,這與物性資料基本吻合。根據以往物探資料證實,該區金屬硫化物的相對富集與燕山期閃長巖密切相關,以此可大致圈定閃長巖的分布范圍,可見含黃鐵礦的閃長巖是引起高極化率異常的主要因素。從異常特征看,區內是由多個高值局部異常和數個相對低值區組成,高值異常形態多變,無明顯規律,這說明閃長巖中金屬硫化物含量的不均一性。另外,鉆探資料證實,孔深在100 m以上的閃長巖內多具褐鐵礦化,而80 m以下多具黃鐵礦化,說明該區的氧化深度已達80~100 m,所以該區極化率異常主要是因埋深80 m以下的黃鐵礦化閃長巖引起。
燕山期花崗斑巖分布于閃長巖體的中偏西部,極化率平均值僅為1.8%,與地表花崗斑巖的極化率值無明顯差異。根據花崗斑巖分布區所對應的極化率值來看,極化率確實偏低,一般在5%以下,最低處僅為2%,由此可圈定出花崗斑巖的分布范圍。如果以極化率值4%~5%圈定花崗斑巖的范圍,則花崗斑巖體為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走向為東北向,長約800 m,北窄南寬,最寬處約600 m。
需要說明的是,以此圈定的花崗斑巖范圍既不是花崗斑巖地表的分布范圍,也不是最深部的分布范圍,而是整個花崗斑巖與其圍巖(閃長巖)的綜合反映。從地表和淺部看,該范圍的西北側有兩處花崗斑巖露頭,但都被圈到巖體之外。這說明,此兩處露頭雖然為花崗斑巖,但深部應為閃長巖,且花崗斑巖傾向東南方向。從巖體的東南部看,JZK6、JZK18、JZK10、JZK303、JZK302等鉆孔都被圈在花崗斑巖范圍之內,但鉆孔證實,第四系之下全為閃長巖,無一孔在淺部見到花崗斑巖,這說明據物探異常圈定的花崗斑巖體相對于淺部的花崗斑巖總體往東南方向偏移。但從JZK6、JZK18孔的深部資料看,在350 m以下的閃長巖中都見到了花崗斑巖,而且上述兩孔都是向東的傾斜孔,傾角為85°左右,說明花崗斑巖的東南部接觸帶向東南方向傾斜,傾角較陡??傊?,根據物探資料,并結合地質和鉆探資料,可以確定花崗斑巖體總體傾向東南方向,傾角較陡,同時也說明花崗斑巖的東西兩側接觸帶不是平直、簡單的接觸帶,而是犬牙交錯的復雜接觸帶。
變閃長巖分布于極化率高值區的西部,極化率值最高達10%左右,由幾個局部高值異常和其之間的低值區組成。根據以往的工作成果,工區內及其外圍有大面積的變閃長巖分布,極化率一般都較低,唯有該區極化率值較高。經以往鉆探證實(JZK24等孔),該區變閃長巖中黃鐵礦含量確實很高,而且主要集中在孔深161.9~455 m處,經巖心測定,極化率可達15%~30%,說明極化率高是變閃長巖中含較多黃鐵礦所致,物性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如前面所述,普查區內金屬硫化物的富集也應與燕山期巖體有關,因此,可以認為該區淺部雖為變閃長巖分布區,但其深部仍可能隱伏有閃長巖,或者在其旁側存在閃長巖,埋深應在數百米以下。因為從往年的磁測結果看,該區屬較強正磁異常分布區,所以不可能是由片麻巖引起的。
2.1.2 極化率低值區
該區極化率值一般在1.5%以下,屬新生界地層大面積覆蓋區,僅在西北角有較大面積的變閃長巖出露,其中夾有變輝綠巖脈和燕山期石英斑巖等。從極化率值的變化趨勢看,該區沒有受到新生界覆蓋和基巖出露的制約,說明該區范圍內的各巖石中金屬硫化物含量均較低,也不太可能有大面積的燕山期閃長巖分布。
2.1.3 過渡區
過渡區界于Ⅰ,Ⅲ區之間,呈西北向,斜貫穿工區中部,極化率從東北側的4%左右降至西南側的1.5%,區內新生界覆蓋嚴重,僅有變閃長巖、燕山期閃長巖等零星出露。雖然出露的巖性與Ⅰ區大致相同,但極化率值卻相差懸殊。極化率等值線沿東北側呈帶狀分布,方向性很明顯,說明沿該線是一條特殊的地質分界線。該線的西北段和南東段均為變閃長巖分布區,中段為燕山期閃長巖分布區,而極化率等值線的走向并沒有完全受到巖性界線的控制,說明沿該線可能是一斷層,它對區內金屬硫化物的富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該區的西南側也有與東北側相同類型的特征,只是不如東側明顯。極化率等值線的分布特征也沒有完全受到地質界線的控制,所以也有破碎帶存在的可能。從普查區內極化率值的變化特征看,西北段和東南段相對較低,所對應的巖性主要是片麻巖分布區,中段相對較高,對應的是燕山期閃長巖分布區,說明區內閃長巖中的金屬硫化物比變閃長巖富集。
2.2 電阻率異常特征及解釋
根據電阻率的變化,普查區可分為三部分(其分區與極化率分區基本一致):東北部電阻率低值區、中部和西部電阻率高值區和南部電阻率低值區。東北部的電阻率低值區與極化率高值區大致對應,只是范圍稍小些,主要是由含黃鐵礦的變閃長巖和閃長巖引起;花崗斑巖分布區的相對高阻主要體現在接觸帶上,而巖體中心地帶顯示為低阻,這與物性資料不盡吻合;中部和西部顯示出明顯的高阻,對應的極化率為高、低極化率的過渡帶和極化率低值區,對應的巖性為變閃長巖出露區和新生界覆蓋區。從異常變化的規律可以看出,該區變閃長巖中的黃鐵礦含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普查區南部為電阻率低值區,對應極化率低值區,這可能是因新生界覆蓋厚度較大所致,同時也說明該區新生界之下的地質體中金屬硫化物含量很低或不含金屬硫化物。
參考文獻
[1]錢桂蘭.普通物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
作者簡介:張德成(1969—),男,山西繁峙人,地質工程師,1988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校,長期從事地質勘查工作。
〔編輯:王霞〕
Fanzhi County Sunzhuang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and Geophysical Anomaly Analysis
Zhang Decheng
Abstract: Th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anzhi County Sunzhuang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rocks and minerals, the induced polarization anomalies and resistivity anomalies, and its reas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nference.
Key words: multi-metal ore; rock; metal sulfides; polarization